任曾輝
小王和小張是對情侶,最近因為一次溝通不當(dāng),多年的感情差點毀于一旦。事情的起因是小張用手機(jī)點了外賣,結(jié)果足足遲了1個小時,于是要給送餐員差評。事后,小王覺得小張做法不妥,希望小張理解外賣小哥的不易,沒必要咄咄逼人。話還沒聽完,小張頓時感到憤怒和委屈,男朋友不但沒有站在自己這一邊,還把自己說成了一個不通情理、沒有同情心、小題大做的女人。也許小王的話是有道理的,但如果溝通中只講道理,沒有照顧到他人的心情和感受,只能是道理講得越多,對方越委屈越生氣,一片好意反而給關(guān)系帶來了傷害。
講道理,是現(xiàn)代人越來越推崇的一種溝通方式。我們都希望能“客觀”“理性”“有條理”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但人畢竟不是機(jī)器,是有情緒的,如果處處都只講道理,尤其在對方有情緒的情況,還一個勁地“說教”,很容易讓人覺得你死板、不近人情。
某種意義上,人的情感和理智就像蹺蹺板。情緒強(qiáng)烈時,理智往往就很弱,很難理性傾聽和思考。只有情緒穩(wěn)定下來的時候,理智才會慢慢升起來。小王的錯誤不在于講的話沒有道理,而在于忽略了小張在遇到外賣遲到時的憤怒,沒有先安撫女朋友再去講道理。
溝通中只講道理還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就是人與人在交流中,70%使用的是非語言,別人可能不記得你說什么,但會記得你說話的態(tài)度和情緒。如果上來就“分析判斷”,忽略情感體驗和反饋,那溝通會很低效,因為別人聽不進(jìn)去也不想聽。此外,愛講道理的人往往是活在“應(yīng)該”之中。當(dāng)你面對一個愛講道理的人,很容易產(chǎn)生被批評和指責(zé)的感覺,好像不是在平等交流,處于被指指點點、被評價的位置。誰愿意總是被“教育”呢?
溝通,要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如果你面對的人此刻是生氣、焦慮或是難過的,要先給對方耐心的陪伴和傾聽,體會對方的心情,讓對方感到你是理解她的、和她在一起的,有了關(guān)系的基礎(chǔ)和充分的共情,再去講道理才有積極的結(jié)果。另外,要注意溝通中信息的完整性,不能只是講想法和觀點,還應(yīng)包括所見、所感、所需。如先講自己觀察到的事實,再談感受,再講道理和看法,最后表明自己的期望和需要,讓別人充分地理解你,能帶來更有效的溝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