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欣宇,朱守林,周曉敏,董志娟,瞿小龍
(1.南京醫(yī)科大學康達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胃腸外科,江蘇 連云港 222000;2.南京醫(yī)科大學康達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傷口造口門診)
結直腸癌是我國高發(fā)的一種惡性腫瘤,永久性結腸造口是結直腸癌根治手術后解決患者排泄問題的出口,將伴隨患者至人生的終點,又稱“人工肛門”[1]。老年造口患者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大多存在年老體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問題,術后造口多需要家人或護工護理,增加了家庭和社會負擔,同時患者因為不能自理造口,會產生心理挫敗感而不利于康復,容易出現(xiàn)造口并發(fā)癥而降低生活質量[2]。提高老年患者術后造口自我護理能力,降低造口并發(fā)癥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旨在根據(jù)老年患者特點探索提高造口自我護理能力的新方法,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便利抽樣法選取連云港市某三級甲等綜合性醫(yī)院擬行永久性腸造口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60歲,性別不限;(2)確診為結直腸癌,擬行結直腸癌根治手術和永久性腸造口手術;(3)無意識障礙或老年癡呆;(4)有正常的活動能力和自理能力;(5)小學以上文化程度,有正常的學習、交流能力;(6)患者自愿加入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2)有多項慢性病或合并癥影響術后康復;(3)有精神病史者。
1.2 方法
1.2.1 隨機分組方法 由計算機產生隨機序列號,將受試者序號裝入不透光信封,按照患者入組順序打開信封,實施隨機分組和分配隱藏。采用單盲設計,即患者被告知需要實施造口手術和術前教育,但不告知具體內容和方法,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在不同示教室接受教育和指導。存在樣本污染可能時,由辦公班護士將確定入組的研究對象及時進行床位調整避免樣本污染。 本研究共納入擬行永久性腸造口的患者120例,其中男94例、女26例;年齡60~83歲,平均(69.74±4.35)歲;學歷:大學及以上17例、中學55例、小學48例。隨訪過程中,觀察組脫落6例,對照組脫落4例,脫落率分別為10.00%和6.67%,最終觀察組納入54例,對照組納入56例。兩組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及自我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基線一致,具有可比性。
1.2.2 對照組 術前對造口定位后,在定位處粘貼造口袋,連續(xù)佩戴3 d。術后第1天由經過培訓的專職護士示范更換造口袋的方法,講解造口護理知識、識別造口及其周圍并發(fā)癥;術后4~6 d由患者自行造口護理,專職護士在旁觀察和糾正患者造口護理過程中的問題并告知注意事項,講解造口和造口旁并發(fā)癥預防的護理操作要領。出院指導:給予患者造口護理知識指導,登記患者聯(lián)系方式,制定每月1次造口護理門診隨訪計劃,共隨訪6個月,指導患者造口異常時至造口護理門診就診。
1.2.3 觀察組 術前采用佩戴仿真造口,結合面對面指導介紹疾病及腸造口相關知識,發(fā)放造口護理手冊和播放造口護理流程視頻,研究者術前3 d按照國際標準方法進行造口術前定位[3],在造口定位處粘貼仿真造口(Silgel?612 A/B,丹麥生產)模型,通過仿真造口模型模擬患者手術后狀態(tài),研究者每日指導患者造口護理、粘貼造口袋和佩戴造口袋,造口袋內裝滿1/3水,患者手術前住院期間體驗走路、慢跑、爬樓梯、下蹲等日?;顒雍退X時的感受,并進行造口袋更換練習,詢問患者感受,強化教育、指導。術后護理同對照組。
1.2.4 觀察指標 (1)造口和造口旁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患者每月造口門診隨訪時,由造口治療師按照國際造口指南標準[4]評價并發(fā)癥(造口脫垂、造口狹窄、造口旁疝、造口周圍皮炎)的發(fā)生情況,并詢問發(fā)生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shù)/入組例數(shù)×100%。(2)自我護理能力:采用Kearney等[5]根據(jù)Orem理論編制的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等4個維度,共43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其中11個條目為反向評分??偡譃?~172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護理能力越好。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7,重測信度為0.79。
2.1 兩組患者直腸癌造口術后3、6個月造口及造口旁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 術后3個月,觀察組有1例(1.85%)造口周圍皮炎,對照組有4例(7.14%)造口周圍皮炎,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746,P=0.382)。術后6個月,觀察組造口脫垂1例(1.85%)、造口狹窄2例(3.70%),對照組造口脫垂3例(5.36%)、造口狹窄4例(7.14%)、造口旁疝1例(1.7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328,P<0.001)。
2.2 兩組患者術后3、6個月造口自我護理能力的比較 結果顯示,術后內3、6個月,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和6個月自我護理能力評分的比較分)
3.1 仿真造口體驗能改善老年造口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擬行腸造口的老年患者術前佩戴仿真造口,術后3個月和術后6個月,觀察組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01)。分析原因可能是術前通過仿真造口佩戴體驗后,增加了老年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通過學習造口袋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并感受造口位置并適當調整,提高了患者術后造口的適應性和接受度,從而提高了其自我護理能力。這與欒冬云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
3.2 仿真造口體驗能降低老年造口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均以造口周圍皮炎為主;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均以造口脫垂、造口狹窄為主,對照組發(fā)生率為14.29%,而觀察組為5.56%,分析原因主要與仿真造口體驗使患者提前感受了造口對正常生活的影響,術前已了解粘貼造口袋和佩戴造口袋的方法,并學習將造口護理融入日常生活,提高了患者造口的接受度有關。這一結果與張紅彬等[7]研究一致。這可能是經過仿真造口體驗后,患者的造口自我護理能力得到提升、掌握造口護理相關知識及并發(fā)癥識別能力增強有關。張貞麗等[8]的研究表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提高后,較好地掌握造口護理的相關知識和并發(fā)癥預防的技巧,能更好進行造口周圍皮膚的護理以及造口袋的攜帶和更換,從而大大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兩組實施的干預措施均為因研究需要而專門設計,因樣本量受限,今后需進行多中心、大樣本研究探索,以進一步驗證術前仿真造口體驗對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并發(fā)癥的影響。
綜上所述,手術前仿真造口體驗有助于提高老年造口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降低造口及造口旁并發(fā)癥,從而更好地促進患者康復,是值得嘗試的一種造口護理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