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宇
明代的項錦山是一位舉人。在明朝,考不中進士的舉人到吏部報到登記,只有等哪個地方出現(xiàn)空缺,才有機會在偏僻小縣擔任八品、九品的小官。至于需要等上多長時間,只有聽天由命了。
項錦山的母親潘氏26歲時就守寡了,一個人拉扯兒子,只求有朝一日兒子能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項錦山雖然考中了舉人,但是一直等到潘氏68歲了,身體日漸衰弱,也沒有等到官職。心急如焚的項錦山懇請吏部盡快給自己一個職位,只求能有“升斗之祿”榮養(yǎng)老母。他很幸運,選才授官的吏部讓他出任典史,即是知縣下面掌管緝捕、監(jiān)獄的屬官。
項錦山赴任前,拜訪好友李一瀚,向這位老朋友討教侍奉上司、治理百姓的秘訣。李一瀚問:“老弟出仕為官,到底是為了貪圖俸祿呢,還是為了奉養(yǎng)母親呢?”項錦山回答:“說句沒有志氣的話,我只求有一份俸祿,奉養(yǎng)母親?。 ?/p>
李一瀚說:“這就對了嘛!為奉養(yǎng)母親而去當官,那么官職高低,俸祿厚薄,都可以不去計較,這與一心只為了俸祿和利益去當官,完全是兩回事。你要記住,沒有官職,就沒有俸祿;沒有俸祿,你就不能奉養(yǎng)母親。你抱著這樣的信念上任,就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想到母親,就能兢兢業(yè)業(yè)地做事,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自律,這就是保全祿位、安身立命的方法啊!今后你如果收到一毫不義之財,產生一念不忠之心,就會立刻警覺,擔心會妨礙自己的祿位,而失去了祿位,自己就沒辦法奉養(yǎng)母親了!這樣,你還會去謀取不義之財、產生不忠之念嗎?這就是所謂的侍奉上司、治理百姓的秘訣。”
任何一個人,如果從孝順、奉養(yǎng)父母開始,把這份孝心擴展到自己管理的一方百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這份孝心擴展到天下百姓,就能治國安邦、名垂青史,讓父母得到榮光,達到最高境界的“大孝”了。
這“時刻要想到奉養(yǎng)母親”的忠告,實質就是儒家提倡的以孝治天下的為官之道,也是有利于勤政廉政的為官之道。
選自《牡丹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