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金濤 陳思同 劉陽
摘? 要: 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PA)不足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認定為全球第四大死亡風險因素,如何應對PA不足是21世紀公共健康領域的一個重要議題,其中,測量、監(jiān)控、評估PA的能量消耗和強度是尋求“解決之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身體活動匯編》(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CPA)對PA能量消耗進行評估和分類,其由美國Barbara Ainsworth等編創(chuàng)。CPA自1993年發(fā)布后,在國外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并于2000年和2011年進行了2次更新,但其在國內的知曉度、應用率不高,且存在漢語翻譯不統(tǒng)一、運用不靈活的現(xiàn)象。為此,在其原版主要創(chuàng)始人Barbara Ainsworth的授權下,筆者翻譯了2011年版,完成了《身體活動匯編(漢英對照版)》,并對Barbara Ainsworth進行了采訪,全面介紹和闡述CPA的發(fā)展歷程、主要內容、漢語翻譯、情境應用與未來發(fā)展,推廣這一可直接量化PA能量消耗的工具,規(guī)范其漢語翻譯,提高其知曉度,并鼓勵相關人員使用,提升其應用率和使用靈活度,進而推進我國PA研究與實踐的發(fā)展。
關鍵詞: 《身體活動匯編》; 身體活動; 能量消耗; 代謝當量; 成年人
中圖分類號: G806? ? ? ?文獻標志碼: A? ? ? ? ?文章編號: 1000-5498(2020)09-0053-11
DOI: 10.16099/j.sus.2020.09.006
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PA)是指由骨骼肌收縮導致能量消耗(energy expenditure,EE)的任何身體運動[1-2],一般分為職業(yè)、交通、休閑和家務等四大類[3]。流行病學研究[4]已經證實,有規(guī)律的PA有助于預防心血管疾病、乳腺癌、骨質疏松等慢性疾病,并且對降低死亡率具有積極作用。PA不足是患部分非傳染性疾?。ㄈ缧难芗膊 ┌Y和糖尿?。┑闹饕L險因素[5]。在全球范圍內,每年歸因于PA不足的死亡人數(shù)約有320萬人[6]。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已將PA不足認定為全球第四大死亡風險因素[7]。
為促進PA,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進行預防,WHO《關于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8]倡導18~64歲成年人每周進行至少150 min中等強度的有氧PA,或每周累積進行至少75 min高強度的有氧PA,或者中等和高強度2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2016年,全球超過1/4(大于14億)的成年人未達到WHO上述推薦建議,面臨發(fā)展或加劇患與PA不足有關的疾病的風險[9]。PA不足在對健康造成威脅的同時,還帶來巨額經濟負擔。據(jù)估計,僅2013年PA不足直接造成的全球醫(yī)療費用便高達538億美元[10]。PA不足已成為21世紀重要的全球公共健康問題。WHO于2018年啟動了“身體活動全球行動計劃2018—2030”[11],計劃到2025年將全球PA不足率減少10%,到2030年減少15%。研究[9]顯示,2001—2016年,世界范圍的PA不足現(xiàn)象持續(xù)存在,如果照此趨勢發(fā)展,WHO倡導的2025年目標將難以實現(xiàn)。如何應對PA不足是當前全球公共健康領域關注的重點和亟待解決的難題。
在致力于減少PA不足的過程中,離不開對其進行測量、監(jiān)控與評價。準確的測量和合理的評價,一方面可幫助確定改善健康狀況所需要的PA量,另一方面還可幫助建立PA與其他健康結果或行為的聯(lián)系。除此之外,判斷特定的行為干預是否成功改變活動行為也需精準的測量、有效的監(jiān)控與客觀的評價[12]。PA是一個動態(tài)連續(xù)的過程,涉及活動頻率、時長、類型、時間、強度等多個維度,對其測量具有難度[13-14]。其中,PA的強度對評價其整體質量具有重要意義,PA的強度通常通過測量其能量消耗評估。PA能量消耗的測量方法多種多樣,主要可分為主觀法和客觀法兩大類。主觀法有直接觀察法、活動日志法和以自我報告為主的問卷法,客觀法有直接測熱法、間接測熱法、雙標水法、計步器法、心率計法和加速度計法等[14]。然而,以上方法或多或少存在準確性不佳、操作復雜、價格昂貴、攜帶不便等缺陷,給測評帶來困難。
1993年,美國學者Barbara Ainsworth等[15]在美國運動醫(y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ACSM)官方期刊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MSSE)上發(fā)表《身體活動匯編》(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CPA)第1版,之后分別于2000年和2011年進行了更新[16-17]。作為對PA能量消耗進行估算和分類的一種參考,CPA匯總列出了不同類型PA的強度,適用于18~65歲成年人,具有操作簡單、攜帶方便、免費且應用靈活的優(yōu)點。CPA采用國際廣泛認可的“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評估PA的強度[18],并推薦使用“消耗的熱卡”(kcal)計算消耗的能量,發(fā)布后在國外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檢索數(shù)據(jù)顯示,1993、2000和2011年版CPA在谷歌學術上的被引用次數(shù)分別為4 486次[19]、8 228次[20]和3 542次[21]。此外,CPA已被應用到由ACSM和美國醫(y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AMA)發(fā)起的“運動是良醫(yī)”(Exercise is Medicine?)中[17],對PA研究理論和實踐的推動均具有重要意義。
CPA從1993年發(fā)表至今,其內容并未經過官方授權進行全面漢化。經檢索(檢索數(shù)據(jù)庫為中國知網(wǎng))、篩選和統(tǒng)計,截至2019年11月19日,我國運用2011年版CPA進行應用研究的中文核心期刊文獻僅1篇[22]。由此可見,2011年版CPA在我國的普及程度不高,應用也相當受限。雖然部分國內學者在研究中介紹或引用了CPA,但存在翻譯不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如將“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翻譯為“身體活動綱要”“身體活動/體力活動概要”“人體活動能量消耗編碼表”等多種表述形式[3,23-27]。上述現(xiàn)象可能會引發(fā)以下問題:①自行翻譯導致所用詞匯不同、詞義不一致,從而可能造成概念認知的不同或引起歧義;②應用上的局限可能會限制我國成年人PA研究和實踐應用方面的發(fā)展。為此,在原版CPA主要創(chuàng)始人Barbara Ainsworth的授權下,筆者翻譯了2011年版CPA[17],并于2019年對Barbara Ainsworth就CPA的起源、發(fā)展、未來計劃等內容進行了采訪。通過對現(xiàn)有相關文獻的搜集、整理、閱讀和分析,以及對采訪內容的轉錄、翻譯和分析,筆者對CPA的發(fā)展歷程、主要內容、漢語翻譯、情境應用與未來發(fā)展進行闡釋,旨在全面介紹這一直接量化PA能量消耗的工具,為中國學者提供統(tǒng)一參考,以提高CPA的知曉度、應用率和使用靈活度,促進我國PA研究與實踐的發(fā)展。
1? 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資料法搜集和系統(tǒng)分析與CPA相關的中英文文獻,梳理和闡述CPA的歷史發(fā)展、主要內容和應用情境,并根據(jù)文獻資料擬定訪談提綱,共包含8個問題。采用專家訪談法對CPA的起源、發(fā)展、應用和未來走向進行進一步挖掘。訪談的專家對象是CPA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Barbara Ainsworth。在訪談正式開始前,主要圍繞CPA的背景、內容、應用和發(fā)展擬定訪談提綱。在訪談實施過程中,采用面對面訪談的形式,訪談者首先對本次訪談目的進行簡短說明。在征得訪談對象的同意后,采集并保存訪談的音頻資料。訪談全程時長約50 min,所使用的語言為訪談對象的母語(英語)。訪談結束后,訪談者將訪談音頻資料進行轉錄和翻譯處理,并將轉錄完成的文本資料與訪談對象進行核實。采用內容分析法提取關鍵信息,作為本文的主要數(shù)據(jù)。
2? CPA的發(fā)展過程
CPA項目始于1989年,最初由4位高級研究人員發(fā)起,他們試圖通過流行病學研究證明PA對人體健康有保護作用。具體而言,即需要證明因果關系和劑量-效應。然而,當時的PA流行病學研究存在兩大問題:①不同學者對PA的測量方法不一,導致難以對因果關系制訂嚴格的流行病學標準;②不同學者使用的活動強度水平差異很大,導致研究之間難以進行比較。為此,4位主要發(fā)起人決定創(chuàng)建一個有關PA強度的等級系統(tǒng)(用MET值表示)。PA強度的數(shù)據(jù)均來自流行病學研究中所使用的問卷、日志等[15-17]。對于那些當時未被測量的具體PA行為,則使用MET的估計值表示其強度,以供參考。最初,人們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使用該系統(tǒng),直到1993年,CPA正式發(fā)表問世[15]。盡管第1版CPA尚存缺陷(如某些MET值可能過高或過低),但其問世對PA測量乃至整個PA研究領域的發(fā)展起到了革命性作用。1995年,Pate等[28]發(fā)表了在PA研究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其中引用了CPA作為參考文獻。此外,后續(xù)研究得以基于CPA,使用相同的強度單位測量PA,這提高了研究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之后,隨著研究數(shù)據(jù)的累積和越來越多不同類型的PA強度被測量,CPA進行了修訂更新,第2版、第3版分別于2000年和2011年正式發(fā)布,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2008年,美國《身體活動指南咨詢委員會報告》引用了CPA,將其作為量化PA能耗的一種參考[17,29]。Barbara Ainsworth在采訪中表示,一開始并未預料到CPA會進行多次更新并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力,故而修訂更新的時間間隔并不固定。此外,得益于萬維網(wǎng)(World Wide Web)的發(fā)展,CPA的官方網(wǎng)站在2011年應運而生,從而為向全球用戶免費提供相關信息創(chuàng)建了更為便捷的渠道。
在采訪中Barbara Ainsworth還透露,CPA項目團隊目前正在推進3個方面的工作:①測量先前PA強度為估計值的活動(大部分為家庭活動);②進行文獻檢索,納入或更新已被測量活動的MET值;③測量60+、70+和80+ 3個年齡段老年人的日常PA能量消耗,目前主要在中國進行,未來可能還會測量美國的老年人。她表示CPA將在不久的將來發(fā)布第4版,并希望能添加更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身體活動,如中國的廣場舞。綜上,CPA的發(fā)展歷程可概括為圖1所示。
3? CPA的主要內容和漢語翻譯
CPA以列表的形式呈現(xiàn),包含編碼(Code)、代謝當量(MET)、活動分類(Major Heading)和具體活動(Specific Activities)等4個部分。下文對CPA的主要內容和漢語翻譯過程進行闡述說明。
3.1 主要內容
3.1.1 活動分類和具體活動
根據(jù)活動類型和活動目的,1993年發(fā)表的CPA第1版共包含19類活動,后在2000年第1次更新中添加了“宗教活動”和“志愿者活動”,2011年第2次更新未添加新的活動,故目前共包含21類活動(表1)。第1版CPA共納入476個具體活動,之后每次更新,具體活動在數(shù)量上均有增加,2000年版增至605個,2011年版增至821個。CPA目前已納入21類共計821個具體活動,基本涵蓋成年人常見的PA,為其強度評估提供參考。
區(qū)分具體活動的第一步是辨識活動分類,一旦確定,在辨識具體活動時需要注意,它們可能存在“一對多”的現(xiàn)象。“一對多”是指出于不同的活動目的,同一種具體活動會被包含在不同的活動分類里,如“坐著閱讀”這一具體活動,可能是閑暇時間進行放松式的閱讀,也可能是出于工作需要,坐著閱讀一些文件。所以,“坐著閱讀”既屬于“07 不活動 休息/低強度”,也屬于“11 職業(yè)活動”。
3.1.2 編碼系統(tǒng)和代謝當量
CPA擁有一套自己的編碼系統(tǒng),每一個具體活動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編碼(示例見表2)。編碼由5位數(shù)字組成:前2位數(shù)字代表活動分類,例如“01”代表“自行車騎行”,“02”代表“健身鍛煉”;后3位數(shù)字代表具體活動,例如“自行車騎行”中的“018”代表“騎自行車:休閑騎行,8.9 km/h”,“019”代表“騎自行車:休閑騎行,15.1 km/h”。此外,部分具體活動的表述后標注了“Taylor Code”,這是為了保留由Henry Taylor在20世紀70年代創(chuàng)建的“明尼蘇達休閑時間身體活動問卷”(Minnesota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中的原始編碼[30],以便之后的使用者進行追溯。
每項具體活動都有相應的MET值表示強度。MET音譯為“梅脫”,指活動時代謝率相對于休息時代謝率的倍數(shù),1 MET=1 kcal·kg-1·h-1,即維持靜息代謝所需的耗氧量約為3.5 mL·kg-1·min-1,意為每千克體質量每分鐘消耗3.5 mL氧氣,2 METs指所需的耗氧量是靜息代謝的2倍,即7.0 mL·kg-1·min-1,每千克體質量每分鐘消耗7.0 mL氧氣[18]。在2011年版CPA中,約68%(561/821)的具體活動MET值是測量得出的,其余為估計值。在采訪中Barbara Ainsworth提到,2011年版CPA的MET值進行了舍入處理,除了個別具體活動的MET值保留了2位小數(shù)(如編碼“07030”,活動類別“不活動 休息/低強度”,具體活動“睡覺”,其MET值為0.95)外,其余活動的MET值均保留1位小數(shù),且小數(shù)點后的數(shù)字無外乎0、3、5和8。另需指出的是,具體活動的能量消耗可能因人而異,這與個人的體質量、年齡、性別等因素有關。CPA推薦使用“消耗的熱卡(kcal)=MET值×體質量(kg)×活動時長(h)”這一公式計算消耗的能量。
3.1.3 網(wǎng)站資源
為更加便于全球相關人員使用和溝通交流,CPA目前已設立官方網(wǎng)站,網(wǎng)址為https://sites.google.com/site/compendiumofphysicalactivities/home。該網(wǎng)站有許多免費的相關資源和服務:①1993、2000和2011年版CPA文件(另有西班牙語、法語、日語、漢語等多個語言翻譯版本)和3個版本合并的跟蹤指南;②不同顏色的編碼方案和參考文獻來源,用于識別具體活動的MET值為測量值還是估計值(藍色=測量值,紅色=估計值);③應用CPA的項目鏈接(如“運動是良醫(yī)”);④在全球范圍內,向用戶免費提供評估PA的相關信息,估計特定PA的能量消耗,計算并校正MET值,為每個人提供個性化服務;⑤全球學者可自行上傳相關研究,以不斷更正和更新現(xiàn)有匯編數(shù)據(jù)庫。
3.2 漢語翻譯
2011年版CPA的漢語翻譯版本——《身體活動匯編(漢英對照版)》翻譯團隊以德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弗米爾和賴斯提出的“目的論”[31]為理論基礎,并考慮了中國特定的文化因素和用語習慣,使用紙質辭書[如《牛津高階英語詞典》(第9版)、《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電子辭書(如Google翻譯)和搜索引擎(如用Google搜索引擎搜索圖像、擴展資料等)等翻譯工具,經過共計6個輪次的翻譯、修改、校對和多次格式修改與潤色,最終完成了翻譯工作。對于“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的漢語翻譯,如前文所述,中文文獻中存在多種表達[3,22-27],分歧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①“physical activities”如何翻譯;②“compendium”如何翻譯。對于“physical activity”的漢語翻譯,筆者贊同喬玉成[3]的觀點,認為應翻譯為“身體活動”?!绑w力活動”屬于“身體活動”的下位概念,且“體力活動”容易讓人與“體力勞動”“體力工作”等日常概念混淆,與學術概念有所區(qū)別。對于“compendium”的漢語翻譯,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對該詞的解釋為“a collection of facts,drawings and photographs on a particular subject,especially in a book”(尤指書中某題材事實、圖畫及照片的匯編、概要)。根據(jù)CPA的內容實質,它是對不同類型具體身體活動能量消耗的整合、匯總,翻譯為“匯編”比“概要”更妥當。另外,“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的原名中并未出現(xiàn)“energy expenditure”(能量消耗)一詞,CPA的作用也不僅局限于為身體活動的能量消耗提供可參考的參數(shù)。綜上,筆者認為將“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翻譯為“身體活動匯編”比翻譯為“身體活動綱要”“體力活動概要”“體力活動能量消耗編碼表”等更忠實于原文,并富有廣闊的含義。因篇幅限制,本文附上我國常見身體活動匯編精編表(表3)。
4? CPA的應用情境
4.1 可應用的實際情境
4.1.1 學術研究領域
作為一種對PA能量消耗進行估算和分類的資源,CPA的內容源自PA流行病學研究所使用的各種問卷、日志等,其首次被應用到學術研究領域具有歷史性和開創(chuàng)性意義。在美國“活動、體質和鍛煉調查”中,PA記錄被初步進行了編碼和評分。之后,CPA還被應用于多項學術研究調查,如美國的第3次全國健康和營養(yǎng)調查[32]、1991年全國健康訪談調查等[33],在其中被用于識別PA的強度。
在我國,CPA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比較型和應用型研究中。戴劍松[34]運用間接熱量測定法測量了20項我國常見典型的PA能量消耗。其中,有19項活動可與CPA(原文稱之為《身體活動概要》)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有15項活動測得的MET值與CPA不同,大多高于CPA的MET值,因此作者認為CPA不完全適用于中國人群。王歡等[27]研究了中國人步行的能量消耗,其中不同步速(4.8、5.6和6.4 km/h)下測得的MET值高于CPA中的參考值。羅曦娟等[22]則專門介紹了2011年版CPA(原文稱之為“體力活動能量消耗編碼表”)在運動處方中的應用,主要可應用于運動處方的制訂和實施,實現(xiàn)個性化、多樣化,而非“一刀切”的運動處方制訂,且在實施過程中可參照能量消耗值監(jiān)控運動強度以及達到既定的能量消耗目標。
4.1.2 健康管理領域
在全球范圍內,CPA被用于量化成年人PA能量消耗的監(jiān)測活動,并已在臨床環(huán)境中應用,以判定該具體活動的能量消耗的建議和評估是否符合個人實際。目前,其使用范圍已擴展到評估個人的PA能量消耗、體質量管理計劃、運動指南設置等領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應用項目是由ACSM和AMA發(fā)起倡議的“運動是良醫(yī)”,其目的是將身體活動和鍛煉納入預防疾病和治療醫(yī)學范例中的一部分。CPA在其中被用于識別活動類型、評估身體活動強度等。例如,若1名體質量為70 kg的女性身體活動不足,根據(jù)美國2018年版的PA指南[35],該名女性每周需要進行至少150~300 min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MET值為3.0~5.9)或75 min的劇烈身體活動(MET值≥6.0),或組合進行2種強度的身體活動,她可參照CPA的MET值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性地進行合適的PA,并達成PA指南的目標。
CPA在健康管理領域中的另一重要應用是協(xié)助減重。為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體型、體成分等,且為了滿足從事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的需要,人體必須進行能量攝入,以保持能量平衡。每個個體的能量消耗會因體型、體成分、環(huán)境、行為等的不同而不同??偰芰肯目煞譃?個部分:靜息能量消耗、用于處理攝入食物或飲食引起的能量消耗、活動引起的能量消耗[3]。個體每日的總能量消耗即每日燃燒的熱量總數(shù),保持能量攝入量與能量消耗相互平衡可以防止體質量增加。因此,如果要減重,則需創(chuàng)造“能量赤字”,即能量消耗大于能量攝入,可從兩方面入手:①減少能量攝入;②增加能量消耗。通俗而言,即“少吃、多動”??刂骑嬍澈驮黾由眢w活動是減重的兩大核心要素。CPA提供了每個具體活動的MET值,可通過公式“消耗的熱量(kcal)=MET值×體質量(kg)×活動時長(h)”計算出消耗的熱量,從而幫助減重人群記錄和估算每日由活動引起的能量消耗。例如,1名體質量為70 kg的女性在1 d當中,早上騎自行車去上班,時長為30 min;工作時,在辦公室行走,不攜帶任何物品,總時長為1 h;下午下班騎自行車回家,時長為30 min。根據(jù)這名女性1 d中的主要活動,參照CPA的“01010 自行車 MET值4.0 騎自行車:小于16.1 km/h,休閑騎行,去工作或休閑”和“11792 職業(yè)活動 MET值3.5 工作中的行走:4.8 km/h,在辦公室,中等速度,不攜帶任何物品”可計算出該名女性1 d的活動能量消耗約為“(4×70×1)+(3.5×70×1)=525 kcal”。另外,健身和減重教練員可使用CPA,在協(xié)助服務對象進行健身或減重的過程中,依據(jù)合適的強度選擇具體活動,或依據(jù)合適的具體活動確保活動強度。
致謝:感謝上海體育學院期刊中心《運動與健康科學(英文)》(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編輯部對本次2011年版CPA漢語翻譯版本——《身體活動匯編(漢英對照版)》翻譯工作的支持與幫助。作者貢獻聲明:
洪金濤:翻譯和校對匯編內容、設計論文框架、檢索和篩選文獻、撰寫和修改論文、設計采訪提綱、實施訪談、翻譯和轉錄采訪內容;陳思同:翻譯和校對匯編內容、指導論文框架、檢索文獻、指導采訪提綱、指導和修改論文、校對參考文獻、校對采訪內容;劉? 陽:校對匯編內容、提出論文選題、聯(lián)絡專家、指導論文框架和方法論、輔助訪談、修改論文。
參考文獻
[1] CASPERSEN C J,POWELL K E,CHRISTENSON G M.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and physical fitness: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J].Public Health Reports,1985,100(2):126-131
[2] 劉陽.基于加速度計的身體活動測量研究前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8):66-73
[3] 喬玉成.身體活動水平:等級劃分、度量方法和能耗估算[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7,32(3):1-12
[4] WARBURTON D E R,NICOL C W,BREDIN S S D.Health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The evidence[J].CMAJ,2006,174(6):801-809
[5] LEE I M,SHIROMA E J,LOBELO F,et al.Effect of physical inactivity on maj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orldwide:An analysis of burden of disease and life expectancy[J].Lancet,2012,380(9838):219-229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strategy on diet,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EB/OL].[2019-11-17].https://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factsheet_inactivity/en/
[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strategy on diet,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physical activity[EB/OL].[2019-05-28].https://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pa/en/
[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EB/OL].[2019-11-17].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44399
[9] GUTHOLD R,STEVENS G A,RILEY L M,et al.Worldwide trends in insufficient physical activity from 2001 to 2016:A pooled analysis of 358 population-based surveys with 1.9 million participants[J].The Lancet Global Health,2018,6(10):e1077-e1086
[10] DING D,LAWSON K D,KOLBE-ALEXANDER T L,et al.The economic burden of physical inactivity:A global analysis of maj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J].The Lancet,2016,388(10051):1311-1324
[1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global action plan on physical activity 2018-2030[EB/OL].[2019-05-20].https://www.who.int/ncds/prevention/physical-activity/gap pa/action-plan
[12] WELK G.Physical activity assessment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M].United States:Human Kinetics,2002
[13] 余丹,曾果,李鳴,等.中國南方中青年體力活動能量消耗研究[J].衛(wèi)生研究,2010,39(6):715-718
[14] 李展.體力活動能量消耗測量方法及其進展[J].貴州體育科技,2005(3):53-55
[15] AINSWORTH B E,HASKELL W L,LEON A S,et al.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Classification of energy costs of human physical activities[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1993,25(1):71-80
[16] AINSWORTH B E,HASKELL W L,WHITT M C,et al.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An update of activity codes and MET intensities[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00,32(9 Suppl):S498-S504
[17] AINSWORTH B E,HASKELL W L,HERRMANN S D,et al.2011 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A second update of codes and MET values[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11,43(8):1575-1581
[18] BALKE B.The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the metabolic potential,a crucial measure of physical fitness[M].Exercise and Fitness.Chicago:The Athletic Institute,1960:1-4
[19] ScholarGoogle.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Classifi cation of energy costs of human physical activities[EB/OL].[2019-11-17].https://scholar.google.com/scholar?hl=zh-CN&as_sdt=0%2C5&q=Compendium+of+physical+a ctivities%3A+classification+of+energy+costs+of+human+physical+activities.&btnG=
[20] ScholarGoogle.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 An update of activity codes and MET intensities[EB/OL].[2019-11-17].https://scholar.google.com/scholar?hl=zh-CN&as_sdt=0%2C5&q=Compendium+of+physical+activi ties%3A+an+update+of+activity+codes+and+MET+intens ities&btnG=
[21] ScholarGoogle.2011 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A second update of codes and MET values[EB/OL].[2019-11-17].https://scholar.google.com/scholar?hl=zh-CN&as_sdt=0%2C5&q=2011+Compendium+of+Physical+Activities%3A+a+second+update+of+codes+and+MET+values&btnG=
[22] 羅曦娟,王正珍,張軍,等.體力活動能量消耗編碼表在運動處方中的應用[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9):76-80
[23] 趙文華,叢琳.體力活動劃分:不同類型體力活動的代謝當量及體力活動的分級[J].衛(wèi)生研究,2004,33(2): 246-249
[24] 孫唯佳,孫建琴,彭景.代謝當量在評估體力活動強度及健康效應中的應用[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0,37(7):1318-1320
[25] 方春露,魏源.人體活動時能量消耗的研究進展[J].體育科技,2014,35(6):84-87
[26] 尚東鋒.抗阻訓練能量消耗的研究進展[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3,28(3):119-122
[27] 王歡,江崇民,劉欣,等.中國人步行能耗以及步行鍛煉建議[J].體育科學,2013,33(11):89-93
[28] PATE R R,PRATT M,BLAIR S N,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A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J].JAMA,1995,273(5):402-407
[29]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report,2008[R].Washington,DC: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08:A1-H14
[30] TAYLOR H L,JACOBS D R,SCHUCKER B,et al.A questionnaire for the assessment of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ies[J].Journal of Chronic Diseases,1978,31(12):741-755
[31] REISS K,VERMEER H J.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Skopos theory explained[M].New York:Routledge,2014
[32] CRESPO C J,KETEYIAN S J,HEATH G W,et al.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US adults:Results from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1996,156(1):93-98
[33] JONES D A,AINSWORTH B E,CROST J B,et al.Prevalences of moderate physical activity recommended by the Surgeon Generals Report in US adults: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1990[J].Archives of Family Medicine,1998,7:285-289
[34] 戴劍松.運動傳感器測量身體活動的關鍵技術研究[D]. 南京:南京醫(yī)科大學,2015:1-10
[35] PIERCY K L,TROIANO R P,BALLATD R M,et al.Th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J].JAMA,2018,320(19):2020-2028
[36] 中國營養(yǎng)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1-8
[37] LI Y M,HAN J,LIU Y,et al.China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for 2020[J].ACSM's Health & Fitness Journal,2019,23(6):19-27
[38] 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EB/OL].[2019-11-17].http://www.nhc.gov.cn/wsxf/zcfg/201907/2a771d89e00e4b228028335d4fcf1a7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