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雪婷
(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潮州音樂包含著多個樂種,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潮州箏樂的形成可以溯源到潮州箏在潮州弦詩樂、細樂、鑼鼓樂等當地民間傳統樂種中的應用。潮州箏樂扎根民間,結構、板式、調式和曲調風格都是從潮州音樂各樂種中派生獨立出來的,有著獨特的藝術的風格魅力。
弦詩樂是潮州民間傳統樂種之一,由多種民間絲弦、彈撥樂器共同演奏古詩譜,極具群眾性。弦詩樂曲目豐富,以十大套曲最為著名。弦詩樂藝人大都精通多種樂器,其中一部分人便可被視作為早期的潮州箏演奏者,如在弦詩樂中負責彈箏和演奏椰胡的郭鷹先生。隨著弦詩樂藝人們演奏能力的提升,他們開始將一些樂曲改編為可以獨奏的作品,進一步提升演奏技術,逐漸地,潮州箏得到獨立的發(fā)展。在新中國成立后,弦詩樂藝人蘇文賢、林毛根等將潮箏引入各大音樂院校,使得潮州箏樂自成一派,并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因此,可以說潮州箏樂與潮州弦詩樂是一脈相承的。
細樂是過去潮州仕儒階層的主要音樂生活形式,以小三弦、南派琵琶、古箏為主要組合,風格調清新,細膩抒情。郭鷹先生整理的《秋思曲》,是由外江樂《過江龍》“潮化”演變而來,因易調變曲,樂曲情緒、意境與原《過江龍》已呈截然不同之貌,冠名《秋思》。又如著名的《出水蓮》一曲,原屬漢樂,因地便利,兩地藝人互通有無,經過潮州箏人獨特的造句方式、審美習慣及特色演奏技巧,為人們帶來不一樣的音色、音韻及審美。
鑼鼓樂脫胎于清末的潮州唱腔鑼鼓音樂,以鼓配合鑼等打擊樂器,以嗩吶領奏并配以絲弦樂器合奏,氣勢磅礴,場面壯觀。在潮汕當地,樂隊常把《獅子戲球》與《畫眉跳架》連綴演奏。箏家楊秀明將其移植到古箏上獨奏,獲得別味旨趣,將人們敲敲打打舞雄獅的熱鬧場面生動地表現出來。輕六調《倒騎驢》屬潮陽笛套鑼鼓,樂曲情緒輕松活潑,風趣生動,箏家林毛根將它成功移植到古箏上。1988年,林先生應上海音樂學院邀請赴滬錄音,就這樣的機緣巧合,由林先生演奏的《倒騎驢》就被記錄保存下來了。
廟堂音樂作為潮州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潮州箏樂的重要來源。潮州佛曲獨具一格,成就了數首饒有情趣的古箏小品。《千聲佛》的曲譜最早見于 1938年梁在平先生編訂的《擬箏譜》中,箏家楊秀明先生基于梁譜主干旋律基礎上,在演奏風格、運指技巧、樂曲結構、速度變化等各方面,均做出個性化演奏處理,樂曲描繪出廟宇寺院佛聲幽遠綿長的祥和景象?!渡徎ㄙ潯酚糜诜ㄊ掳闃罚置壬朴喌墓~譜音調流暢、輕快不失莊重。輕六調《粉蝶采花》原為嗩吶曲牌,潮汕箏家將其移植入箏,以蘇文賢、楊秀明整理的演奏譜最為常見。
二四譜是我國最早的文字譜之一,為記錄潮音潮調而創(chuàng)設,是潮州箏樂的主要用譜,既是唱腔用譜,又是伴奏樂器用譜,多被潮劇文畔中的弦索伴奏樂隊和唱腔使用。二四譜有板無眼,只記錄基本的樂音骨架,不記花音,留給演奏者充分的造句作韻空間。
二四譜的樂調體系十分完整,包含音階、調式調性和音律變化,運用在潮州箏樂中的五種調式音階用簡譜表示為:
二四譜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唱名 5 6(輕)7(重) 1 2 3(輕)4(重) 5 6方言 日尼 思阿 思依 額思歐 樂阿兄 雌乙 波喔依輕三六調 5 6 1 2 3 5 6重三六調 5 微降7 1 2 微升4 5 微降7輕三重六 5 6 1 2 微升4 5 6活五調 5 微降7 1 活2 微升4 5 微降7反線調 1 2 4 5 6 1 2
由上表可見,二四譜調式音階的變化來自于三、六兩個音,主要通過左手的作韻來實現。在實際演奏中,變化的三音的音高游移在7與b7之間;六音的音高游移在4與#4之間;而活五調中二音的音高則是在2和#2之間游移。
蘇巧箏女士,在《潮州二四譜探源——論潮州的古譜、古調、古箏》一文中寫道:“二四譜是潮劇聲腔、文畔伴樂、潮州弦詩樂的唱奏之本,今天仍在使用,流傳,是古譜,但不是絕譜。” 從二四譜的發(fā)展歷程中不難看出,古譜已逐漸被簡譜所取代,如今只有老一輩人熟悉二四譜,二四譜帶給潮州箏樂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可以說用二四譜記譜的潮調是孕育潮州箏樂的搖籃,所以青年一代要“本著‘古為今用’的精神”,重新重視二四譜,避免讓古譜成為“絕譜”的狀況發(fā)生。
在高哲睿先生的文章《略談秦箏的以韻補聲》中對于箏“韻”的定義是:“通過左手的按滑加以變化,使弦音余音裊裊,不絕如縷,這種經過文飾的音,‘韻’之謂也。”潮州箏樂的傳承過程中,為了保留箏曲的韻味,潮箏藝人都會讓學生先學會唱弦詩,再教授潮箏的演奏指法。通過唱弦詩,習箏人可以感受到樂曲所需要的音調的變化,以及音的強弱、長短和高低,感受到潮音潮調“以音生韻,以韻帶聲”的意境,這是傳承潮州箏樂“韻”的重要表現形式。
另外一種傳承潮州箏韻的方式為“造句”。在潮劇文畔的管弦樂伴奏和潮州弦詩樂中,參與合奏者拿到的都是同一份原始譜,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演奏習慣和技巧水平對樂曲進行加花演奏,使得樂曲風格隨人走,唯有曲調的主干音和板數不變,這也是潮州箏樂有著“一曲多版”的原因之一。
二四譜可以記錄有形的音高、調式、節(jié)奏等元素,卻不能記錄無形的句讀和韻味等主觀性元素,但修養(yǎng)深厚的箏家則懂得如何向二四譜借取作韻的空間,把樂音減少至最佳字數,再通過左手作韻,將旋律線條用韻來裝飾填補,因此“口傳心授”是傳承潮州箏樂的重要方式。黃翔鵬先生在《論中國傳統音樂的保存和發(fā)展》一文中提到,從實物規(guī)模上保存?zhèn)鹘y音樂,如錄音、打譜、存圖、寫文、錄像等保存方法都不是難的任務,“通過口傳心授、活的演奏,才有真正的保存”。
隨著時間的推移,古箏這一具有優(yōu)美和諧的樂音的、可奏性強的樂器在我國各地開枝散葉,并形成具有鮮明地域性的多個箏派。音樂的產生與發(fā)展與人類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為“創(chuàng)造它的是人,享有它的也是人”。音樂這一人文現象從來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在考察的時候,往往需要放入人類文化的大背景中。潮州箏樂在傳統社會文化及傳統音樂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傳承的歷史必然性。
人在享有音樂的同時,也在與音樂產生相互的影響。無論是在傳統抑或是現代社會,音樂始終在表達人的動機、目的和意義。人們借由音樂這一“行為模式”對于人所能感知到的世界作出反饋。因此,音樂自始至終都會存在于人類社會,音樂的傳承也是必然的。
從廣義上來說,“潮州”是一個文化區(qū)域概念,即在潮州這一地區(qū),人們的文化背景、生活環(huán)境和民風民俗等方面都具有共性。潮州人的傳統文化精神受小農經濟的影響,形成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社會群體,崇尚集體主義和秩序性,集體主義和秩序性正是潮州箏樂得以傳承的前提。潮州的箏樂活動大都依附于社團、樂團等群體活動,自娛性較強,具有深廣的群眾基礎。這種群體文化特色同樣也體現在潮州移民文化中,隨著人口的流動,身在異鄉(xiāng)的潮州人會自發(fā)創(chuàng)建“同鄉(xiāng)會”等組織,通過相互間的箏樂交流,抒發(fā)自己深厚的思鄉(xiāng)情懷,從而使潮州箏樂得以廣泛地傳播和發(fā)展,似水面波紋般層層推遠。潮州人還崇尚儒家思想,重視傳統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庸之道”“三綱五?!背蔀槿藗兊闹饕瓌t,使得人們對于前輩學者的思想觀念推崇備至。這種傳統文人思想為潮州箏樂的傳承提供了合適的環(huán)境,家族和師徒間耳提面授、口傳心授的承繼形式成為主導,陳氏、林氏、黃氏、高氏等四十多位潮箏名家,都是文化世家、音樂世家,他們家族的興旺對于潮州箏樂的傳承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潮州箏樂來自于潮州民間音樂,當代民俗學家將民間音樂這一概念籠統地納入“民俗”范疇,即潮州箏樂文化實則來自潮州民俗文化。產生并流傳于民間的各類音樂,以及最初起源于民間,經過宮廷、文人或寺廟加工改編后二度流傳到民間的各類音樂,都被稱為民間音樂。民間音樂往往與民風民俗是相輔相成的,如元宵佳節(jié)時的潮州鬧花燈,為潮州民間一大盛事,鼓樂喧天,熱鬧非凡;又如潮州大鑼鼓,是逢年過節(jié)時潮州群體活動的代表之一;潮州弦詩樂則多出現于潮藝人自發(fā)組織的樂社、琴社中,彈琵琶、奏潮箏,供潮樂愛好者自娛自樂,可謂真正的雅俗共賞,樂、俗共存。而且,從潮州弦詩樂、潮州大鑼鼓等樂種中可以看出,潮州的民歌、戲曲和器樂類傳統音樂常常一同出現,它們之間存在著較強的聯系。因此,潮州地區(qū)民間音樂的傳播與發(fā)展必定會給潮州箏樂帶來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使潮州箏樂的傳承成為必然。
產生于潮州民間音樂的潮州箏樂,早已和其它潮州民間音樂一同融入潮州人民的生活中,就像傳統民間音樂存在于民風民俗中一樣,缺少傳統民間音樂則無民俗氛圍;缺少潮州箏樂,則缺少一種潮州民間音樂特色。深入潮州音樂文化精神里的潮州箏樂,是他們的“文化名片”,將會隨著潮州人的腳步走向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