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古代《史記》編印與傳播效應初探

      2020-09-12 14:13鄒紹榮
      傳播力研究 2020年13期
      關鍵詞:司馬遷史記

      鄒紹榮

      摘 要:《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生動地記載了中華早期文明。它從誕生時的“謗書”到今日歷久彌新的經(jīng)典,經(jīng)歷了古代漫長的編印與傳播過程。這個過程從簡單的或個人的“要言”,發(fā)展到逐步深入的個人注釋或集體品評以及再創(chuàng)作,從手抄、刊刻,發(fā)展到國家刻印,從“稍出”、讀書人間的私下流傳,發(fā)展到在民眾中的廣泛傳唱。這為近現(xiàn)代的影印、點校、全注全譯、名家選本以及外譯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文擬回顧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史記》編印與傳播效應,探究其中的編輯思路、文本結構、評點側重、抄寫刻印、流傳情況等,以期為今天編輯出版?zhèn)鞑ブ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經(jīng)典提供一點借鑒。

      關鍵詞:《史記》;司馬遷;三家注;刊刻;講史;史記戲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3-00-04

      《史記》,又名《太史公書》,為西漢司馬遷所著,是“前四史”之一,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是我國最重要的偉大著作之一,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典范。在中國古代《史記》編印與傳播的漫長過程中,除了司馬遷之外,還有很多人做了研究或編制如注釋、???、品評工作,傳抄或刻印工作等。這些編印工作與傳播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了《史記》的深化和普及,使其煥發(fā)出越來越旺盛的生命力。

      一、司馬遷與《史記》的編制

      通過閱讀《漢書·司馬遷傳》,我們可以了解司馬遷撰寫、編制《史記》的各方面內容。

      在創(chuàng)作淵源、歷程和目的方面,我們知道,司馬遷生于執(zhí)掌文史星歷之事的世家,元封三年(前108年)繼任父職——太史令,他秉繼家風,尤其是承父遺志,在太初元年(前104年)之后,開始撰寫《史記》。雖然其中慘遭李陵之禍,但他仍矢志不渝,經(jīng)十余年努力,終于完成這一偉大著作。其中非常清晰且又被一以貫之的是,司馬遷希望《史記》:“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p>

      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的,在內容上,司馬遷不僅博采先秦各類古籍,取證當時各種資料,還根據(jù)他本人“壯游”中的實地調查以及甄別等,全面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內容。取材范圍之廣,記述時間之長,可謂前無古人。通史《史記》名副其實。

      此外,司馬遷對內容的甄選也別具匠心,既重視實際,不人云亦云,又能獨辟蹊徑,自成一體;對內容的安排,也就是在體例結構上也開創(chuàng)了先河。他以有關王跡的十二本紀,有關諸侯等權貴的三十世家,有關重要人物的七十列傳,有關大事年代的十表,有關典章制度的八書為全書結構和內容體例分類,把龐大的內容用優(yōu)美的文筆有機地組織在了一起。[1]比如,他將農民起義軍首領陳涉作為“世家”,這不僅是一個大膽的突破,更是司馬遷史識的重要體現(xiàn)。他將“呂太后本紀”放在“高祖本紀”之后,“孝文本紀”之前,沒有寫“惠帝本紀”,顯示他更注重實際,沒有因“為尊者諱”而埋沒重要的歷史史實。

      這些內容、結構及文風等也被后世史家所借鑒,用于后世史著的修撰或其他類型文章的寫作。后世史書所看重的帝王本紀、人物列傳、“經(jīng)籍志”等無不脫胎于司馬遷的《史記》。其中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地理內容,被不同的專家從不同角度予以解讀,耐人尋味。

      二、司馬遷之后的《史記》編印

      古往今來,《史記》能在眾多著作中脫穎而出,得到廣泛傳播,不僅得益于司馬遷編制思想的一以貫之,內容、文筆的獨特精道,以及其中的真知灼見等本身的編制基礎,還得益于后世眾人對《史記》的補充、注釋、???、評論等編制、刻印工作。這些“普及”本子和原本并行相得益彰,相當于研究和出版相互促進,也推動了編制或編印和傳播的互相促進。

      (一)漢魏兩晉時期的編制

      可以確定的是,《史記》從東漢開始,內容就有遺失。曹魏張晏考證,司馬遷死后,遺失的是“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共十篇。他認為,西漢元帝和成帝時期的褚少孫先生“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2]。

      褚少孫先生對《史記》內容的增補,可以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編制工作。除了這些,他還增補了漢武帝在位時期(前140年—前87年)天漢(前100年—97年)以后的史事。張晏評價褚少孫所編制的內容,只說了“言辭鄙陋”一點,這可以側面反映出《史記》本身的優(yōu)美文辭。

      除了褚少孫和張晏之外,這一時期還有孔安國、鄭玄、服虔、賈逵等人對《史記》有所研究,但他們沒有著作見于《隋書·經(jīng)籍志》。在《隋書·經(jīng)籍志》“雜史”類中有“《史要》十卷(漢桂陽太守衛(wèi)颯撰。約《史記》要言,以類相從。)《史漢要集》二卷(晉祠部郎王蔑撰。抄《史記》,入《春秋》者不錄。)《史記正傳》九卷(張瑩撰。)” 的記載。張瑩具體生活年代未知,有說是吳國人的。但應該是南北朝之前人士。這些著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史記》進行了編制,比如抄寫要言等。

      這反映了《史記》的流傳形式——鈔本,也就是用手抄寫的版本?!端鍟そ?jīng)籍志》雖然把《史記》作為“第一正史”或“第一國史”,卻把傳抄的“史記”作為雜史,推測可能是因為這些著作中并沒有創(chuàng)新成分,也有可能是因為其中的內容,并非從司馬遷的原本之處得來的,僅僅是相互傳抄的文本,而不予完全承認。

      《史記正傳》推測也是一種抄寫本,而不是完全與后世類似的注釋本或評注本。從書名上可以推測,當時《史記》的流傳版本——鈔本可能比較多,不太統(tǒng)一的現(xiàn)實。所以,張瑩才會寫“正傳”。

      (二)南北朝至唐宋朝時期的編制、編印

      南朝宋裴骃以徐廣《史記音義》為基礎,吸收前人成果,不僅是研究《史記》的人,也包括研究儒家經(jīng)傳和諸子百家的人的學說,撰成《史記集解》八十卷,這是現(xiàn)存最早而又完整的舊注?!妒酚浖狻纷鳛椤妒酚洝返淖⑨尡?,原為單行本,也可以說是《史記》的一種普及本。

      在南北朝《史記集解》這一種普及本之后,在唐朝出現(xiàn)了另外兩種注釋、校勘、評點的普及本。一種是唐朝司馬貞在各家舊注的基礎上撰寫的《史記索隱》三十卷?!妒酚浰饕钒炎⒁襞c釋義并重,提出不少新見解。另一種是唐朝張守節(jié)以畢生精力撰寫的《史記正義》三十卷,它集前人之大成,詳細而完備。

      三家注釋的出現(xiàn),是《史記》編制史的里程碑式的發(fā)展。《隋書·經(jīng)籍志》的史部國史類,也就是正史類,前四本分別是“《史記》一百三十卷(目錄一卷,漢中書令司馬遷撰。)《史記》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參軍裴骃注。)《史記音義》十二卷(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史記音》三卷(梁輕車錄事參軍鄒誕生撰。)” 。此外,在《隋書·經(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中還均有對《史記正義》和《史記索隱》的敘述。這些都提到了這三家注釋對《史記》的不同編制以及重要貢獻。可以說,它們作為《史記》三家注,是大家的共識,也備受肯定。

      宋朝把這三家的注釋分別排入正文之下,便于閱讀,可以說是《史記》編印中最重要的一次質的飛越。

      賀次君考證,早在六朝時期就有《史記》的鈔本,具體內容名為《史記集解張丞相列傳殘卷》和《史記集解酈生陸賈列傳一卷》[3]。他們的題目中都含有“史記集解”。同樣地,在九種唐朝鈔本中,題目中也都有“史記集解”。唐朝鈔本包含三種敦煌唐鈔卷子本,四種唐鈔卷子本,兩種唐鈔本,無論從鈔本數(shù)量上,還是鈔本內容含量以及完整度上,唐鈔本都比六朝鈔本有了質的飛躍。毫無疑問,作為普及本的《史記集解》,促進了《史記》的編制、傳抄和流傳。

      在賀次君先生所記錄的宋朝十六種刊刻本中,只有一種的題目不含“集解”或“索隱”或“集解索隱”,這種是《百衲本宋史記一百三十卷》,是清劉燕庭所集的宋殘卷。就賀次君所列六十四中《史記》鈔本、刊刻本題目來講,也只有四種純以“史記”命名,而不是包含有索引或集解或評注等字樣的《史記》鈔本或刊刻本。《史記》現(xiàn)存最早的版本,是南宋黃善夫的私人刻本,它被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這是普遍公認的善本,也反映了此時《史記》編印的水平。

      此外,唐朝還出現(xiàn)了許子儒注《史記》,雖然未成,但被收入《舊唐書·經(jīng)籍志》。劉伯莊撰《史記音義》,也被收入《舊唐書·經(jīng)籍志》。陳伯宣注《史記》,被收入《宋書·藝文志》等。在《宋書·藝文志》史部的記載中,還有《史記掇英》五卷,作者不知,年代未知,看名字推測與《史記》有關系。

      宋朝的??焙涂逃∈侵档么髸貢摹1彼伍_始??本幙淌窌?,《史記》等始成為定本。如“太宗淳化五年七月,詔選官分?!妒酚洝贰薄_@次??眳⒓尤藬?shù)頗多,而且??焙罅⒓础扮U板”。之后,“咸平,真宗……乃命直史館陳堯佐、周起、直集賢院孫僅、丁遜復?!妒酚洝贰?。再之后,(景祐元年)“九月癸卯,詔選官校正《史記》”。[4]這些記述也出現(xiàn)在《玉海》中,可以說只是宋朝官方??笨逃〉谋揭唤?。此外,宋朝還有很多民間刊刻。黃善夫的私人刻本就是在景祐刻本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三)元明清時期的編印

      在明朝,對《史記》的評注可以說承接宋朝,蔚為大觀,這從《百大家評注〈史記〉》中可見一斑。這一種不在賀次君先生所見的六十四種名目之中。這種刻本最初刊刻于萬歷年間,明刻本名為《新鋟朱狀元蕓窗匯輯百大家評注史記品粹》。它共十卷八十四篇文章,從內容、結構、文字語言等各個方面對《史記》進行了評析,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見,為《史記》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比如,其中認為,秦始皇焚書坑儒,不能僅僅怪李斯一個人,李斯之前的商鞅和荀子也是“禍秦之源”。

      明代史記的《史記》刻本因為內容定了,印刷技術也進步了,民眾的關注度很高,所以不僅有國子監(jiān)、藩國、地方的官方刻本,還有書院、私人的刻本,數(shù)量比較多。這些刻本有的以南宋刻本為底本進行翻刻,還有的在??钡幕A上重新刊刻,如四種國子監(jiān)刻本、嘉靖三刻等都是在校勘的基礎上進行刊刻的。

      明朝刻本,在賀次君先生的名單中足足有二十八種,數(shù)量居所有朝代之首,還不包括《百大家評注〈史記〉》。題目中除了含有“史記集解”“史記索引”“史記正義”之外,還出現(xiàn)了“史記輯評二十四卷”“史記評林一百三十卷”“史記叢評一百三十卷”等,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對史記的點評很多。

      這些編制和刻印直接影響了清朝的《史記》編制和刻印。賀次君先生記錄的清朝刻本只有四種。推測可能是明朝的刻本足夠多,質量也不錯,清朝對《史記》的校刊不多。無論是梁玉繩著的《史記志疑》,還是乾隆年間的武英殿刻本,無疑都繼續(xù)推動了《史記》編印。清同治金陵書局本,原刻印名字為《史記集解索隱正文一百三十卷》,賀次君認為它“較明、清諸本為善”,是目前被視為讀者最佳選擇的讀本——1959年中華書局點校本的底本。

      三、司馬遷與《史記》的傳播

      在傳播方面,司馬遷在完成《史記》的撰寫之后,“臧之名山,副在京師,以俟后圣君子”。很顯然,司馬遷不僅將自己著作的原本放在了收藏圖書之處,還把副本放在京師。如果沒有制作副本,那么《史記》有可能成為“藏書”而無法得到廣泛流傳。如果僅有副本,沒有原本,那么在注重“名”的古代,《史記》有可能會因來源不正,而被全盤否定甚至石沉大海。況且,在漢武帝在位時期,《史記》還被稱為“謗書”。

      可以說,除了創(chuàng)作之外,司馬遷也深諳圖書的編制和傳播之道,他不僅以思想引領,精心打磨編制文本;還奠定了重要的傳播基礎。這也是《史記》走出漢武帝在位時期“謗書”陰影,在后世進行傳播的堅實基礎。

      在此基礎上,司馬遷死后,“其書稍出”。漢宣帝在位時(前73年—前49年),他的外孫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5]可以說,從此之后,《史記》的編印和傳播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其間,滄海桑田,大浪淘沙?!妒酚洝方?jīng)受住了歷史的考驗,不斷地被傳抄、刻印或印刷,注釋、品評、外譯……司馬遷不僅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的,而且使《史記》幾乎成為后世史家不可逾越的高峰。

      四、司馬遷之后的《史記》傳播

      (一)漢魏兩晉時期的傳播

      在傳播方面,在楊惲宣布之后,有關《史記》傳播的記載,最早見于《漢書·宣元六王傳》。也就是,在漢宣帝的孫子漢成帝在位時期(前33年—前7年),漢宣帝的第四子東平王劉宇“上疏求諸子及《太史公書》”。由此可以推測,作為東平王的劉宇,手中都沒有《史記》,或者沒有《史記》全本,所以跟漢成帝請求。但因為其中“有戰(zhàn)國縱橫權譎之謀,漢興之初謀臣奇策,天官災異,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諸侯王”的內容,所以王鳳建議漢成帝不要給東平王劉宇這本書。最后,東平王劉宇沒有得到這本書,可見統(tǒng)治者對《史記》的控制之嚴格,連本家子弟諸侯都“不與”。

      如前所述,甚至到了唐代,在所修的《隋書·經(jīng)籍志》中,史家還是將一些抄寫《史記》的內容放在“雜史類”,從中也可以側面看出漢魏兩晉時期統(tǒng)治者對《史記》的

      態(tài)度。

      此外,《史記》是皇皇巨著,共有“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應該從一開始就有單篇流傳于世,如東漢時期,《后漢書·竇融傳》中記載,光武帝曾經(jīng)賜給竇融《太史公書》中的“五宗”“外戚世家”“魏其候列傳”。這樣的記載在《后漢書》中僅有幾處,單篇的數(shù)量也較少。可見,在王公貴胄中,《史記》的流傳也不廣。

      (二)南北朝至唐宋朝時期的傳播

      漢魏兩晉時期,眾多研究者沒有研究《史記》的著作記錄,也可以從側面說明《史記》的傳播范圍和普及的程度。這一時期,一些對《史記》傳播有利的聲音陸續(xù)傳出。比如晉朝葛洪和張輔都贊賞司馬遷和《史記》。葛洪在《西京雜記》中不僅說司馬遷史“良史之才”,還具體評價了《史記》所述的人物如伯夷、項羽等。張輔則認為,班固有三點不如司馬遷,充分肯定了司馬遷的創(chuàng)作性工作。但這改變不了流傳受限的大局。

      在新的編制和傳抄的基礎上,《史記》在南北朝時期的傳播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發(fā)展緩慢。南北朝時期,前趙學士劉殷家有七子,其中一子“授《太史公書》”[6]。而南朝梁的袁峻得到梁武帝許可后,才有條件“抄《史記》《漢書》各二十卷”[7]。可見,此時的傳播雖然得到了統(tǒng)治者一定的支持,但被客觀條件如生活環(huán)境動蕩以及各種物資不足所限。

      由此可見,漢魏兩晉時期,無論是全本、原本,還是單篇的流傳情況都受到內容遺失;內容的復制不容易,也就是需要動手抄寫,這不僅耗費較大,而且容易出現(xiàn)錯誤;內容版本較多以及統(tǒng)治者控制的影響。而且,此時《史記》主要在史學研究的領域傳播,整體的流傳范圍推測是有所擴大,但仍舊有限。無論如何,這都是南北朝至唐宋時期編印和傳播的基礎。

      在注釋等普及本,以及統(tǒng)治者重視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情況下,唐宋時期《史記》的傳播也有了質的飛躍。

      唐朝時《史記》不僅存在于史家的論述中,甚至出現(xiàn)了專門講授《史記》的老師和專門學習《史記》的士人。另外,還有士人有按照《史記》敘事以及品評他人的記載?!妒酚洝返膫鞑シ秶跐h魏兩晉的基礎上繼續(xù)擴大。

      比如,唐朝劉知幾提到古代史書的缺陷時說:“古者刊定一史,纂成一家,體統(tǒng)各殊,指歸咸別……《史記》則退處士而進奸雄……斯并曩賢得失之例,良史是非之準,作者言之詳矣。”[8]他以《史記》為例指出修史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舊唐書》中,王方慶:“嘗就記室任希古受《史記》《漢書》。希古遷為太子舍人,方慶隨之卒業(yè)。”呂才:“敘《祿命》曰:謹案《史記》,宋忠、賈誼譏司馬季主云:‘夫卜筮者,高人祿命以悅人心, 矯言禍福以盡人財?!睂㈥痰脑u論是:“《史記·貨殖》云:‘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晏治天下,無甚貴甚賤之物,泛言治國者,其可

      及乎!”

      可見,在唐朝《史記》注釋的興盛以及鈔本增多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史記》的價值,從而以《史記》為依據(jù)進行敘述或品評。到了宋朝,《史記》定本的出現(xiàn),刻本的增多,使得這種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官方??笨獭妒酚洝范ū荆瑹o疑引領了宋朝的《史記》風潮。

      這在宋仁宗身上有明顯表現(xiàn)。宋仁宗不僅曾經(jīng)因余靖“校司馬遷、范曄二史”,也就是《史記》《后漢書》等,而給他升職,即“擢集賢校理”,甚至僅僅因為孫抃了解《史記》的內容就給他升職?!端问贰O抃傳》中記載:“帝(宋仁宗)讀《史記·龜策傳》,問:‘古人動作必繇此乎?對曰:‘古有大疑,既決于己,又詢于眾,猶謂不有天命乎,于是命龜以斷吉兇。所謂“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蓋圣人貴誠,不專人謀,默與神契,然后為得也。帝善其對,再遷禮部侍郎。”由此可見,宋仁宗以及一般的士人對《史記》的熟悉程度、認可程度以及研究程度?!妒酚洝吩诮y(tǒng)治階層中的傳播之深廣由此可見一斑。

      統(tǒng)治者推崇《史記》,如將《史記》列入科舉考試的“三史科”等舉動不一而足。讀書人對《史記》的推崇就可想而知了。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一生對《史記》等“嘴之不倦”。他的著作《資治通鑒》,和鄭樵的《通史》以及馬端臨的《文獻統(tǒng)考》,都是通史類史學著作,可以說是以響當當?shù)淖髌废蛩抉R遷,向《史記》致敬。岳麓書院將《史記》作為教材。蘇軾不僅自己學習《史記》,甚至在被貶的時候也念念不忘,還對刻苦攻讀《史記》的精神給予高度評價。這些無不說明《史記》在讀書人中的傳播范圍之廣,對《史記》研讀和學習程度之深。

      相比唐朝時期的情況,宋朝的《史記》不僅在史學方面的傳播如此,在文學藝術方面的傳播也是如此。在文學藝術領域,《史記》的故事不僅被文學家所模仿,被寫入散文、宋詞等,也被說書人多在城市中所廣泛講述,被人所扮演和用于歌舞表演等。比如,文天祥寫的“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沖冠發(fā)”,就借用了《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完璧歸趙”的故事,表達了自己死戰(zhàn)的決心。后世的《武王伐紂平話》就脫胎于宋朝說書人的藍本。這本書的故事就取材自《史記》。說書人其他的講史活動有說張良故事的,又說樂毅故事的,有講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故事的,諸如此類。這些內容也基本都傳達了司馬遷的各種立場,比如痛斥紂王荒淫無道,贊揚狹義風范等。

      在??钡幕A上,宋朝人還開始評論《史記》,尤其是與《漢書》進行比較等,雖然沒有什么成規(guī)模的著作,但有單篇或只言片語等。

      宋朝所有這些形式,都反映了《史記》編印和傳播的繁榮。這促進了元明清時期《史記》刊刻和傳播的大發(fā)展和大繁榮。

      (三)元明清時期的傳播

      在傳播上,元明清時期也在宋元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元明清時期,讀書人更是推崇《史記》,對《史記》的研讀、品評源源不斷。如明朝“后七子”的領袖李攀龍專門學《史記》等。此外,還有根據(jù)《史記》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文藝家。他們對《史記》的推崇,反映在各類史學、文學、戲曲作品中。尤其在各類戲曲的推動下,《史記》的傳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

      在中原統(tǒng)治不到二百年的元朝,《史記》的刻本只有三種。但元曲和元雜劇卻讓《史記》故事從書中走入現(xiàn)實生活中。比如,從元曲《哨遍·高祖還鄉(xiāng)》對漢高祖劉邦故事的唱詞中,人們不僅可以熟悉“正史”中那個朝堂上的漢高祖,對他的個人故事有比較清楚的了解,還可以看出作者對漢高祖的評價。取材于《史記·趙氏世家》的元雜劇《趙氏孤兒》是元代的四大雜劇之一。觀看《趙氏孤兒》,人們無疑可以看到見義勇為、不畏強權的歷史人物,領略他們的性格魅力。

      元明清時期眾多的“史記戲”,包括元雜劇,可以說是《史記》傳播過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比如,元朝關漢卿的《姑蘇臺范蠡進西施》,選自“越王勾踐世家”;馬致遠的《呂太后人彘戚夫人》,選自“呂太后本紀”;白樸的《泗水亭長》,選自“高祖本紀”。明代朱權《齊桓公九合諸侯》,選自“齊世家”;張鳳翼的《竊符記》,選自“信陵君列傳”;黃廷俸的《奇貨記》,選自“呂不韋列傳”。清朝楊潮觀的《黃石婆授計逃關》,選自“留侯世家”;薛旦的《戰(zhàn)荊軻》,選自“刺客列傳”;張堅的《懷沙記》,選自“屈原賈生列傳”……據(jù)統(tǒng)計,總數(shù)為175部,現(xiàn)存55部[9]。

      這些“史記戲”選材門類廣,所涉及人物三教九流,所講述的主題有匡扶正義、除暴安良、浪漫愛情等。這些可以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符合儒家思想的道義等,在宋代講史活動的基礎上,《史記》傳播的廣度和深度無疑都增加了。

      如果說元明清之前,《史記》的主要閱讀者是讀書人的話,那么在這一時期,《史記》的主要欣賞者是人數(shù)更多的普羅大眾。在名家或讀書人注釋、??薄⑵吩u的基礎上,普通老百姓開始享受《史記》帶來的精神文化享受。這些使得《史記》從朝堂、從書房、從刻印本,傳入普通人的耳朵,刻在老百姓的心里,《史記》傳播也從星星之火,發(fā)展到了燎原之勢。

      五、結語

      從中國古代《史記》編印與傳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好的出版物,好的編輯出版應該如何做,尤其是在各種其他條件有限的條件下,應該如何發(fā)揮出最好的水平。首先肯定是內容為王,編制好的版本。其次可以利用一些普及本,加上名家節(jié)選、注釋、品評的相關內容,使其更容易為人接受。最后是要充分發(fā)揮傳播的作用,以編印促進傳播,以傳播推動編印。今天,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個時代的多媒體,通過文字、圖片、聲音、圖像、三維物體,甚至電影、電視劇等來進一步編印和傳播《史記》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讓它們綻放出新時代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賀次君.史記書錄[M].北京:中華書局,2019.

      [4][宋]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

      [5][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唐]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唐]姚察,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8][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通譯.史通通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楊曉君.元明清史記戲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碩士論文,2011.

      猜你喜歡
      司馬遷史記
      司馬遷還璧不猶豫
      漫畫史記
      漫畫史記
      漫畫史記
      漫畫史記
      漫畫史記
      漫畫史記
      假如司馬遷沒有《史記》
      司馬遷拒受玉璧
      太史公剽竊案
      普兰店市| 武城县| 象山县| 平遥县| 定边县| 祁东县| 东乌珠穆沁旗| 温宿县| 金山区| 万盛区| 宝应县| 贵德县| 万安县| 南木林县| 林甸县| 南川市| 鄂尔多斯市| 内江市| 阿勒泰市| 象山县| 青龙| 建平县| 慈利县| 谢通门县| 吴江市| 寿宁县| 广州市| 金阳县| 观塘区| 阿荣旗| 资溪县| 襄樊市| 惠州市| 盐边县| 苍梧县| 芦山县| 斗六市| 长阳| 曲麻莱县| 潞西市| 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