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病證關系的邏輯分析

      2020-09-15 15:57:19楊璇黨西宇楊學軍
      健康大視野 2020年17期
      關鍵詞:異病同治辯證

      楊璇 黨西宇 楊學軍

      【摘 要】 目前中醫(yī)學界存在著病證關系的思維混亂,理清病與證關系,探討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對中醫(yī)術語的規(guī)范以及診療模式的建立有很大的影響。本文意在通過探究病證之歷史源流,試圖闡述病與證之關系以及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一些內容。

      【關鍵詞】 病、證、癥;辨病;辯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中圖分類號】 R730.4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7-269-011 病、證的源流

      1.1 “病”之概念及其源流 現(xiàn)代中醫(yī)學定義, “病”是指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陰陽失調、臟腑機能失和、機體平衡失調的反映、它是對各種不同疾病各自不同發(fā)生、發(fā)展、轉化、傳變等全部病理過程的特征與規(guī)律所做的概括[1]。

      1.2 “證”的概念及其歷史源流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fā)展的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能反應機體在疾病某一階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等綜合情況。

      總體而言,中醫(yī)學中“病”的概念過于寬泛,癥狀、體征、病因、病機均可為“病”名,“證”的概念也比較廣泛,我們在此探討的“病與“證””的關系,是現(xiàn)代中醫(yī)學中的“病”和“證”。

      2 “病”與“證”關系的辨析

      “病”作為廣義概念,泛指機體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機能失調或組織損害的表現(xiàn)。作為與“證”“癥”相對應的概念,則指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轉化、傳變等全部病理過程的特征與規(guī)律所做的概括,具有時空性?!安 敝邪膫€要素,即病因、病位、病性、病勢這四個基本要素。“病因”是“癥狀”內在的原因,不是引起疾病的致病因素,通過癥狀來分析病因,中醫(yī)學使用“審證求因”的方法。“病勢”則是疾病發(fā)展趨勢,或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或向不好的方向發(fā)展?!白C”是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能揭示疾病某一類型的本質。

      “證”的核心是病機,病機是證的內在本質。而不論是“病”“證”或“病機”,出發(fā)點都是“癥狀”,“癥狀”作為患者身體不適,是機體在“病”的作用下顯現(xiàn)于外表現(xiàn)。疾病因為具有時空性,所以一個病在不同的時期,會出現(xiàn)不同的“證”,其臨床“癥狀”也會有所改變。如《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篇》中,肺癰可分為表證期、成膿期以及潰膿期,每一個時期它的“癥狀”都是不同的,內在的病機也會發(fā)生變化,作為肺癰這個具體的疾病,它的發(fā)生、演變的過程都不出這個疾病的范疇,“病”是通過“癥狀”來確定,但“病”有整體性和全局性的把握,而“證”則是隨機變化,伴隨著“癥狀”的改變,“病”包含“證”。但同一個“證”,也會出現(xiàn)在不同的病中,如“中氣下陷證”,可見于胃脘痛、崩漏、帶下病等病,形成該證的關鍵是脾氣虛弱,升舉無力,統(tǒng)攝失權,運化無力,但各種病中的中氣下陷證,除了普適的癥狀,如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脈細弱等,在胃脘痛中主要表現(xiàn)是胃脘部隱痛墜脹,崩漏病則為血下如注、血色淡,帶下病,則是帶下清晰、面浮肢困。

      “病”與“證”的關系不是簡單的包含和被包含,而是“病”“證”交叉的二維網狀關系,“病”是全局的把握,“證”是階段的總結,知“病”參“證”,“病”“證”一統(tǒng),這是“病”與“證”的關系。

      3 臨床診療的“病”“證”模式

      中醫(yī)學“辨病論治”中的“病”不同于西醫(yī)學中的“病”,有人認為“中醫(yī)辨證與西醫(yī)辨病”相結合,如把胸痹等同于西醫(yī)的冠心病,機理為血瘀阻滯,治宜活血化瘀,較少考慮痰濕內阻、胸陽不振等情況,這就極大的局限了中醫(yī)思維。而“辨證論治”則是在“辨病論治”的前提下進行,即“以辨病為先,以辨證為主”,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二者都是以病人的臨床表現(xiàn)為依據(jù),區(qū)別在于:一為確診疾病,因為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機、病性、病勢不同,確診疾病有利于加強對疾病的整體把握,一為確立證候,有利于解決當前的主要矛盾,即“證”,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對疾病的診治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病”“證”模式應是:癥-病-證。

      中醫(yī)學中比較成熟的病相對比較少,如肺癰、瘧疾、中風等,這些病的病理過程多顯現(xiàn)較清楚而容易觀察。更多的是以“癥狀”和“體征”的命名,如“咳嗽”“胃痛”“水腫”等,這也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對中醫(yī)病名的規(guī)范化。

      4 《傷寒論》中的“病”“證”關系

      《傷寒論》中的病證模式是“病-脈-證-治”,這種模式首先區(qū)分的是“病”,在“辨病”的基礎上,再根據(jù)脈、癥進行分類,這是一種層次分明的逐級分類模式。[7]如“太陽病”,通過“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些癥狀確定為太陽病,這是母概念。若“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則為中風”,若“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這兩個是太陽病的子概念?!秱摗分械倪@種“病-脈-證-治”模式,強調了“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以辨病為先”,注重脈在診斷疾病中的應用,是與臨床聯(lián)系緊密的一種診療模式。

      5 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同病異治”,因為疾病具有時空性,因此不同的人出現(xiàn)同一種疾病,由于產生的機理不同,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情況,需要采取不同的治法,同時與個人的體質有密切的關系,不同人由于體質的差異,會出現(xiàn)疾病的從化,如兩個人都是少陰病,一人體弱偏寒,易成少陰寒化證;一人體壯偏熱,易成少陰熱化證,治法迥異,這對疾病的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同病異治”需要綜合癥狀、體質、時間等諸多因素來進行治療。

      “異病同治”,則是針對不同的疾病發(fā)展到某一個階段的時候會出現(xiàn)相同的病機,如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在不同的階段都兼見氣滯血瘀的表現(xiàn),離開這個時間段,不同病又會以不同的方向和趨勢發(fā)展下去,因此“異病同治”重在把握不同病的不同證中的相同證,這也是靈活的,前提還是的要對每一個疾病有全局的把握,知道它的發(fā)展、演變、轉歸和預后。

      綜上所述,“病”“證”關系的研究直接影響到臨床診療思維,而對其古今源流的梳理是必要的,對中醫(yī)學術語的規(guī)范的探究,堅持“病證結合”的辨證模式,對促進中醫(yī)學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鄭攀. 病、證、方關系淺探[C].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三屆中醫(yī)方證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華中醫(yī)藥學會,2010:33-36.

      [2] 李其忠,李孝剛,胡冬裴,張挹芳,童舜華.中醫(yī)古今病、證命名源流辨析[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1(01):8-11.

      [3] 吳永貴.病、證、癥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02):1-3+7.

      [4] 高博. 異病同證理論探討[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6.

      [5] 黃開泰.《傷寒論》“病”“證”的含義及辨證的內容[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3(02):71-73.

      [6] 張慶祥.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關系探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5(02):107-108.

      [7] 閃增郁,陳燕萍.現(xiàn)代“辨證論治”與張仲景“辨病脈證并治”的思辨模式[J].世界中醫(yī)藥,2012,7(06):532-534.

      猜你喜歡
      異病同治辯證
      保和丸在部分兒科臨床應用的概述
      舒肝顆粒異病同治機理探析
      基于“異病同治”理論治療前列腺疾病的思考
      知識產權保護與技術創(chuàng)新關系的理論分析
      法制博覽(2017年1期)2017-02-14 15:08:38
      淺議科學辯證看待軍網輿情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7:41:15
      補中益氣湯臨床驗案舉隅
      試論《周易》中的辯證思維
      淺析氣候變暖與人類的過激行為
      商(2016年24期)2016-07-20 11:14:55
      脂肪肝與膽石癥可以“異病同治”
      初三歷史教學之歷史人物評價
      考試周刊(2016年27期)2016-05-26 00:35:28
      汽车| 拉孜县| 克拉玛依市| 郓城县| 镇江市| 隆回县| 民和| 青河县| 增城市| 沾益县| 大丰市| 二手房| 固阳县| 万年县| 鹤峰县| 山东| 雷州市| 巩留县| 达孜县| 巫山县| 大姚县| 元氏县| 韩城市| 珠海市| 永登县| 新和县| 西和县| 庆城县| 玉屏| 河西区| 临沭县| 清河县| 蓝山县| 三河市| 沅江市| 印江| 尖扎县| 闵行区| 贵州省| 方山县| 团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