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書樂
摘 要:隨著全球化趨勢的迅速蔓延,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日益密切,推動了翻譯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大量的文化作品通過翻譯輸入和輸出。本文分析了翻譯與文化之間的關系以及全球化對翻譯和文化發(fā)展的影響,借以探討其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全球化;翻譯;文化
一、翻譯
愛爾蘭學者克羅寧的定義:“翻譯涉及一切有關連接的建立——把一種文化和語言與另一種文化和語言連接起來,為無限的物品交流、技術交流和思想交流創(chuàng)造條件?!碑攦蓚€不同語言的民族開始產生交流的同時,也就意味著產生了翻譯這一現象(或稱之為過程)。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早在文字出現之前語言就已經存在了,語言存在的同時也就意味著有口譯活動的進行,在不同民族或部落之間都存在著翻譯活動??梢哉f翻譯是人類發(fā)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語言和翻譯都可以看成人類溝通交流的紐帶,它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單純的將語言和翻譯之間關系的研究納入語言學的范疇是不科學的。
翻譯大體上可以分為文學翻譯和非文學翻譯,文學翻譯最根本的目的是向讀者傳達作者表達的內容,高一級的目的是使讀者能夠接受譯文同時也意味著接受了原文,最終目的是使讀者能夠接受和認識源語文化,非文學翻譯的根本目的同樣是使讀者充分了解原文的內容和所要表達的主要信息,信息的轉述可以說是翻譯的最原始的目的,翻譯不僅僅是為了傳遞源語作品的信息、內容和思想,也是文化和寫作方式的轉達。
二、文化
“culture”一詞源于拉丁語“cultus”,意思是“開墾”。人類不斷地開墾,形成了文化。文化沖突體現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外部沖突,即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沖突;一種是內部沖突,即民族文化內部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沖突,或是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之間的沖突,也包括國家內部族群文化多樣性的訴求。文化的范圍十分廣泛,人類活動都可以視作文化,于翻譯來說,政治體系、歷史、宗教、人文地理、社會制度以及性別等領域為跨文化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政體而言,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或帝國主義國家的領導者和政治部門名稱的翻譯就有著嚴格的要求,在地理方面的翻譯涉及到國家領土主權和政治態(tài)度立場。人文風俗可以算作跨文化交際和翻譯難點,我們現今的翻譯多為應用性質的,無論筆譯或口譯,與人文風俗相關的文化背景都是一個很難處理的部分,但同時也是國際間文化傳播最重要的渠道和橋梁。
文化本來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只有碰到差異時才會意識到自己的文化是有邊界的。文化具有傳承性、流變性、兼容性。沒有任何文化是自給自足的。隨著時代的變化,文化也不斷更新和發(fā)展,這使許多詞匯的外延意義也產生變化,有一些詞已經不再用來表示其原有的意義,還有一些詞產生了許多新的含義,這種變化與文化的翻譯和傳播也有著密切的聯系。由于現代網絡技術十分發(fā)達以及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提高,許多漢語的新詞、熱詞在國外也廣泛流傳,這些詞匯原本并沒有對應的譯語,都是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型的翻譯,在國外被公認和接受。
在考慮詞匯釋義的選擇時,應充分結合上下文語境、源語文化語境及標語文化語境,通過語篇分析了解作者的意圖和表達的意思,既不能完全摒棄源語文化也不能完全以源語文化來翻譯。源語文化中一切令讀者為之困惑的或是聞所未聞的事物都正是文化傳播中的關鍵,不能輕易將其歸化,使其不再具有本身的意義,翻譯在某種層面上是反映源語社會現實的一種途徑,因為源語作品本身就是對一個國家某個時期的社會以及文化的影射,不能因為讀者對于源語文化難以理解和認知就抹掉其本性,要在不影響作品文化性的前提下選擇具體的翻譯策略。
中英文的詞匯大部分都不能對等,中英文的表達方式亦是大相徑庭,英文會用祈使句、反問句、疑問句、感嘆句等句式來表達語氣和感情,而中文習慣于用語氣詞和語音語調來表達情緒。異化與歸化譯法始終都處于一種矛盾的狀態(tài),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過程,都存在著一定的爭議。為了保留和傳播源語文化而采用異化的方法,直接按照目標語國的風俗文化及表達方式來翻譯,這對于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又十分不利。在翻譯時,應在保留源語文化特色的基礎上盡量使譯文通順易懂,讓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這樣才能達到文化交流的最初目的。
三、全球化的影響
全球化翻譯指在全球公民之間建立并保持語言和文化之連接。全球化就是以越來越緊密的連接為特色的。而翻譯則是全球化或全球傳播、溝通、連接的先決條件和關鍵性基礎。在世紀國際關系的轉換中,文化作為軟國力的重要性和競爭的激烈程度日顯突出。外交的產生推動了文化的引入和輸出,比如我國唐朝時期由天竺傳入了佛教,佛經的翻譯盛行一時,對我國翻譯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絲綢和茶葉對外出口的巔峰時期,我國絲綢文化和茶文化的輸出也推動了翻譯的發(fā)展進程;我國民族危亡時期,許多愛國主義者為救亡圖存效仿西方,引進了許多西方先進的思想和文化,這也是一次翻譯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筆。在長期的文化“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過程中,經過大量的翻譯學者的不斷努力和實踐,目前有很多詞匯都已經有了公認的譯法。
世界的文化傳播與交流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文化、歷史發(fā)展過程、古代及現代文學著作、影視作品等方面,也包括政治思想、國家發(fā)展經驗的交流與傳播。比如我們熟知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及其著作,一開始也是由中國的一些馬克思主義者翻譯并傳播的,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文化也是當代世界主流文化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確實是將“走出去”的目標貫徹到底,樹立文化自信,但能否真正“走出去”與中國的國際地位變化息息相關。二戰(zhàn)結束以后,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外國對中國的關注也更加密切,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也愈加濃厚,這些都是漢語作品英譯出版的必要因素。美國科幻作品曾是世界巔峰,但如今已是大不如前,還是一如既往的劇情并無太大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這也是中國科幻作品能順利對外輸出的原因之一;其次,科幻文學作品中所涉及到的物理、天文等方面的基本知識是世界共通的,能否接受國家歷史文化背景并沒有特別大的關系,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語境。
改革開放是推動我國翻譯教育和翻譯事業(yè)不斷快速發(fā)展的一只無形的大手。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跨國公司和外企源源不斷進駐中國,旅游業(yè)迅速繁榮與發(fā)展,貿易進出口額以及外匯儲備率再創(chuàng)新高,科研人員、項目和成果的交流與日俱增,確立了世界大國的國際地位、外交事務也日益繁重,這些都和翻譯息息相關,每一個部分都需要譯員的支撐,譯員充當的角色也比過去更多,翻譯的專業(yè)領域和方向也愈加豐富,這也意味著在翻譯教育方面有更多的改革和更新,明確當下對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方式方向,以適應當今社會各行各業(yè)的實際需要。
四、翻譯與文化
文化與翻譯共為一體不可分割。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的活動,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發(fā)生轉換必然涉及到跨文化,文化背景的差異與翻譯過程中的表意聯系密切。
在唐代,我國的繁榮盛世引得世界各國前來朝拜,陶瓷、絲綢、茶葉的大量出口都代表著我國文化的大量輸出,自清朝我國不斷衰敗、甚至被割據和殖民,外國人和外國文化不斷涌入中國,對我國文化發(fā)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此后,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被承認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到現在被稱為世界大國的國際地位,中國的文化也從“引進來”到“走出去”逐漸變化,從起初中國大量翻譯國外文學作品直到現在大批的中國文學作品英譯,無一不展示了翻譯與全球化、文化軟實力及國際地位的密切聯系。
中國文學通過翻譯“走出去”的目的是使世界了解中國豐富的文化底蘊及內涵,讓中國文化推開世界的大門成為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直接決定了翻譯原則、翻譯政策和翻譯策略。我們是為了讓世界其他各國的受眾可以更好地接受中國文化,摒除對中國文化的偏見和固定看法,使他們能夠重新認識和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中國當代文學。莫言、劉慈欣等作家的作品翻譯就非常成功,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讓中國式科幻在外國流行,可謂是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走出去”。由于各國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不同、政治經濟意識形態(tài)不同以及人文風俗的不同而產生的文化差異,是中國文化輸出過程中的巨大障礙,只有真正克服這些障礙才能走入世界,讓世界接受中國文化。
五、結束語
翻譯繁榮之時正是國家為世界敞開大門之時,翻譯衰敗之時亦是閉關鎖國、閉門造車之時,可見其背后的重要啟示。我國翻譯興起階段主要是譯入,因此也引進并學習了許多西方的先進文化思想及科技知識,使國家的發(fā)展能夠緊跟世界潮流,不至于“因落后而挨打”。
無論是文化的輸入還是輸出都需要多元化,通過文化的定義可知其范圍十分廣泛,中國古代文學典籍、近現代文學作品、當代文學作品,甚至是網絡文學及流行的網絡用語等都是中國文化的真實反映,文化的輸出不應受到任何通俗或高雅、晦澀或易懂的局限,也不應該是為了迎合市場需要,只有多元化的文化傳播才能讓世界全方位地了解中國及其歷史文化。
(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