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好會”:《史記》記述的和平外交

      2020-09-17 13:40王子今
      月讀 2020年9期
      關(guān)鍵詞:趙王秦王藺相如

      通過政治文化視角,觀察國家治理效果,《史記》保留了許多行政史的記錄?!妒酚洝穼S小妒T侯年表》,“譜十二諸侯,自共和訖孔子,表見《春秋》《國語》學(xué)者所譏盛衰大指著于篇”,記述春秋時期列國“盛衰”的歷史。所考察和記述的內(nèi)容,包括“興師”“討伐”“強乘弱”“威而服”的戰(zhàn)爭場景,也包括“會盟”等外交形式?!妒酚洝酚钟小读鶉瓯怼?,同樣載錄戰(zhàn)國時期七雄兼并,“征伐會盟”,即戰(zhàn)爭史和外交史兩方面的內(nèi)容。在“海內(nèi)爭于戰(zhàn)攻”之戰(zhàn)場角逐的另一面,更有國際外交方面的智慧展示,即所謂“從衡短長之說起”,包括“置質(zhì)剖符”等形式的運用?!皬暮狻敝f,就是合縱連橫之說?!岸涕L之說”,也指論辯技能。《史記·田儋列傳》中,太史公曰:“蒯通者,善為長短說,論戰(zhàn)國之權(quán)變,為八十一首。”司馬貞《索隱》解釋說:“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故《戰(zhàn)國策》亦名曰‘短長書是也?!彼^“從衡短長之說起”,也是戰(zhàn)國外交史的特征之一?!伴L短”“短長”之說,往往顯現(xiàn)出高明的智謀和高超的辯才。

      一、《史記》中“會”的史跡

      我們看到,在“春秋無義戰(zhàn)”(《孟子·盡心下》),“五霸更盛衰”(《史記·太史公自序》)的東周前期,已經(jīng)多有“會”“盟”“會盟”的史事記錄。如《史記·秦本紀(jì)》記載:“(秦桓公)十年,楚莊王服鄭,北敗晉兵于河上?!彪S即有“會盟”行為,“當(dāng)是之時,楚霸,為會盟合諸侯”?!皶恕保?jīng)常是成就霸業(yè)的標(biāo)志。隨后,秦桓公二十四年(前580),“晉厲公初立,與秦桓公夾河而盟。歸而秦倍盟,與翟合謀擊晉”。秦桓公與晉人“夾河而盟”之后,隨即撕毀盟約,“倍盟”,即背棄外交約定,會同“翟”人合力“擊晉”,致使晉軍反擊?!岸?,晉率諸侯伐秦,秦軍敗走,追至涇而還?!彼^“晉率諸侯伐秦”,也應(yīng)當(dāng)是經(jīng)過了“盟”的程序。

      在戰(zhàn)爭激烈的年代,“會盟”的記錄也最為頻繁。春秋時期,據(jù)說“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而到了戰(zhàn)國時期,卻成為中原會盟的積極參與者?!妒酚洝で乇炯o(jì)》記載,公元前308年,秦武王表示了“欲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的愿望。事又見《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及《戰(zhàn)國策·秦策二》。秦武王于是與甘茂有息壤之盟,促成甘茂艱苦攻伐,占領(lǐng)宜陽。這是秦史中僅見的君臣之盟的史例。

      自秦武王時代至戰(zhàn)國時期結(jié)束,“以至于秦,卒并諸夏”(《史記·太史公自序》),《史記》記載各國間以“會”為基本形式的外交活動多達(dá)19次。這是“會盟”活動最密集的歷史時期。19例中,有18例都是秦與其他國家“會盟”。如公元前313年秦魏會于臨晉?!妒酚洝で乇炯o(jì)》記載:“(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王與梁王會臨晉?!薄妒酚洝ち鶉瓯怼穼懙溃骸埃ㄎ喊趿辏┡c秦王會臨晉。”《史記·魏世家》:“(魏哀王六年)與秦會臨晉。”據(jù)《史記·秦本紀(jì)》和《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秦國與其他國家的“會”,在公元前313年之后,又有公元前310年秦魏會臨晉;公元前308年秦韓會臨晉,秦魏會應(yīng);公元前304年秦楚會黃棘;公元前302年秦魏會臨晉,秦韓會臨晉;公元前285年秦楚會宛,秦趙會中陽;公元前284年秦魏會西周宜陽,秦韓會西周新城;公元前283年秦楚會鄢,秦楚會穰;公元前282年秦韓會新城,秦魏會新明邑,秦韓會兩周間;公元前279年秦趙會澠池;公元前278年秦楚會襄陵。秦國在外交行動中的活躍,體現(xiàn)出與征戰(zhàn)同樣的積極性。

      對于這些國君“會”的外交記錄的理解,與《史記·趙世家》所謂趙武靈王九年(前317)“楚、魏王來,過邯鄲”及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王與趙王遇”等一般性會面或許不同,多有學(xué)者稱之為“會盟”。如楊寬、吳浩坤主編《戰(zhàn)國會要》將這些歷史現(xiàn)象系于《禮十一·賓禮·會盟》題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上冊,第192—194頁)。這樣的認(rèn)識應(yīng)當(dāng)是可以成立的。

      二、河洛地區(qū):戰(zhàn)國會盟中心

      戰(zhàn)國晚期,河洛地區(qū)成為會盟中心,是值得重視的歷史現(xiàn)象。

      這一現(xiàn)象發(fā)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強大的秦國在向東擴(kuò)張的進(jìn)程中,首先將這一地區(qū)作為侵吞目標(biāo),進(jìn)而以河洛為兵員和作戰(zhàn)物資的基地,向趙、楚、齊、燕等強國進(jìn)軍。河洛地區(qū)成為會盟中心,很可能也與周王朝政治權(quán)力雖然衰敗,但依然存有一定的政治影響有關(guān)(王子今:《論戰(zhàn)國晚期河洛地區(qū)成為會盟中心的原因》,《中州學(xué)刊》2006年4期)。

      《史記》記錄了秦國在戰(zhàn)國時期競爭中的強勢地位,以及成為河洛地區(qū)會盟主角的情形。前引《史記·秦本紀(jì)》“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以及《史記·齊太公世家》所謂“秦穆公辟遠(yuǎn),不與中國會盟”的傳統(tǒng)已經(jīng)完全改變。秦國國君頻繁出沒于河洛地區(qū),成為引人注目的歷史現(xiàn)象(參看王子今:《秦國君遠(yuǎn)行史跡考述》,《秦文化論叢》第8輯,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秦王積極會盟的行為,可以看作秦國在實施戰(zhàn)爭打擊的同時,采用外交方式分化瓦解敵國,同時以“會”作為強化政治威懾、進(jìn)行心理征服的手段。

      三、“唐且”故事

      《后漢書·崔駟傳》有“唐且華顛以悟秦”之句,回顧了秦史故事。唐且就是唐雎。李賢注引《戰(zhàn)國策》說:“齊、楚伐魏,魏使人請救于秦,不至。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矣,西見秦王。秦王曰:‘丈人忙然乃遠(yuǎn)至此,魏來者數(shù)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且曰:‘夫魏,萬乘之國也。稱東藩者,以秦之強也。今齊、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且割地而約從。是王亡一萬乘之魏,而強二敵之齊、楚。秦王悟,遽發(fā)兵救魏?!蔽簢媾R齊楚聯(lián)軍的強攻,求救于秦。秦救兵不至。魏人唐雎見秦王,說以利害關(guān)系,秦王被說服,于是發(fā)兵救魏。《史記·魏世家》有關(guān)于唐雎見秦王的記錄:“齊、楚相約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蓋相望也,而秦救不至。”于是唐雎主動請命前往秦國?!拔喝擞刑砌抡撸昃攀嘁?,謂魏王曰:‘老臣請西說秦王,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約車而遣之。唐雎到,入見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遠(yuǎn)至此,甚苦矣!夫魏之來求救數(shù)矣,寡人知魏之急已?!碧砌麓鸬溃骸按笸跻阎褐倍炔话l(fā)者,臣竊以為用策之臣無任矣。夫魏,一萬乘之國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稱東藩,受冠帶,祠春秋者,以秦之強足以為與也?!彼麖娬{(diào)了魏國和秦國相重相倚的關(guān)系,指出魏國之“大急”將增益齊、楚之強,而不利于秦國:“今齊、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發(fā),亦將賴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約從,王尚何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東藩之魏而強二敵之齊、楚,則王何利焉?”警告如果“秦救不發(fā)”,將導(dǎo)致秦失“東藩之魏”而“齊、楚二敵”得“強”。于是秦昭王緊急發(fā)兵救魏,“魏氏復(fù)定”。唐雎以九十高齡出使秦國,他和秦王的對話,體現(xiàn)出堅定而靈活的外交家風(fēng)范?!妒酚洝返南嚓P(guān)文字,可以看作上古外交史記錄中閃光的一頁。

      《戰(zhàn)國策·魏策四》也有關(guān)于唐且讓“秦王喟然愁悟,遽發(fā)兵,日夜赴魏”,使得“齊、楚聞之,乃引兵而去”,于是“魏氏復(fù)全”的記載。唐且另一次和秦王的對話,也記錄在《戰(zhàn)國策·魏策四》里。這一故事,題為“唐且不辱使命”,列入《古文觀止》,又收錄在中學(xué)語文教科書中,因此為人們所熟悉?!稇?zhàn)國策》中的原文,題為《秦王使人謂安陵君》。說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我要以五百里地方交換安陵,希望安陵君同意。然而被安陵君拒絕:“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生,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庇谑?,安陵君派遣唐且出使秦國?!鞍擦昃蚴固魄沂褂谇?。秦王謂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且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對于這樣的回答,秦王很惱怒,以“天子之怒”為恐嚇語,“秦王怫然怒,謂唐且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且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魄覄t以“布衣之怒”回應(yīng),“唐且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欞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秦王以“天子之怒”來威脅,可能是外交語言的常態(tài)。而唐且所謂“布衣之怒”“士之怒”,則是針鋒相對,表現(xiàn)出勇敢抗擊強權(quán)的英雄主義氣概。應(yīng)當(dāng)注意到,秦王和唐且的對話中,都說到“伏尸”“流血”,前者說“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后者說“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這種激切的語言表達(dá)方式,可能是符合當(dāng)時外交對話之通常氣氛的。

      唐且故事列入《說苑·奉使》,被看作“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的外交史的典型范例。

      四、關(guān)于“好會”

      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戰(zhàn)國時期的“會”中,有特別稱為“好會”者。這應(yīng)當(dāng)是體現(xiàn)雙方友好,會見主題、會談環(huán)境、會話言辭都比較親切和緩的“會”。

      《史記》中幾次說到“好會”。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齊景公)四十八年,與魯定公好會夾谷?!标P(guān)于這次“好會”,由于與孔子事跡直接相關(guān),《史記·孔子世家》也有記錄。太史公寫道:“定公十年春,及齊平。夏,齊大夫黎組言于景公曰:‘魯用孔丘,其勢危齊。乃使使告魯為好會,會于夾谷。魯定公且以乘車好往??鬃訑z相事,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定公曰:‘諾。具左右司馬。會齊侯夾谷,為壇位,土階三等,以會遇之禮相見,揖讓而登。”“會”的正式進(jìn)程中,出現(xiàn)了爭執(zhí)。“獻(xiàn)酬之禮畢,齊有司趨而進(jìn)曰:‘請奏四方之樂。景公曰:‘諾。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劍撥鼓噪而至。孔子趨而進(jìn),歷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而言曰:‘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于此!請命有司!有司卻之,不去,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頃,齊有司趨而進(jìn)曰:‘請奏宮中之樂。景公曰:‘諾。優(yōu)倡侏儒為戲而前。孔子趨而進(jìn),歷階而登,不盡一等,曰:‘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dāng)誅!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好會”進(jìn)行時,竟然發(fā)生了流血事件?!熬肮珣侄鴦?,知義不若,歸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魯君,為之奈何?有司進(jìn)對曰:‘君子有過則謝以質(zhì),小人有過則謝以文。君若悼之,則謝以質(zhì)。于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边@是一次著名的外交會見。由于孔子有突出的表現(xiàn),被看作具有標(biāo)志性意義的外交之“會”??鬃右钥磥眍H為偏執(zhí)矯情的言辭宣傳“君子之道”,強調(diào)這一原則在禮儀形式方面的約束作用。他在“會遇之禮”“獻(xiàn)酬之禮”之外,就“樂”“戲”表演的風(fēng)格和形式提出了強烈的抵制意見,改變了“會”的氣氛環(huán)境,致使齊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歸而大恐”。齊景公自以為“有過”,甚至退還了侵占魯國的領(lǐng)土以“謝過”。

      《漢語大詞典》解釋“好會”:“指諸侯間友好的會盟?!保_竹風(fēng)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年,第4卷,第291頁)《大辭海》解釋為“諸侯間友好的會盟”(夏征農(nóng)、陳至立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第1275頁),又《中文大辭典》謂“和好之會也”(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纂,中國文化研究所1968年,第3542頁)。書證都是《史記·孔子世家》以及晚于《史記》的《說苑·奉使》。

      從“以會遇之禮相見,揖讓而登”,“謝酬之禮”等儀程,以及“奏四方之樂”“奏宮中之樂”等安排看,“好會”通常應(yīng)當(dāng)營造親和的氣氛?!棒敹ü乙猿塑嚭猛保蠹s在孔子建議“請具左右司馬”之前,準(zhǔn)備以更隨意的方式赴會。由于孔子對“君子之道”的堅持,竟然令“好會”的發(fā)起者齊景公“懼”“恐”不安?!昂脮钡男?yīng)看來并沒有實現(xiàn)。史家記述此事,肯定孔子堅守自己的文化原則。但是我們對于“好會”本來的情境,只能通過片斷的記錄進(jìn)行推想。孔子斥責(zé)“旍旄羽祓矛戟劍撥鼓噪而至”的“四方之樂”:“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于此!”對于“奏宮中之樂”,“優(yōu)倡侏儒為戲而前”,孔子更激憤而言:“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dāng)誅!”于是在“會”的現(xiàn)場執(zhí)法,致“手足異處”。

      《史記》記載的齊景公與魯定公“好會夾谷”之事,《春秋·定公十年》只說“會”?!蹲髠鳌ざü辍芬矝]有出現(xiàn)“好會”一語??鬃友赞o中所謂的“好會”,《左傳·定公十年》孔子只有“兩君合好”語。《論語·八佾》也僅見“邦君為兩君之好”的說法。連《孔子家語》也沒有此說??鬃友浴拔醿删秊楹脮?,僅見于《史記·孔子世家》,是值得注意的。《論語·八佾》“邦君為兩君之好”,朱熹集注:“好,謂好會?!弊诟0?、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xùn)匯纂》用此說。所列注項:“好,謂好會?!币C書例即《論語·八佾》朱熹集注(商務(wù)印書館2003年,第508頁)。而朱熹理解《論語·八佾》“邦君為兩君之好”之“好”即“好會”,應(yīng)當(dāng)是參考了《史記·齊太公世家》和《史記·孔子世家》有關(guān)“好會”的文字。

      《史記·楚世家》還記錄了兩次楚王與秦王的“好會”:“十四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好會于宛,結(jié)和親?!眱赡曛?,“(楚頃襄王)十六年,與秦昭王好會于鄢”。

      《說苑·奉使》:“晉楚之君相與為好會于宛丘之上。”此事不見于《史記》。這是《史記》之后的歷史文獻(xiàn)使用“好會”一語的典型例證。所謂晉楚“好會于宛丘”事,未見于可靠史籍的記載,清人陳厚耀《春秋戰(zhàn)國異辭》卷二六“雜錄”條引錄《說苑·奉使》這一故事,與多例“宋人善辯”等“宋之愚人”傳說并列,或可視作寓言。王利器輯“歷代笑話”,在《歷代笑話集續(xù)編》中列入《宋人愚事錄》?!叮v代笑話集續(xù)編)前言》中,王利器指出“笑話這種文藝形式”之“濫觴”,即“戰(zhàn)國以來諸子中有關(guān)宋人的諷刺小品”,亦有見于“典籍記載”者。清人王棠《燕在閣知新錄》卷二七“打碟”條說:“《宛丘》曰‘坎其擊缶,秦趙會澠池,秦王擊缶擊甌,蓋‘擊缶之遺事也?!薄对姟り愶L(fēng)·宛丘》:“坎其擊缶,宛丘之道?!笨追f達(dá)疏已經(jīng)與“《史記》藺相如使秦王鼓缶”相聯(lián)系。這一聯(lián)想,也支持《說苑·奉使》中晉楚“好會于宛丘”之事只是寓言的推定。

      大致可以說,“好會”語詞很可能是《史記》的創(chuàng)制,也為太史公習(xí)用。所謂“好會”,透露出太史公的和平意識。作為對戰(zhàn)國時期復(fù)雜的軍事外交形勢非常熟悉的史學(xué)家,“好會”一語的使用,也體現(xiàn)出他對成熟的外交理念、深度的外交智慧和靈活的外交技巧的肯定。

      五、澠池“好會"

      《史記》中記錄的另一次著名的“好會”,是秦王與趙王間的澠池之會。以此為背景,發(fā)生了藺相如維護(hù)國家聲譽的故事。

      在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發(fā)生之后,“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fù)攻趙,殺二萬人”。隨后,秦王主動提出與趙王“好會”?!妒酚?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趙王心懷畏懼,不愿赴會。而朝中文武重臣廉頗、藺相如商議道:“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壁w王于是啟程,藺相如隨行。廉頗送至邊境,與趙王訣別。廉頗說:“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鄙潭ń討?yīng)回程的時間,并提出萬一“不還”則立太子為王的預(yù)案,得到趙王的贊同。

      “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鼻赝鯋琅辉S?!坝谑窍嗳缜斑M(jìn)瓴,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nèi),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碧A相如隨即要求趙國御史將其作為史實予以記錄:“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碧A相如的機(jī)智和強硬,還表現(xiàn)在后來的辯爭中。“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币恢钡綍娼Y(jié)束,“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同時,廉頗的高戒備防衛(wèi),也起到保障君臣和國家安全的作用。“趙亦盛設(shè)兵以待秦,秦不敢動?!?/p>

      會見的約定,“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而澠池之會的細(xì)節(jié)告訴我們,“好會”的通常程式有“會飲”“飲酒酣”等情節(jié)。而“鼓瑟”“擊缻”的音樂演奏,可能也是慣常節(jié)目。澠池“好會”或許可以看作一件外交史的標(biāo)本。大概所謂“怒”,所謂“欲刃”,所謂“張目叱之”等情感動作表現(xiàn),只是“好會”進(jìn)行的異常情態(tài)。

      所有的外交之“會”,可能雙方都一心追求“加勝于”對方。面對秦國的軍事強勢,藺相如智勇兼?zhèn)?,捍衛(wèi)了國家尊嚴(yán),也維護(hù)了國家利益。

      當(dāng)然,秦王發(fā)起“好會”,“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然而“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顯現(xiàn)欺凌行為;但藺相如機(jī)智應(yīng)對,“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這些臉譜化的歷史形象的生成,或許與秦短祚因而后世批評秦的歷史聲響分貝值甚高有關(guān)。

      六、史學(xué)用語中“好會”的淡出

      “好會”一語的使用,在后來的正史記錄中罕見其例。

      在《史記》之后浩瀚如海的正史文獻(xiàn)中,僅《晉書》一見,《明史》一見。

      《晉書·文苑傳·應(yīng)貞》:“順時貢職,入覲天人。備言錫命,羽蓋朱輪。貽宴好會,不常厥數(shù)?!薄鞍l(fā)彼互的,有酒斯飫?!边@是在晉武帝“于華林園宴射”時所賦詩句,與作為外交方式的“會”全然無關(guān)。此“好會”,《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泛指盛會”(羅竹風(fēng)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年,第4卷,第291頁)。而《明史·外國列傳一·朝鮮》:“將士分道進(jìn)兵,劉綎進(jìn)逼行長營,約行長為好會?!贝颂帯昂脮币徽Z的使用看來大致與《史記》相同?!睹魇贰肺睦?,可以看作對《史記》行文習(xí)慣的繼承。

      但是,在海量的主流史學(xué)記敘中,“好會”一詞受到長期冷遇,似乎已經(jīng)表明它被排斥在史學(xué)通行語之外的事實?!昂脮?,或許可以看作太史公帶有鮮明獨特意識傾向、風(fēng)格新異的專門用語,可以看作太史公史學(xué)個性的一個標(biāo)志。

      《說苑·奉使》:“晉楚之君相與為好會于宛丘之上?!被蜃x作:“晉、楚之君,相與為好,會于宛丘之上?!保ㄚw善詒疏證:《說苑疏證》,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5年,第335頁)“好會”已經(jīng)被釋讀者拆解。我們還看到,一些常用工具書,如上海辭書出版社《辭?!罚?009年)、商務(wù)印書館《辭源》(2015年)、三民書局《大辭典》(2000年)等均不列“好會”這一詞條??芍鸦就顺錾鐣?yīng)用,人們對這一語匯逐漸生疏。這樣說來,關(guān)注《史記》中使用“好會”一語的寶貴文獻(xiàn)史料,對于從外交史的視角考察和理解司馬遷的思想和《史記》的內(nèi)涵,是有特別的積極意義的。

      猜你喜歡
      趙王秦王藺相如
      掬一捧光陰,握一份當(dāng)下
      負(fù)荊請罪
      趙王骨折
      趙王骨折
      將相和
      藺相如說話前后矛盾嗎?
      《將相和》縮寫
      負(fù)荊請罪
      負(fù)荊請罪
      食客
      牟定县| 镇雄县| 扎兰屯市| 赤城县| 凤凰县| 达尔| 五指山市| 香格里拉县| 兴宁市| 平泉县| 渑池县| 彭泽县| 双江| 三亚市| 天等县| 汾西县| 福安市| 静宁县| 三江| 黑龙江省| 沙坪坝区| 荔浦县| 荆门市| 崇明县| 荣成市| 九寨沟县| 博白县| 含山县| 抚松县| 闻喜县| 光泽县| 亚东县| 嘉祥县| 伊川县| 东宁县| 遂宁市| 五指山市| 读书| 德令哈市| 麻城市| 太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