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 張宴碩
摘 要: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讓社交媒體迎來更為廣泛的應用,從而對處于社會化關鍵階段的大學生群體產生更為深層和復雜的影響。本文選取吉林省高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從大學生群體對社交媒體的使用習慣和心理特點出發(fā),分析社交媒體使用行為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并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應對策略,優(yōu)化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交媒體從業(yè)者提供具有普遍參考意義的建議,共建健康的大學生成長環(huán)境。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社交媒體;大學生;社會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20-000-05
全媒體時代,社交媒體的迅猛發(fā)展正在徹底地改變大學生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被稱為“永久改變人與人交流方式”的社交媒體正成為一種對大學生發(fā)展有極其深刻影響的社會化力量。個人與他人及群體的相互作用實現(xiàn)了人的社會化過程,因此大學生的社會化影響因素源于他們接觸的全部社會環(huán)境因素。這其中,除了大學生的個體主觀因素以外,來自外界的環(huán)境因素影響同樣重要。這些外界因素可細致劃分為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同輩因素和社會因素。同時,這些因素交互作用于大學生的個體發(fā)展,而社交媒體在此過程中成為重要的媒介載體,影響著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一、全媒體時代大學生使用社交媒體行為現(xiàn)狀分析
該研究以吉林省大學生為調研對象,使用“大學生使用社交媒體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抽樣調查,通過網絡共發(fā)放調查問卷325份,收回有效問卷325份。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統(tǒng)計分析,研究在全媒體時代,大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的行為。
(一)調研人群基本數據
調查人群中,有29.23%為男性,70.77%為女性。在家庭中,是獨生子女的比例為62.15%,非獨生子女的比例為37.85%。
(二)社交媒體使用習慣偏好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社交屬性成為許多網站必不可少的功能之一,因此,針對社交媒體網站的調研,在選取當下大學生使用率較高的如微博、微信、QQ等專項社交媒體工具的同時,兼顧帶有社交媒體功能的APP展開調研。
1.社交媒體使用頻率
調查顯示,對大學生而言,平時占高頻使用范圍的是微信和QQ兩種專項社交媒體使用工具(見表1),不僅使用頻率在每天1次或以上的情況超半數,微信更是高達92.92%的比例。其次,高頻使用的平臺為視頻或直播平臺的社交功能、音樂類APP的社交功能,每天使用1次或以上的比例分別為44.92%和42.15%。豆瓣作為老牌社交媒體平臺使用頻率較低。而新崛起的微博旗下社交媒體網站“綠洲”因成立時間較短,尚未在大學生群體中獲得成功推廣,目前獲大學生最低頻率問津。此外,因為大學生尚未完全踏入社會,對商務社交需求較低,因此,商務會議類APP的社交功能使用頻率也相對較低。
因為2020年的突發(fā)狀況,吉林省在校大學生在疫情期間全面實行網絡授課,社交媒體在按照教育部關于“停課不停學”的相關要求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很多高校教師利用社交媒體,搭建云課堂,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高效、高質量地完成育人工作。
疫情期間,使用教育類APP中社交功能的大學生比例明顯增加,使用頻率為每天1次或以上的大學生從24.62%上升到46.46%,而商務會議類APP的社交功能的使用頻率也有明顯提高。這與教育類APP和商務會議類APP的社交功能廣泛應用于大學生的線上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因為長時間居家,與同輩之間的社交活動多需依靠網絡進行,因此,視頻或直播平臺以及游戲類APP的社交功能日使用頻率亦有所上升。
2.社交媒體使用時間
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社交媒體網站次訪問時間最長的平臺為微信和QQ這兩種專項社交媒體軟件。非疫情期間,微信單次訪問時長在6小時以上的比例占到22.77%,QQ占12%。在疫情期間,兩個平臺的單次訪問時長在6小時以上的比例更是提升到26.46%和15.69%。能夠看出,居家過程中,大學生依靠微信和QQ這類社交媒體專項軟件維持社交功能的時長有所增長。此外,在校園里,社交媒體網站次使用時長在1小時以上的大學生,微信占比69.23%,QQ為51.39%,視頻或直播平臺的社交功能占比49.54%,音樂類APP的社交功能占比為49.22%,游戲類APP的社交功能占比48.3%。而疫情期間,微信單次使用時長在1小時以上的大學生占比更是高達75.08%,QQ59.69%。
大學生平時訪問社交媒體網站比例最高的時間點為閑暇在家或在宿舍時,此外睡覺前因為擁有大段休息時間,使用人數比例次之,占64.31%。(見圖1)此外還如課間休息時這些碎片化時間,大學生也能夠運用社交媒體網站保持社交互動。
3.社交媒體的主要好友來源
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全媒體時代,大學生社交媒體的主要好友來源是以身邊熟識的朋友為主,陌生人比例僅占11.08%(圖2)。由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交關系以極高的比例滲入到大學生的網絡社交生活,這種社交關系結構很容易帶來對社交網絡極強的信任感,從而對大學生的影響力度加大。
4.大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的功能偏好
由圖3可以看出,社交媒體的功能中,最受大學生青睞的是關注和溝通功能,通過社交媒體網站來關注朋友的動態(tài)、了解他們的最新動向,以此結識新的朋友,并與以前的朋友保持交流和功能,最終完成社會交往互動活動。
在選擇社交媒體網站時,占比大學生群體的40%大學生更多地看中內容是否豐富方面的特質;其次是關注是否有很多朋友在使用以及便于結識朋友和名人,和是否容易使用,同樣占比16.62%;另外,隱私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多地受到大學生群體的關注,占比11.69%。
(三)社交媒體的使用動機
在非疫情期間,大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的主要目的里,以休閑娛樂為目的的大學生占比最高,為68.62%(見圖4)。其次為與家人和朋友溝通交流,占比為42.77%,第三為關注社會資訊、了解最新訊息,占比為42.15%。
在疫情期間,大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的主要目的占比最高的依然是為了休閑娛樂和打發(fā)時間。而為了關注社會資訊、了解新鮮訊息而使用社交媒體的大學生比例提升了17.54%。以分享個人生活狀態(tài)和喜好作為主要目的的大學生比例下降15.7%。這與很多大學生關心時事、關心國家,能在全球疫情情況下,與祖國同頻共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二、全媒體時代社交媒體使用行為對大學生社會化的積極影響
大學生在步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刻,需要徹底把自己看成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去尋找自己的社會身份定位、學習未來踏入工作崗位所需的生存技能、建構與這個社會的情感聯(lián)系、發(fā)展自己的價值觀念。在大學的幾年時光,需要經歷這樣一個漫長而實際上又轉瞬即逝的成長過程。社交媒體作為一種大學生中常見的網絡媒介工具,在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中,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一)社交媒體對大學生關注社會熱點有重要導向
由圖5可知,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產生的最為主要的積極影響之一是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快地了解社會熱點,該比例人群占大學生群體的45.85%。大學生通過社交媒體能夠及時了解社會訊息,同時社交媒體更能夠對大學生群體在社會熱點話題的輿論引導方面甚至行為方面產生重要影響。很多社交媒體網站上設立的熱搜榜、推送新聞、關鍵詞和頭條訊息等均能夠體現(xiàn)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引導甚至決定了大學生對社會熱點的注意、討論方向、重視程度、關注角度和行為。
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社會熱點新聞關注度較高,完全不關注的人群比例僅為3.08%。其中,64.92%的大學生群體青睞于只看內容不在網絡上參與評論,有28.92%的大學生既查看內容也參與評論。而只看評論的大學生占比為3.08%。調研結果反映出過半大學生更傾向于默默關注熱點新聞,而非直接參與發(fā)表意見。近三分之一的大學生會通過評論的方式參與其中,完成社會熱點事件的傳播互動。
(二)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和知識面提升有促進作用
對于大學生而言,社交媒體的使用帶來的另外一個重要影響是,能夠增長大學生的知識面,該人群比例同樣占大學生比例的45.85%。大學是踏入工作崗位前的最后一站,離開大學后,大學生們需要獨自適應社會、接受嶄新的工作挑戰(zhàn)。在大學階段,最重要的是通過課堂和自主學習,促進自己的學業(yè)發(fā)展,提升知識水平,從而具備未來踏入社會的工作能力。調研發(fā)現(xiàn),認為使用社交媒體對自身學業(yè)產生積極影響的大學生占比高達96.62%,其中認為社交媒體提供了自主學習知識的機會的人群有67.69%;認為增強自身的新能力的大學生有57.23%;認為增強了老師和同學學習交流概率的大學生有44.31%。
全媒體時代,社交媒體的使用讓大學生們能夠獲得更多的學習渠道、擁有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和更多元化的學習內容。以往的學習更多依賴的是教師的一言堂,如今,社交媒體的使用,讓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學習壁壘被打破,很多信息類的內容,學生可以依靠社交媒體來完成。同時,能夠有機會獲得更自由的學習氛圍,通過社交媒體來汲取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知識,開拓視野,提升自己對世界的多元化認知,有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此外,依托于社交媒體,很多以往在課堂上羞于與老師和同學互動的大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去溝通交流,大大提升了交流學習的概率和效率。
(三)社交媒體的使用有利于大學生身份認同的建構
大學是鏈接著學生和“社會人”身份轉換的最后一環(huán),正處于青春期的特殊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身份經歷舊身份的不斷解構,新身份的不斷重塑,最終完成個體意識的自我覺醒過程。”①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去逐漸建構對身份的認同感,同樣是對“自我”概念的追尋。自我就是指“個體對他們的個人特征和社會認同的意識與感覺——就是我是誰,我怎樣與他人區(qū)分開來?自我認同的發(fā)展,極大地依賴于社會化的過程。”②在大學中,大學生增加了從他人的眼里反映自己的機會,也就是通過與大學中的教師和同輩進行社會互動來發(fā)展和維持其對于自我的意識,提升對自我身份認同的理解。有時還會根據與他人的社會互動所激發(fā)的反應,來改變自我形象,進行社會身份的置換,并建構起身份認同感。據調研結果所示,認為社交媒體中的信息影響了對自己認知的大學生人群占比為33.54%。影響了自己對別人認知的大學生人群占比為28%。在這個過程中,社交媒體廣泛參與到了大學生社會互動過程,這種社會力量對大學生身份認同的影響,讓大學生對自我身份的認知愈發(fā)多元化。
多數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會很在意所展現(xiàn)出的自我形象,完全不在意自我形象的大學生占比僅為23.38%。其中,試圖在社交媒體中展現(xiàn)個性化自我形象的比例最高,為33.23%,試圖展現(xiàn)完全真實的自我形象的大學生比例為21.23%,試圖美化自我形象的大學生比例為18.15%,試圖展現(xiàn)完全相反自我形象的比例為4%。調研結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學生通過社交媒體積極地進行自我形象的展示,以此來實現(xiàn)對自我的身份認同。
三、全媒體時代社交媒體的使用行為影響大學生社會化的主要問題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大學生的很多社交活動根植于社交網絡,大量的社交時間需要依托于社交媒體來完成。社交媒體的無處不在,帶給大學生社會化進程中很多積極影響,同時也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需要大學生群體、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媒體從業(yè)人員予以警惕和重視。
(一)社交媒體的使用易消耗大學生大量時間和精力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因對社交媒體有著非常強烈的觸達需求和非常高的接受度,使得比起其他人群而言,大學生更容易成為使用社交媒體的主要力量。然而,這卻易造成大學生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消耗在使用社交媒體上,浪費大好的青春年華。調查顯示:44%的大學生認為,社交媒體讓自己的睡眠時間縮短;32%的大學生認為社交媒體讓自己的視力變差;31.96%的大學生則表示社交媒體占用了自己過多的時間;28.31%的大學生表示社交媒體減少了自己閱讀紙質書的時間;而22.77%的大學生認為社交媒體讓自己的注意力變得不夠集中。從調研結果中可以看到,社交媒體的使用如無限制,會在一定程度上占據很多大學生本應獲取休息的時間和本應用于學習的時間,更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對于缺乏自制力的大學生而言,非常容易導致在時光里虛度光陰,降低社會化學習效率,減緩社會化進程。
(二)社交媒體的使用易讓大學生產生過度情感依賴
社交媒體讓大學生感受到社交網絡的便利,很多信息傳遞和情感維系都可以依靠社交媒體來完成。更有大學生受性格或偏好的影響,認為在社交媒體上能卸下自己的防備,讓自己更容易與人交流互動,所以會更傾向于使用社交媒體與人交流。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27.38%的大學生認為,大部分時間感覺在社交媒體中與人交流溝通更輕松;21.23%的大學生認為一半時間感覺在社交媒體中與人交流溝通更輕松;4.31%的大學生認為在社交媒體上與人交流溝通完全比在真實生活中與人交流溝通更輕松。
然而,社交媒體獨有的快速、便捷、指向性強、時效性強、私密性強、溝通舒適度高等優(yōu)勢,卻很容易造成大學生過度的情感依賴。調研中,有22.77%的大學生認為經常有使用社交媒體很難停下來的感覺;高達46.46%的大學生認為有時有使用社交媒體很難停下來的感覺;有21.54%的大學生很少有使用上癮感;而認為完全沒有使用上癮感的僅有9.23%的大學生。
當大學生不使用社交媒體時,高達54.46%比例的大學生會產生焦慮情緒,僅有16%的大學生認為不會產生焦慮情緒。很多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過度沉迷,使得影響了自己在真實世界中的正常交流活動。甚至有些大學生會完全沉浸在社交媒體之中,從而產生過度的情感依賴。很多的情緒感受被轉嫁到網絡中,由此會喪失很多在真實世界中學習情感交流的機會,更有甚者,完全把自己的情緒情感依附于社交網絡,從而產生真實世界中的社交恐懼。很多社交媒體需要單純依靠文字或語音交流溝通,無法有效傳達最為準確的情感訊息,也會造成某種程度的情感表達異位。一旦脫離社交媒體,就會產生焦慮、抑郁等不健康的情緒。
(三)社交媒體的使用易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不良導向
大學階段,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fā)展和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讓社交媒體的邊界更加泛化。因為社交媒體的本質是構筑在人的社交網絡的基礎上,人對社交網絡的信任,很容易影響到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通過社交媒體能夠更加快速地獲取到更加廣泛的訊息,而大量的訊息轟炸,很容易讓人失去思考和判斷的時間和空間,價值判斷維度更容易受到社交媒體傳播訊息的影響。調研顯示,在社交媒體上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評價的大學生占比有13.23%,有時在意的大學生占比為38.15%,即過半的大學生都對社交媒體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普遍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對于處于人生觀養(yǎng)成關鍵階段的大學生而言,會有直接的導向作用。
如今,借助社交媒體傳播的商業(yè)訊息、網絡營銷訊息和自媒體訊息良莠不齊,很多社交媒體營銷號為博人眼球,經常會用一些帶有刺激性的內容或是失實的報道吸引流量。而大學生高頻的社交媒體接觸習慣,以及青少年突出的獵奇心理,會讓很多不良導向的內容乘虛而入,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比如很多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價值觀在社交媒體上蔓延,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塑造造成惡劣影響。
四、針對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社會化負面影響的應對策略
(一)大學生應提升自身價值判斷能力
作為大學階段的社會化主體人群,大學生應清楚認知,最強的行為驅動力來源于自身。因此,大學生需要通過學習來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識和專業(yè)能力以及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樹立正確的理想與信念,在實踐中勇于探索、務實求真,立足當下,最終能夠提升自身的價值判斷能力。社交媒體作為一種參與社會互動的工具,是發(fā)揮積極作用還是產生消極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使用者本身。應將社交媒體為己所用,促使自身社會化進程不斷推進。
(二)高校教育工作者應革新教學觀念
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僅是大學生的專業(yè)發(fā)展引路人,更是大學生靈魂的塑造者。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更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以開放和積極的心態(tài)看待社交媒體的發(fā)展和大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的行為。如今,很多教育工作也都以社交媒體作為載體,讓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元,讓師生互動更加靈活自然。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順應時代發(fā)展,因勢利導,革新固有的教學觀念,把社交媒體應用于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用豐富的學識和個人的魅力,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推動學生的社會化向良性發(fā)展方向邁進。
(三)媒體從業(yè)者應提升媒介素養(yǎng)
媒體從業(yè)者作為搭建社交媒體環(huán)境的關鍵一環(huán),在生產媒體內容和設計傳播方式的過程中,要秉持自己的社會良知,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不要被眼前小利遮蔽視野,為流量是從,一味迎合受眾,以犧牲道德底線為代價。很多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未來或許也會成為媒體從業(yè)人員,因此,今天的媒體從業(yè)者傳播怎樣的能量,可能會成為影響未來的關鍵力量。媒體從業(yè)者要遞好文化傳承的傳接棒,用正能量鼓舞廣大受眾,尤其是處于青少年階段的大學生群體。
五、總結
全媒體時代,社交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被廣泛而大量的應用,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聯(lián)絡大學生與家人、朋友們關系紐帶的重要角色,如今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更成為很多老師和學生之間互動溝通的便捷工具。在這個處處皆互聯(lián),人人皆媒體的全媒體時代,社交媒體正在不斷影響著大學生習得知識和技能、建立社會規(guī)范、自覺遵守社會秩序、正確定位和扮演自身角色、樹立健康價值觀念。尤其是在特殊時期的突發(fā)狀況下,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尤為重要。因此,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業(yè)界專家、學者投入更大的精力,為大學生成長提供更加健康的社會化環(huán)境。
注釋:
①董雪,黃譽瑤.焦慮與探尋:論當代青春電影的身份認同[J].電影文學,2019(23):77-80.
②【美】戴維波普諾著.社會學(第十一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60.
參考文獻:
[1] 【美】戴維波普諾著.社會學(第十一版) [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
[2] 【美】埃里克森著.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6.
其他作者簡介:
張宴碩,男,漢族,吉林吉林人,碩士。研究方向:新媒體策劃與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