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順旺 黃麗娟 劉竹韻 曾思濤 符一惠 張小培
[摘要] 目的 通過Web of Science數據庫了解腦卒中后抑郁相關研究的整體狀況,為今后相關研究提供參考。方法 檢索Web of Science數據庫收錄的關于腦卒中后抑郁的文獻,采用標題檢索法,檢索詞為“(depress*) and (stroke OR post stroke OR poststroke OR brain infraction OR cerebral infraction)”,利用Web of Science自動分析功能及Excel對檢索結果從發(fā)布年份、研究主題分布、雜志分布、國家和機構分布、作者分布以及文獻引用率等方面進行分析。 結果 共檢索到1709篇文獻,文獻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研究方向集中在神經學、精神病學、腦血管疾病以及老年病學等方向;來自美國的《Stroke》發(fā)表文獻數量最多為194篇;美國的發(fā)表文獻數量最多達407篇;發(fā)表文獻數量最多的機構是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為35篇;被引頻次最多的是Hackett ML等開展的系統(tǒng)評價;該領域尚未形成核心團體。 結論 腦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生率高,影響深遠,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未來應開展特異性研究工具的開發(fā),同時應注重該領域研究質量的提升,加強質性等研究的開展和應用。
[關鍵詞] 腦卒中;抑郁;Web of Science數據庫;文獻計量學
[中圖分類號] R473.74?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0)19-0093-04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f literatures related to post-stroke depression
PENG Shunwang HUANG Lijuan LIU Zhuyun ZENG Sitao FU Yihui ZHANG Xiaopei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12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related research through Web of Science database,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Methods The documents on post-stroke depression were retrieved in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using the title search method, with the search term of (depress *) and (stroke OR post stroke OR poststroke OR brain infraction OR cerebral infraction). The search results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publication year, research topic distribution,magazine distribution,country and institution distribution,author distribution, and literature citation rate,using Web of Science automatic analysis function and Excel. Results A total of 1709 documents were retrieved, and the number of documents showed an upward trend year by year.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were concentrated in neurology, psychiatry, cerebrovascular disease,and geriatrics.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articles of Strok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was up to 194.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articl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up to 407. The institution with the most published articles was King's College London, with 35 documents. The system review with the most frequently citation was conducted by Hackett, ML etc. The core group has not yet formed in this field. Conclusion The depression after stroke has high incidence and has far-reaching effects, which should be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In the future,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research tools should be carried out.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rovement of research quality in this field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Stroke; Depression;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Bibliometrics
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常見的腦血管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導致患者功能受損,甚至增加死亡率[1]。2014年的系統(tǒng)綜述顯示接近31%的腦卒中患者可發(fā)生抑郁[2]。我國腦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生率為45.79%,包括34.21%的早發(fā)腦卒中后抑郁和11.58%的晚發(fā)腦卒中抑郁[3]。考慮到腦卒中后抑郁的患病率及其嚴重性,本研究將通過文獻計量學的方法,檢索Web of Science數據庫建庫至今收錄的關于腦卒中后抑郁的文獻,分析國內外腦卒中后抑郁的研究分布、主題分布、所屬期刊、發(fā)文機構、作者分布以及引用率等,為今后學者選擇腦卒中后抑郁的研究方向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數據庫Web of Science是由美國湯森路科技信息集團開發(fā),是了解和分析世界各個學科先進水平的權威數據庫,文獻質量較高,索引科學。本研究檢索數據庫為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XPANDED)和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為了提高檢索的準確性,采用標題檢索,檢索詞為(TI=depress*) and (TI=stroke OR TI=post stroke OR TI=poststroke OR TI=brain infraction OR TI=cerebral infraction),發(fā)表年份限定為建庫至今。本研究在2019年6月4日完成檢索,經過篩檢,共檢索出1709條相關文獻,數據下載時選擇“全紀錄與引用的參考文獻”并保存為純文本文檔。
1.2 方法
文獻計量學作為評價研究結果的客觀指標,是利用數學、統(tǒng)計學等方式探討發(fā)表文獻的數量關系、分布特征和變化規(guī)律的學科,通過對護理領域中生活質量研究文獻進行計量分析,能夠有效幫助科研人員熟知該學科發(fā)展動態(tài)和研究方向[4]。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分析腦卒中后抑郁相關文獻的年份分布、研究主題分布、雜志分布、國家和機構分布、作者分布以及文獻引用率等方面進行分析。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Web of Science自動分析功能及Excel軟件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 檢索概況
根據檢索策略,在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檢索到1709篇文獻。文獻類型發(fā)表語言以英文為主1661篇(占97.19%)。原始文獻共972篇(占56.88%),其他還有綜述、會議文獻等。
2.2 腦卒中后抑郁的年發(fā)表文獻數及主題分析
在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腦卒中后抑郁文獻發(fā)表始于1999年,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2019年存在收錄不全。見圖1。
檢索的1709篇文獻的研究方向集中在神經學、精神病學、腦血管疾病以及老年病學等方向,包括腦卒中后抑郁的流行病學調查、診斷、治療、影響因素及其危害性等方面的探討。
2.3 所屬雜志分布
來自美國的《Stroke》發(fā)表文獻數量最多。10個發(fā)表文章數較多的雜志中,3個來自美國,3個來自荷蘭,2個來自英國,其他來自瑞士和德國。見表1。
2.4 國家和機構分布
美國的發(fā)表文獻數量最多(407篇,占23.82%),其次是中國(322篇,占18.84%)、英國(122篇,占7.14%)、澳大利亞(155篇,占9.07%)、加拿大(99篇,占5.79%)、荷蘭(75篇,占4.39%)、韓國(67篇,占3.92%)、德國(66篇,占3.86%)、日本(60篇,占3.51%)、意大利(57篇,占3.34%)。
發(fā)表文獻數量最多的機構是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英國,35篇,占2.05%),其次是愛荷蘭大學(美國,34篇,占1.99%)、印第安納大學(美國,33篇,占1.93%)、香港中文大學(中國,32篇,占1.87%)、首都醫(yī)科大學(中國,31篇,占1.81%)、多倫多大學(加拿大,29篇,占1.70%)、墨爾本大學(澳大利亞,25篇,占1.46%)、馬斯特里赫特大學(荷蘭,23篇,占1.35%)、全南大學(韓國,22篇,占1.29%)、溫州醫(yī)科大學(中國,22篇,占1.29%)。
2.5 作者分布
共有5305名作者發(fā)表文獻,發(fā)表文獻數量最多的是Robinson RG(37篇,美國愛荷蘭大學),其次是Williams LS(29篇,美國印第安大學)、Tang WK(26篇,中國香港中文大學)。根據普萊斯定律[5](在同一個研究主題中,全部作者人數的平方根等于撰寫了全部論文50%的高產作者數),即發(fā)表文獻數較多的73名作者應發(fā)表文獻數的50%(855篇),實際上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僅完成717篇(41.96%)。
2.6 引用率較高的文獻
引用率最高的文章是由Hackett ML等[6]開展的系統(tǒng)評價,表明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生率達到33%,并且大部分的卒中后抑郁的患者沒有得到任何專業(yè)的抗抑郁治療;其次,Carson AJ等[7]的研究驗證了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生與腦部受損位置無關;Hackett ML等[8]認為身體殘疾、卒中的嚴重程度以及認知障礙可能是卒中后抑郁的影響因素,但是研究指出當前缺乏足夠的證據建立預測卒中后抑郁的預測模型,提示未來仍需要進一步開展高質量高水平的研究;Pan A等[9]分析了28個前瞻性研究,結果表明抑郁與卒中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顯著相關;Robinson RG[10]探討了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病率、診斷、治療以及疾病進展情況,表明改善抑郁可以改善患者日?;顒幽芰Γ欣诨颊哒J知障礙的恢復;Aben I等[11]探討了貝克抑郁量表、醫(yī)院焦慮抑郁量表、SCL-90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作為腦卒中患者抑郁篩查工具的有效性,結果表明上述量表均可有效篩查卒中后抑郁;Whyte EM等[12]認為抑郁癥是卒中后的常見癥狀,該研究認為抑郁的發(fā)生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與精神疾病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型一致。House A等[13]研究發(fā)現卒中患者12個月和24個月的死亡率可能與1個月時的抑郁癥狀有關,提示應盡早篩查,及時干預。Kauhanen ML等[14]研究發(fā)現卒中后抑郁與認知障礙之間存在相關性:卒中相關抑郁最有可能缺陷的領域是記憶、非語言問題解決、注意力和精神運動速度,且與非抑郁患者相比,抑郁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更差,并有更嚴重的損害和殘疾。Robinson RG等[15]研究比較了去甲替林和氟西汀與安慰劑治療卒中后抑郁癥和軀體功能及認知障礙的情況,結果表明諾曲普汀治療中風后抑郁癥優(yōu)于氟西汀。
3 討論
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分析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腦卒中后抑郁文獻年份分布、主題分布、機構分布、作者分布以及引用率等。共檢索到1709篇文獻。腦卒中后抑郁的發(fā)表文獻數呈逐年遞增趨勢,說明全球范圍對腦卒中后抑郁的重視度不斷提高。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神經學、精神病學、腦血管疾病以及老年病學等方向,護理學排名第8位,可能是護理學研究較少涉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等,研究內容大多集中于疾病的篩查、患病情況的描述、影響因素的探究等方面。
一定時期內發(fā)表文獻的數量和質量是評價科研產出和科研實力的重要指標。從發(fā)表文獻數量來看,美國的《Stroke》雜志是全世界范圍內研究腦卒中后抑郁的作者們最受歡迎的雜志。這個雜志的出版商是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該雜志關注臨床神經疾病研究,如卒中、心腦血管等。此外,其余雜志3個來自荷蘭,2個來自英國,1個來自瑞士,1個來自德國。
美國的發(fā)表文獻數量最多,其次是中國,這可能與美國和中國都是腦卒中的高發(fā)國家有關,并且隨著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全球對于患者心理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研究表明,美國至少有795 000人次罹患卒中[16],其中有246 000人患有一定程度的卒中后抑郁[17]。根據《中國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統(tǒng)計年鑒》,腦卒中是中國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每年約有240萬人新發(fā)腦卒中,現有腦卒中患者1100多萬[18],而腦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生率約為45.79%[3]。
發(fā)表文獻數量最多的機構是英國的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該學院是世界頂尖的綜合研究型大學,科研實力雄厚,提示未來可加強與該機構的合作交流,以進一步提升我國科研實力。此外,我國共有三個機構發(fā)表文獻數量較多,分別是香港中文大學、首都醫(yī)科大學以及溫州醫(yī)科大學,均為高等院校,這可能因為高校更容易獲得國家研究經費的資助。同時這也表明,隨著改革開放及近年來科學研究的大力發(fā)展,我國的科研實力在逐步提升,但結合高被引文獻可知,我國學者雖然發(fā)文數量較多,但高水平、高質量研究較缺乏,提示我國仍然應該大力促進海內外研究機構的合作交流,進一步提升科研質量。
根據普萊斯定律[5],全部作者人數的平方根等于撰寫了全部論文的50%高產作者的人數,從結果可知,73名作者僅完成了41.96%的論文,提示全球腦卒中后抑郁的研究尚未形成核心研究團隊,仍需加強該方向的研究力度。
本研究提示被引次數前10的文獻多是關于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生情況的調查、影響因素探究、篩查工具以及疾病造成的不良結局等,結果表明腦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生率高,造成的不良影響深遠,但關于卒中后抑郁的篩查、治療等并未受到專業(yè)的幫助和支持。同時本研究發(fā)現既往研究對于腦卒中后抑郁的研究集中于定量的研究,提示未來可進一步開展質性等深層次、高水平的研究,建立腦卒中后抑郁的預測模型,以更好的理解和幫助卒中后抑郁的患者。此外,關于卒中后抑郁的篩查工具均為普適性量表,提示未來應根據該人群的特性開展個體化量表,以便能夠及時準確的篩查高危人群,預防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
綜上所述,全球越來越多的學者致力于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研究,但目前尚未形成核心的研究團隊。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篩查、治療等方面的問題應得到更多學者的關注,開發(fā)特異性的篩查量表,同時應注重該領域研究質量的提升,加強質性等研究的開展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永珍,于逢春,尹靜,等. 腦卒中后抑郁狀態(tài)對預后的影響:7年隨訪[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0,36(5):292-295.
[2] Hackett ML,Pickles K. Part I:Frequency of depression after stroke: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 Int J Stroke,2014,9(8):1017-1025.
[3] 游林林. 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心理社會危險因素與心理生理機制相關研究[D]. 蘇州大學, 2016.
[4] 王先林. 文獻計量學的分析研究對象及應用[J]. 情報科學,1983,(6):15-19.
[5] 王崇德. 期刊作者的量化研究[J]. 情報科學,1998,(6):471-475.
[6] Hackett ML,Yapa C,Parag V,et al. Frequency of depression after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 Stroke,2005,36(6):1330-1340.
[7] Carson AJ,MacHale S,Allen K,et al. Depression after stroke and lesion location:A systematic review[J]. Lancet,2000,356(9224):122-126.
[8] Hackett ML,Anderson CS. Predictors of depression after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 Stroke,2005,36(10): 2296-2301.
[9] Pan A,Sun Q,Okereke O,et al. Depression and risk of strok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J]. 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1,306(11):1241-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