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摘要: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民族音樂都是他們的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如何讓中小學生走進民族音樂,是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研究的教研課題。本文作者結合工作實踐,圍繞音樂教學的目的,從發(fā)揮學生在民族音樂教學中的主體意識、如何創(chuàng)編民族音樂、通過唱民歌真正走進民族音樂等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中小學生;音樂教學;民族音樂;教法探究
中小學音樂教學是一種藝術實踐活動,其目的是通過音樂這一藝術形式向人們傳遞文化知識。音樂教學的目的是陶冶學生的情操,意識他們的藝術修養(yǎng)。中小學音樂教材中涉及到許多民族音樂,在學習民族音樂過程中,讓學生感悟中華民族音樂的魅力,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一、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民族音樂中的主體意識
傳統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師在教學中占主體地位。而現代教學理念倡導:充分發(fā)揮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新課改,新的教學理念及多元化文化的影響下,在音樂教學中,學生的主觀意識表現在可自由選擇喜歡的音樂類型,參加哪些音樂活動,學習音樂采用哪種方式,他們已經有了選擇地權力。因此,在教學民族音樂時,教師要做到因勢利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在教學民族音樂時,教師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內容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從認知、情感、能力這幾個方面進行考量。因此,在以學生為主體意識的教學層面來說,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將學生的參與意識落到實處,讓他們從民族音樂中汲取營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及民族自豪感。
對于民族音樂的教學,無論是哪個學段的學生,在演唱、欣賞、演奏、編創(chuàng)等過程中,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體驗、領悟民族音樂的精髓。隨著學生知識及社會閱歷的增長,他們獲得知識、提取信息的方式、途徑也增多,參與學習民族音樂的能力也加強,他們在歌唱、欣賞、編創(chuàng)民族音樂的過程中產生的愛國情感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下轉化為實際行動,并采用多種方式學習民族音樂,積極主動參與演唱、創(chuàng)造民族音樂。
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民族音樂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積極性,并通過一系列的音樂實踐活動體驗到民族音樂深刻的內涵、豐富的內容。學生不僅會唱一些民族歌曲、聽民族樂曲,還必須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音樂的特點,深入探究民族音樂獨特的藝術風格及發(fā)展歷史等。深刻認識到中國民族音樂是獨具特色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從而投身到繼承與傳播民族音樂的行列中來。
二、引導學生編創(chuàng)民族音樂
中小學音樂教師要充分利用當地民間歌曲、器樂、說唱及民間戲曲等音樂資源,對教材中有關民族音樂作品進行再加工、創(chuàng)造,對學生深入理解民族音樂中表達的情感及樂曲中描繪的意境,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欣賞能力、鑒賞能力。學習民族音樂不能僅停留在、歌唱、欣賞、演奏這一層面上,只有經過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才能彰顯音樂是有生命的,是有色彩的,是有生活氣息的。如果說歌唱、演奏是傳承民族傳統文化,那么創(chuàng)造就是拓展、豐富民族音樂,讓民族音樂更具有時代性、藝術性、民族性,民族音樂音樂得以蓬勃發(fā)展。
教師可將本地的陰陽板、呂劇、沂蒙山小調、山東快書、膠東大鼓等這些富有當地民間音樂藝術匯編成冊。引導學生通過吟誦、作畫、演奏等,感受作品中濃濃的地方特色及燦爛的文化氣息,深入體會作品的內涵及情感,培養(yǎng)學生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原作品的旋律、節(jié)奏及表現形式進行改編,用地方特色小調演繹一些音樂作品;用地方秧歌及打擊樂器表現樂曲;用勞動號子給歌曲伴奏;用傳統樂器演奏外國音樂。把民族音樂與現代音樂結合起來,把民間的一些音樂進行改進與推廣,強化學生對民族園音樂的認知,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
創(chuàng)編活動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具有創(chuàng)造性。中小學音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引導學生自己編曲,可以先從最簡單的開始,隨著學生學得知識增多,編曲的難度也增加。教師可聘請民間著名的藝人與學生一起探討音樂作品,并指導學生進行編創(chuàng),音樂作品風格多樣、學生只有深入理解民族音樂的內涵,才能編創(chuàng)出有地方特色的音樂作品,還可以把不同民族的音樂融合在一起,拓展學生文化視野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三、通過學唱民歌真正走進民族音樂
探究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史,民歌是一種最典型的民間音樂。民歌作為歌曲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承載著古人最古樸的生活與情感等要素,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其中包含著本民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歌曲內容很豐富,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體現人們的思想、希望、寄托等。因此,中小學音樂教師應采用多種方法學習民族音樂。
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歌、地方戲曲,教師組織學生觀看一些民間藝術表演,或把有經驗的民間藝人請到學校教學生演唱一些民歌、地方戲。一些民歌通俗、易懂,曲調美妙動聽,深受學生的喜愛。有的學生學習戲劇時有板有眼,能深入領悟戲劇的精髓。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族音樂,教師在教材中融入許多地方民間音樂,如呂劇《高山水長》《苦菜花》;山東琴書《楊家將》《包公案》;民歌《大實話》《趕牛山》等,讓學生學唱。了解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及戲曲,體驗其風格特色。為傳承民間音樂做貢獻。
民族音樂文化歷史、種類繁多。民族器樂形式各異。多種形式的民族音樂是我國乃至世界音樂寶庫中的經典之作。我國打擊樂器、吹奏樂器共有數十種。教師應引導學生首先認識這些民族器樂,有條件的學校要引導學生吹奏、彈奏、擊打這些樂器,讓他們深入了解這些民族樂器。
中小學音樂教師應將民間歌舞音樂納入到音樂教學中去。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的人們都能歌善舞。引導學生體驗這些民族歌舞音樂的同時,感受色彩斑斕的民間生活,體悟民族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黃紫薇,何程遠.民族音樂文化在中小學音樂教育傳承中的新思路[J].黃河之聲,2019(11):88.
[2]周穎.論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中小學音樂教育[J].戲劇之家,2019(16):175.
[3]譚皙,胡麗君.民族音樂傳承視角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J].藝術評鑒,2018(2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