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周
(濰坊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弗拉基米爾·費奧多羅維奇·瓦維洛夫(1925-1973)是俄羅斯吉他演奏家、琵琶演奏家、作曲家。畢業(yè)于圣彼得堡音樂學院。
瓦維洛夫畢業(yè)后是州立音樂出版社的音樂編輯,專注于琵琶和吉他演奏,在作曲方面,他本著以前時代其他神秘主義者的精神,定期將自己的作品歸于其他作曲家名下,大多是文藝復興時期或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家(偶爾后現(xiàn)代主義),但通常風格不統(tǒng)一。他的作品獲得了廣泛的發(fā)行,其中一些達到了真正的民間音樂地位,被后人譜詞。1973年因胰腺癌去世,享年47歲。
《圣母頌》是由弗拉基米爾·瓦維洛夫于1970年左右創(chuàng)作的詠嘆調。1970年在旋律唱片公司出版并錄制了帶有“ 匿名 ”字樣的詠嘆調 。 據(jù)悉,旋律唱片公司的管風琴家馬克·沙克首先在維瓦洛夫死后將作品歸因于的卡契尼名下,并以“新發(fā)現(xiàn)的樂譜”給予其他音樂家演奏,故通常叫此版本《圣母頌》為卡契尼版本。管風琴家奧列格·揚琴科改編了此詠嘆調,伊琳娜·阿基波娃于1987年錄制,此后這首作品在世界范圍內廣為人知,此薩克斯版本為2016年朝川朋之編曲。
很多演奏者在學習樂曲演奏的過程中忽略了曲式結構的學習,但曲式結構的學習是重要的,能夠幫助學習者更了解作品層次關系,故教師在此曲教學過程中不應只從演奏方面對學生進行傳授,更應多方面多層次對樂曲進行講授。希望本論文曲式分析的描述能給予學習者一定的參考。
本論文曲式分析是對朝川朋之編曲的薩克斯版本進行曲式分析,在此之前會對聲樂版本和此版本進行比較,以便學生對《圣母頌》更好地理解。兩個版本雖音調不同,C 主題部分基本相同,只在個別節(jié)奏型上略做了改動,但朝川朋之在原版本的基礎上開頭增加了薩克斯管聲部無伴奏主題,在主題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樂曲的重鑄,擴大了樂曲的張力,豐富了和聲織體,朝川朋之的改編使得此版本《圣母頌》更加貼合薩克斯管的演奏,更能描繪出圣母瑪利亞的莊重。下面對樂曲三個部分進行整體分析,并結合教學對每個部分進行深入陳述。
此樂曲是一首變奏曲,遵循復三部曲式結構。朝川朋之在卡契尼的基礎上對樂曲進行了重新編配,使樂曲在莊重的基礎上又不失華麗,這是該作品最有趣的元素之一。本作品雖一直遵循傳統(tǒng)小調形式,并加入離調,半終止等基礎技術手段,但大量運用功能和聲、擴展和聲,通過靈活的節(jié)奏型,大大增加了音樂的流動性,使《圣母頌》更具華麗色彩。
薩克斯管版本《圣母頌》共有109小節(jié),是一部復三部變奏曲,曲式結構上可通過每個主題對本樂曲進行劃分。因薩克斯管為?E調樂器,因此在作品中薩克斯管調性雖劃分為e和聲小調,但鋼琴調性應為g和聲小調,故曲式結構圖的調性遵循鋼琴伴奏首調的調性進行分析。
朝川朋之用類似于引子的方式,通過薩克斯的獨奏陳述前十八小節(jié)的主題,寂靜地引出《圣母頌》的元素。引子的重要特征是主題部分的展開,通過增加主三和弦裝飾音增加音樂色彩,同時十一小節(jié)音符向上進行,使音樂在平靜的基礎上略豐富了音樂色彩。樂段結束增加了半終止,對第二主題的開始產(chǎn)生鋪墊作用。
朝川朋之二三主題的銜接完美地用平靜的方式引出《圣母頌》的元素,完成薩克斯管與鋼琴的轉換,使材料得到平衡,聆聽者充滿回憶、沉思。三主題只運用了傳統(tǒng)的和聲,和聲在五度內平穩(wěn)進行,和聲結構較為簡單,此樂段作者試圖完美地再現(xiàn)原譜,又回到了平靜、靜謐的氣氛,使聆聽者產(chǎn)生音樂的再現(xiàn)。
第四主題為《圣母頌》經(jīng)典樂段,鋼琴鋪墊后,靜謐中順利引出主題,用薩克斯管與鋼琴同時演奏,連音的方式努力推動音樂向前推進,為第五樂段產(chǎn)生進行鋪墊,將旋律推向高潮。最后通過半終止完成樂句,形成延伸。
第五主題調性為g和聲小調。是變奏部分,和聲沒有變化,織體則更加豐富,音響效果、音樂色彩更加飽滿。力度上一直做微弱的漸強,通過薩克斯管的沖擊力將樂段推入高潮,預示著主題結束,下一主題的開始。
第六主題為上一主題的再現(xiàn),和聲織體更加豐富,只有鋼琴進行演奏,無更多修飾音,節(jié)奏富于飽滿,略帶熱情,不負神圣。
第七主題是第六主題的變奏,鋼琴伴奏色彩更加豐富。旋律聲部色彩更加強烈,情緒上更加激烈,但又能有效的控制情緒。通過鋼琴聲部的襯托,更凸顯出薩克斯管聲部的旋律的流暢性,使音樂平衡感十足。為最后的遞進做好充足準備。
第八主題是第六主題的第二變奏,鋼琴色彩略變簡單,但旋律聲部情緒上更加激烈,完成對音樂的完美釋放。通過鋼琴聲部的襯托,音樂更具有沖擊力,彰顯薩克斯管樂器本身的魅力。作品本應在106小節(jié)結束,創(chuàng)造性地增加了樂句的補充,略帶華彩成分,通過器樂的演奏手法,增加了樂曲的表現(xiàn)力,形成完美結束。
初級演奏的教與學分為氣息與嘴型、樂句劃分、吐音與指法三個部分,因此階段演奏者對作品欠熟悉,故注意力的重心應當放在基本功之間的相互作用。下面將對本章節(jié)可能出現(xiàn)的重難點進行簡單梳理。
初級演奏時應保證氣流保持飽滿、快速地灌入笛頭內。為了保證音色統(tǒng)一,演奏時不能有口腔和嘴型上的變化。當音符出現(xiàn)較大跨度的進行時,應專門注意口腔與氣息的變化,應增加氣息對音符的控制力。還要注意樂句的劃分,為保證樂句的連貫,吸氣口應放在54小節(jié)第三拍前進行。此階段演奏應當除了速度、強弱、音樂處理外,吸氣、樂句劃分、顫音都應達到吹毛求疵的要求。要對樂曲的細節(jié)進行精益求精,要注意吐音與指法的糾正,本樂曲吐音應做到用相對連貫的方式對吐音進行演奏。為不破壞音響效果,音頭處理方式應保證音樂的連貫。
此階段建議演奏者應將速度、力度與段落練習結合到一起,曲目的練習應用到極致。在此階段之前,演奏者已經(jīng)對整個樂曲有了初步的認知,甚至能完整地對作品進行演奏,但不能做到完美控制,此階段就是將樂曲訓練到完美應用。
速度、力度與段落練習。此階段的練習是演奏者的必經(jīng)之路。如果每個要求像一條坐標系,那么一首作品就是由多條坐標系構成。而一首曲子應該由力度、速度、樂句練習、分段練習等構成一個完整的三維空間??梢源_定的是,一首作品的控制能力絕對不是三維空間內的一條線,而是整個三維空間。所以在速度練習時,不管樂曲是什么速度,都應在樂句練習下,或者段落練習下,速度由慢到快、力度由強到弱、對樂曲進行背誦演奏。這樣作品就被編織成一個整體,更能提高演奏者的控制能力,為下一步高級演奏的教與學階段做好堅實的鋪墊,為形成演奏者自己的音樂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節(jié)是演奏過程中表現(xiàn)演奏者內心的階段,通過中級練習,演奏者已經(jīng)對該樂曲具備一定的控制能力,所以在演奏過程中可以對樂曲進行完整演奏。(建議通過不同速度完成整曲練習,建議在完成所有階段練習的過程中建議對注意力進行分散,試圖用盡可能少的注意力,完成最好的演奏)。
演奏分析。目前此版本《圣母頌》錄制形成的音響資料尚不多見的,本文所引用的版本由著名的薩克斯管家須川展也進行錄制。值得注意的是,雖薩克斯版本《圣母頌》與傳統(tǒng)版本《圣母頌》做了大量改動,但表演者通過類似的方式對傳統(tǒng)音樂進行處理,呈現(xiàn)出對該作品的獨特解釋。下面對須川展也所演奏的《圣母頌》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更好地完成樂曲的詮釋,漸漸希望每位演奏者能夠表達出對作品的獨特詮釋。
從此版本音頻中可以聽出第一主題的演奏時間在1分15秒左右,用較靜謐的方式完成薩克斯的獨奏。第二主題較上主題略快,更自由,但連音、吐音清晰可辨。整體速度略加快,不加任何顫音處理,更靜謐地表達。
第二主題演奏時間大約在2分44秒左右,開始每個音符上大量增加顫音,與之前的演奏形成鮮明對比。用另一種方式完成了對平靜的華麗演繹。在顫音方面,演奏家對顫音的演奏并不是統(tǒng)一的,顫音由慢到快再到慢、力度由弱到強再到弱。隨著音樂的發(fā)展,音樂逐漸變強,但沒有達到最強,整體上產(chǎn)生推進的效果,更好地詮釋了《圣母頌》的經(jīng)典樂段。
第三主題演奏時間大約在2分17秒左右,此階段音符數(shù)量大量增加,音樂更加華麗,速度增快、力度加強,吐音更具有顆粒感、更具有推進感。薩克斯管的爆發(fā)力在鋼琴的襯托下達到完美展現(xiàn),仿佛融為一體。106小節(jié)后更自由地完成了樂句結束的補充說明,使音樂更具表現(xiàn)力,更具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