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一笑
現(xiàn)代人拍照時往往微笑甚至露齒大笑,相比之下,許多近代照片中的人物卻多是一副嚴肅臉,甚至顯得有些“喪”。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都是這種昏昏欲睡的風格。
肖像照本身并不是對某一瞬間的隨意記錄,而是一個人想展示給后世的整體形象。有能力擁有肖像照的人,往往希望自己的形象是莊嚴、肅穆而高貴的,否則會讓人誤解。
這樣的表情受到了當時肖像畫的強烈影響,馬克-吐溫就說: “照片是非常重要的文件,沒什么比傳給后代一張被永遠定格的傻笑更該死的了?!?/p>
20世紀,個人相機出現(xiàn)并得到普及,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拍照,加上此時電影興起,人們發(fā)現(xiàn)在銀幕上也可以有正常的動作神態(tài),公眾對拍照的態(tài)度也變得更休閑隨意,拍照時的笑容也逐漸增多。
雖然拍照要比請人給自己畫肖像便宜得多,但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仍是一筆很大的開銷,人們要隔很久才有機會去拍一次照,有些人甚至一輩子只拍過一張照片,因此人們大多會選肖像照。而早期肖像照則在各方面竭力模仿肖像畫,自然繼承了肖像畫中人物嚴肅的表情。
二戰(zhàn)后,表情輕松并露出笑容基本成了照片的標配,連總統(tǒng)肖像照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