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友
摘要:歷史教師對初中生開展課程教育時需要關注素質教育提出的能力培養(yǎng)需求,思考怎樣可以提升學科教育的有效性,促使學生能對課程知識進行全面的探索和分析,實現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德育教育是歷史教師實施課堂教學時應該做好的一項教學工作,通過對班級學生開展德育教育,教師能讓他們對所學的課程知識進行全面的理解與分析,也能透過教材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認知和情感態(tài)度,有著很高的教育價值。所以,本文主要分析歷史教師對初中生實施德育教育的價值,思考教師開展德育教育的現狀,最后提出在課堂教育中有效結合德育教育的現實路徑。希望本次研究可以給相關的學術研究提供參考,為歷史教師開展更優(yōu)質的知識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能力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歷史教師;課程教育;德育教育;家國情懷;結合路徑
前言:初中生對外界事物有著一定的認知能力,但是也容易受到一些負面思想的影響而出現錯誤的價值認知或者是情感態(tài)度。為此各個學科教師在對他們進行知識教學時要合理地與德育教育進行有效的結合,這樣能夠在強化學科教育能力的基礎上,也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認知,有助于學生實現健康成長。所以歷史教師需要思考怎樣強化整體知識教學的科學性和長效性,如何滿足素質教育對當前學科教育所提出的能力培養(yǎng)需求。歷史教師不僅是要讓學生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理解,也應該立足國家課程標準要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的德育教育。通過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德育教育不僅能讓學生梳理所學的知識框架,整理所學的知識點和構建較完整的知識體系,也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tài)度,所以課程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效結合十分有必要。
1.關于初中歷史教學中與德育教育有效結合的價值分析
1.1讓初中生獲得更優(yōu)質的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
在對初中生開展課堂教學中,歷史教師合理的滲透德育教育可以豐富課程知識的教育資源,讓初中生獲得更優(yōu)質的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結合德育教育,就可以讓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基本課程知識教育的過程中又能合理地豐富整體知識教育內容,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教材內容的同時也能實現價值認知以及相關情感態(tài)度的教育。所以,歷史教師需要在課程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促使學生在獲得基礎課程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能得到情感態(tài)度的教育,收獲更好的價值觀教育。
1.2進一步拓展教學空間
本文認為歷史教師在將課堂教學和德育教育有效結合的同時能夠對教學空間進行深入的拓展。通過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它們所蘊含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1]。很多歷史知識都可以作為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素材,而立足這些素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則能進一步拓展整體知識教育的空間,也能有效提升學科教育的成效性和全面性。通過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歷史教師需要對教材知識進行有效梳理,促使學生能對課程知識進行全面的掌握,以此收獲更好的教育效果和達到預期的德育教育目標。
2.關于歷史教學中與德育教育有效結合的現狀分析
2.1初中課堂教學中德育教育結合度相對較低的問題
歷史教師雖然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在思考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思想的教育。但是,仍有一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時存在片面對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教育而忽視進行德育方面的講解[2]。在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或課下交流溝通的時候,一些教師所投入的時間或者是教學精力是相對較少的,通常是未能讓學生經過充分、細致和深入的思考,而是簡單粗放的直接給予結論。
2.2德育教育存在科學性缺乏和德育評價不足的問題
歷史教材中蘊含諸多豐富的感情教育和思想認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過程中會有比較豐富的教育素材。但一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過程中,主要是思考怎樣激活知識教育的氛圍,而沒有關注自己所講解歷史知識的真實性。同時,在對整體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一些歷史教師仍然是將考試成績作為主要評價依據,而沒有對德育教育的整體滲透和引導效果進行評價,這樣也會影響德育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效果。
3.關于歷史教師在課堂中有效結合德育教育的現實路徑分析
3.1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開展挖掘,以此尋找德育教育因素
通過上文研究得知,歷史教師需要思考怎樣強化整體知識教學的科學性和長效性,如何滿足素質教育對當前學科教育所提出的能力培養(yǎng)需求。德育教育的結合是教師提升學科教育質量的一項手段,而歷史教師在對初中生開展課堂教學中要想合理科學的進行德育教育,首先需要對教材內容開展挖掘尋找其教育因素。因為德育教育其實是一種情感層面上的教育,和其他課程教學操作上相比具有一些難度。雖然教材上蘊含諸多思想教育的知識素材,也能夠讓德育教學在課程教育中有效進行,但是二者在融合和互補過程中缺乏一定的標準。所以,教師必須要對教材進行深度的研究,在把握整體教材內容的同時對德育因素進行有效的挖掘,再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能力特征進行具體化的設計。
例如,歷史教師可借助古代史向學生講解那些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以及藝術成果,讓學生更好感受到歷史發(fā)展以及古人智慧,如孔子以及莊子等人的思想。通過指導初中生對這些思想進行分析和理解,可以讓他們對這些內容進行全面的理解,也能指導學生感受到古人思想的智慧之處。如孔子所提出的仁愛思想,學生應該提倡和貫徹該思想,這樣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提升他們的德育認知[3]。同時,歷史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對這些思想的差異進行分析和對此,促使他們體驗到這些思想所呈現的價值,以此讓他們獲得更好的思想引導。這樣不僅可以彰顯出歷史教學的魅力,也能夠讓德育教育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有效的融合和落實,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認知和思想態(tài)度。
3.2重視對學生開展家國情懷等方面的教育
基于歷史學科所呈現的特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初中生進行德育教育,需要重視對其開展家國情懷等方面的教育。課程改革對當前歷史教學提出全新的要求,教師需要關注班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位置,也要更好的發(fā)揮出他們所呈現的能動性,需要重視對班級學生進行情感層面的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結合德育教育,可以讓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基本課程知識教育的過程中又能合理地豐富整體知識教育內容,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教材內容的同時也能實現價值認知以及相關情感態(tài)度的教育?;跉v史學科體現出的特點,教師應該對班級學生開展高效的家國情懷教育,讓學生通過課程知識對歷史發(fā)展進行了解,根據歷史事實對社會發(fā)展進行分析和認知,強化他們對國家建立、滅亡以及長遠發(fā)展的理解,以此得到家國情懷的教育。
部編人教版教材上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多數以愛國為主,積極對各項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繼承和傳播。所以歷史教師在對初中生開展課堂教育的過程中,要發(fā)揮出愛國主義教材內容在整體德育教育中所呈現的作用,合理借助教材資源對學生進行德育思想的引導[4]。歷史教師可借助四大發(fā)明讓學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樹立民族自豪的情感,也需要通過近代史的一些戰(zhàn)役和仁人志士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情感教育,這樣可以讓德育之花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效地綻放。
3.3通過合作探提升學生的理解,重視德育評價,強化德育教育的效果
在上文研究中指出,很多歷史知識都可以作為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素材,而立足這些素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則能進一步拓展整體知識教育的空間,也能有效提升學科教育的成效性和全面性?;谶@樣的教學要求,歷史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促使他們對課程知識進行全面的理解和學習的基礎上得到更好的德育引導。通過對班級學生開展德育教育,歷史教師能讓他們對所學的課程知識進行全面的理解與分析,也能透過教材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認知和情感態(tài)度[5]?;诔踔猩w現出的認知能力和學科基礎,本文認為歷史教師要想對班級開展德育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認知和思想態(tài)度,應該通過合作探究等方式提升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強化德育教育的效果。這是因為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不僅可以讓他們對課程知識進行有效的學習,也能幫助他們在合作探究中對知識進行深度的思考和情感理解,以此收獲更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對初中學生開展“民族大團結”教育時,歷史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指導他們對課程知識進行探索和分析。在分組劃分時需要根據“同組差異”的原則進行劃分,讓不同的個性和探索能力的學生都可以參與到知識探索中,可以圍繞思考問題進行探究和思考。歷史教師能提出以下幾方面的思考問題,“民族團結的內涵是什么?”“為什么要堅持民族團結的原則?”“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或者是資料分析為民族團結收獲的效果是什么?”“我國為什么要堅持民族團結?”“從中學生的角度思考怎樣可以為民族團結做出貢獻?”通過實施這樣的課程教育,歷史教師能讓班級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有效的探索,也可以讓他們在合作探索中增加對課程知識的理解,這樣強化最終的知識教育效果。同時,歷史教師能在班級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性教學,增加學生對本課程知識的理解,也能讓他們在合作探究中體驗到民族團結的意義和情感。這樣可以引導他們從小事做起堅持民族團結該原則,促進他們得到更好的情感引導,能在生活中或者是其他活動中堅持民族團結,提升德育滲透的效果。
結語:綜上研究可知在對初中生開展課堂教學中,歷史教師合理、科學、有效的結合德育教育可以豐富課程知識的教育資源,讓初中生獲得更優(yōu)質的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但是歷史教師在對初中生開展德育教育時存在科學性缺乏以及結合度相對較低的問題,影響最終德育教育的效果,需要歷史教師革新自身的教學理念,促使班級學生得到更好的情感引導和價值教育。本文認為歷史教師在對初中生開展課堂教學中要想有效結合德育教育,需要對教材內容開展挖掘尋找其教育因素,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認知和思想態(tài)度。同時,教師應該對班級學生開展高效的家國情懷教育,根據歷史事實對社會發(fā)展進行分析和認知。此外,歷史教師需要通過合作探提升學生的理解,重視德育評價,以此強化德育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牧笛.初中歷史教學與學生德育培養(yǎng)——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七課《抗擊八國聯(lián)軍》為例[J].現代交際,2019(02):152+151.
[2]畢銘,王芳.循循善誘? 桃李春秋——參加山東省初中歷史德育優(yōu)秀課例展評活動反思[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8):10.
[3]陳祥彥.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37):46.
[4]楊陽.審思初中歷史教學對生活和“人”的關注——基于杜威的歷史教學思想[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8,25(01):134-137.
[5]徐宗偉.讓德育之花在歷史課堂上綻放——《改革開放》教學案例及反思[J].內蒙古教育,2015(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