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生道德責任缺失歸根到底是個體心理、意識上的問題在行為上的反映,道德責任缺失問題的形成和社會轉型期的矛盾、社會道德評價及主體內(nèi)心的消極阻抗等各種因素有關。而道德的生成則和個體的道德本能激發(fā)、道德推卸機制打破以及道德敏感性培養(yǎng)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道德教育對于道德責任缺失的應對,關鍵在于通過道德教育使學生個體內(nèi)心的道德意志堅定、積極道德情感得到滋養(yǎng)、道德心理得到培育及道德能力得到提升,以促成個體的道德人格,強化道德責任感。
關鍵詞? ?道德責任缺失? 道德教育? 道德推卸
道德責任缺失就是面對他人的道德急需時,對于本應盡到的道德責任表現(xiàn)出一種冷漠態(tài)度。道德責任缺失現(xiàn)象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學生群體也出現(xiàn)了道德責任缺失問題,學校必須要在這方面加強培養(yǎng),才能有效改善學生的道德責任缺失問題。
一、學生道德責任缺失的本質(zhì)探尋
從根本上來說,道德責任缺失實際上是對道德價值的虛無,即個體從意識深處喪失了道德意義感。
1.積極道德情感缺乏
道德情感主要包括同情、關心、憐憫、惻隱之心等,也包括一些消極情感。積極情感體驗的缺乏使得個體在面對道德責任時往往放棄了道德堅守。由于環(huán)境條件影響,有的學生缺乏更多感受和體會道德價值的機會,從而對道德價值存在一些困惑。
2.道德理性懸置
德性是人的本質(zhì)屬性,但是由于道德理性的缺乏,個體在道德判斷上出現(xiàn)了模糊和猶疑。由于年齡閱歷限制,學生的道德認識比較感性,缺乏理性認知,對道德生成和存在的價值意義,以及個人應該具備的道德修為等缺乏透徹理解。
3.道德責任缺失是道德自由的放任
履行道德義務是個體對社會應該承擔的責任,是個人向人發(fā)展的必要選項,但是由于道德自由的泛濫,使得個體在現(xiàn)實境遇中,以自由權利為借口,放棄對道德責任的承擔。學生成長的過程也是社會化的過程,這需要個體更多的克制與自律,個體思想上稍有松懈,就有可能疏于道德責任的承擔。
二、學生道德責任缺失的個體原因解析
1.道德認知不足
道德認知是通過后天教育或?qū)嵺`逐漸習得。而在后天教育中,由于道德教育條件不足,或者是道德教育方法問題,最終造成了學生在道德方面的不足,導致其并不了解自身在社會中應該背負的道德責任。
2.道德利益糾葛
在個體擔負道德責任時,也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如幫助別人會造成個體誤工誤學等問題,對于自身的利益衡量使得很多人“在伸出手的瞬間又把手縮了回去”。學生面對各種事件進行道德利益的衡量,在需要背負更多的道德利益負擔時,其很容易選擇回避責任。
3.道德推卸心理
人都有自我辯護的沖動,人們往往會對自身愚蠢的、不道德的行為推卸責任,在個體沒有履行自己的道德責任時,這種道德推卸心理機制就會不斷地為其自身尋找借口開脫,從而使得個體逐漸走向道德麻木。減少責任承擔是人的天性,學生面臨道德責任承擔時,由于相應的推卸心理作用,會很容易減少自身的責任擔當。
4.從眾心理作用
從眾心理實際上是一種道德傳染,導致道德行為擴散,如果不道德的行為被擴散,就會造成更多人在擔當?shù)赖仑熑螘r的猶豫。學生在班級集體活動中更容易形成從眾行為,其在面臨相關道德責任時會有意無意追隨周圍人的行為。
5.同情疲勞
道德源于同情,但是當下各種各樣的信息泛濫,使得很多人都產(chǎn)生了同情疲勞或道德麻木,從而在面對一些需要擔負的道德責任時,不能全部擔負[1]。學生往往比較單純,更容易受道德感驅(qū)使,但是在不斷反復的信息刺激下,其必然會產(chǎn)生同情疲勞。
三、學生道德責任缺失的教育應對
1.培育核心價值觀,堅定學生道德價值取向
道德行為是個體意識觀念的外化,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意識觀念,有什么樣的意識觀念就有什么樣的道德實踐表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傳統(tǒng)道德文化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是對社會各方面利益廣泛考慮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符合大眾利益,是個體利益和大眾利益的統(tǒng)一,核心價值觀本質(zhì)上就是道德價值觀,對于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可以堅定個體的道德認同,促成個體的道德價值取向[2]。首先,教師要向?qū)W生深度闡釋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容。教師要對核心價值觀的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觀點,以及觀點中的聯(lián)系進行詳細詮釋,同時還要對核心價值觀對個體的意義進行分析,使學生在思想意識中對核心價值觀形成深刻認知,從思想上接受核心價值觀。其次,教師要向?qū)W生具體化表述核心價值。核心價值觀雖然只有24個字,實際上卻蘊含著深刻的價值內(nèi)涵,對于學生來說,很多價值觀點相對遙遠,學生要全部掌握和接受以上觀點實際上是一個宏大的工程,同時也難以把握其中的要義,因此教師要對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容具體化,以學生身邊的事為例,這樣更容易學生理解和接受。最后,教師要向?qū)W生明確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內(nèi)涵。核心價值觀對于各行各業(yè)都適用,但具體在每個行業(yè)領域中的內(nèi)涵是不同的。對于軍人來說,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涵是一顆紅心、忠于職守、嚴于律己、保家衛(wèi)國;對于工人來說,核心價值觀是愛崗敬業(yè)、保質(zhì)保量;對于學生來說,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涵是完成學習任務、尊重師長、和睦同學關系等。明確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內(nèi)涵后,學生對于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會更加具體,在相關問題的推進上更加具有針對性。在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培育取得實效時,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學生的德性基礎,在學生以道德為標準要求時,其對于自身的道德責任擔負就有了更多自覺。
2.深化道德認知,強化學生道德思想意識
學生的道德責任缺失是由于自身缺乏道德意識,通過道德教育抵抗道德責任缺失時,一個重要的問題便是促進學生的道德內(nèi)化。對于學生道德的內(nèi)化實際上就是深化學生的道德認知問題[3]。首先,教師要向?qū)W生闡釋道德的意義。學生都會有清晰或模糊的道德概念,但是很多學生對于道德意義并不理解。道德意義對于個人而言,是個體善惡分類的基本標準,也是人之成人的必要條件,是個體過上良好生活的前提;對于社會來說,是社會良性運作的社會規(guī)則規(guī)范,沒有道德促成的民眾自律,社會生活會陷入混亂。雖然很多學生都會評價別人的行為是否道德,但是對于道德的根本意義并不完全了解,從而使得道德在個體意識中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通過道德意義的闡釋,就可以從根本上夯實學生對于道德的認知基礎。其次,教師要深度剖析道德的各種問題。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在,家庭有倫理道德、工作有職業(yè)道德、公共生活有社會公德,同時道德也有高低之別,人格有道德與否之分,這些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大多比較模糊,即便是學生了解到應該有道德堅守,但是在堅守道德的過程中由于對于道德問題的模糊,而使得學生的道德實踐信心不斷被動搖,因此必須要對道德相關問題進行深度闡釋,在學生思想意識中建構起一個基本的道德認知框架,使學生明確道德邊界。最后,教師要在實踐中鞏固學生的道德意義。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成學生的道德行為,在讓學生進行道德問題的全面了解時,還需要加強學生的道德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實踐慣性。
3.樹立道德榜樣,對學生群體施加道德影響
道德可以感染,這種感染可以使很多人在道德責任承擔時不作為,但個體的榜樣示范作用,又會使其他觀望的個體投入進來進行道德實踐。因此在道德教育中,還可以借助道德感染這一現(xiàn)象,促成學生的道德培養(yǎng),即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樹立道德榜樣,擴大道德感染作用。學校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榜樣樹立應關注以下幾點:首先,可以把現(xiàn)實社會中的道德榜樣引進到課堂中,形成學生學習的道德楷模。如當下社會中通過各種方式選出的道德榜樣都具有很強的道德感染力,從其中挑選合適的榜樣引進到德育課堂中,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對道德榜樣的學習。其次,可以把歷史中的道德人物引進到德育課堂中。歷史中有很多比較出名的道德人物,這些歷史人物都有比較突出的道德事跡,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情況,引進一些歷史人物,向?qū)W生表述其道德表現(xiàn)和價值意義,為學生樹立起道德榜樣。最后,可以在學生身邊發(fā)掘道德榜樣。雖然很多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做出突出的道德事跡,但是有的學生能夠在學?;蚣彝ブ袌猿肿鹁磶熼L,或者是堅持為同學服務,這些都是道德表現(xiàn),因此可以從學生周圍發(fā)掘這樣的道德榜樣,在學生面前樹立生動的道德模板,既可以讓作為榜樣的學生堅定自己的道德實踐信心,也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受到道德感染,以此來促成學生對道德責任的積極擔負。
4.培育積極道德情感,強化學生道德責任感
有的人可以見死不救而毫無愧疚,而有的人卻會由于沒有全力幫助別人而感到不安,在同一問題上鮮明的態(tài)度反差實質(zhì)上是由于人際關系中情感的淡化和實利化,在這樣的心理傾向下,個體很難形成同情、惻隱等積極的道德情感,而相應的情感缺乏使得個體不背負道德責任還可以安之若泰,最終造成個體道德心理的變異[4]。對于學生道德情感的培育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增加其道德責任感,使個體意識到事情在自己的責任范疇之內(nèi)。一方面,加強學生個體的責任意識。每個個體都背負著不同的責任,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周圍人的責任意識不明確,以及家長和教師在學生成長中的越俎代庖,使得很多學生缺乏基本的責任意識。如很多學生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當作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情,缺乏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的意識,不知道或者是不愿意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這種責任意識的缺乏使得學生在面對自己應當承擔的道德責任時也會逃避,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必須要從整體上加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人在社會中有長幼之分、主客之別、遠近不同、上下差異等,每個人都需要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并遵照角色需要來行事,才能使各種社會關系有序建構,這種倫理道德觀念來自后天建構。但是由于教育缺乏或者觀念推廣不足等因素,很多學生并沒有接受完整的倫理道德教育,從而使得其在倫理道德方面的認知有誤區(qū)或者是空白,因此就需要加強學生的倫理道德觀念,使學生明確自身的倫理道德角色和責任,在責任意識培育的基礎上,最終促成學生道德責任感的培育。有了這種道德責任感,才能有效阻斷個體道德推卸的心理機制,使得個體在社會實踐中由于責任感驅(qū)使而形成積極的道德情感。
5.轉化道德教育傾向,熏陶學生道德意識
道德教育是抵抗道德責任缺失的主要方式或途徑,也是實踐道德的基本方式,但是在現(xiàn)實教育中,由于教育體制、機制以及對于道德教育理解等因素影響,道德教育并沒有完全體現(xiàn)對于個體德性培養(yǎng),或者是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并沒有進行道德實踐。當下的道德教育基本沒有道德視界,本應以德性為主題的道德教育,卻把重點放在個人成功、競爭獲勝等方面,在教育實踐本身形成了對道德的冷漠,而這種道德責任缺失使得學生從切身實踐中感受到道德是可有可無,在利益或成功面前,道德無關緊要,即教育的道德實踐慢慢窒息了學生的道德敏感性。在抵抗道德責任缺失的道德教育實踐中,不僅要從教育方式、內(nèi)容等方面促進學生的道德能力培養(yǎng),而且要在教育傾向上從功利化向“以人為本”轉向,使道德教育本身就成為道德的實踐,以道德教育的道德實踐熏陶學生的道德意識。首先,教師要在實踐中確立“以人為本”理念。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把學生作為德育主體,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以學生的德性培養(yǎng)需要為目標,形成學生為德育主體的思想格局。其次,教師要加強道德教育實踐的道德性關注。在道德教育實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要素,如教師的道德行為、課程內(nèi)容的道德安排、道德課程內(nèi)容等方面突出道德性,使道德教育在實踐層面的各個方面都能以道德為主線,讓道德貫穿道德教育實踐的始終。最后,教師要建構道德教育的德性評價。道德教育以評價為導向,道德教育的道德性歸根結底取決于評價對于道德的關注程度,在形成以道德內(nèi)容評價為主、以道德為評價標準的德性評價體系時,道德教育的各方面自然就會圍繞道德來轉變,從功利化取向向“以人為本”轉變。
參考文獻
[1] 高德勝.再論道德責任缺失與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05).
[2] 史小禹.道德責任缺失研究[D].北京:中央財經(jīng)大學,2015.
[3] 張娜.關于道德責任缺失的德育反思[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36).
[4] 吳雪芬.道德灌輸與道德培育的學校德育選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5).
[作者:余曉梅(1969-),女,重慶人,重慶建筑工程職業(yè)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