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上鼓室根治術及鼓室成形術40耳治療體會△

      2020-09-29 08:48:12方瑾劉侃王小燕董新珍沈琦吳曉花凌麗
      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 2020年5期
      關鍵詞:聽骨膽脂瘤鼓室

      方瑾 劉侃 王小燕 董新珍 沈琦 吳曉花 凌麗

      (嘉興學院附屬浙江新安國際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嘉興 314000)

      2016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外耳道入路上鼓室根治術(上鼓室切除術),聯(lián)合上鼓室重建及鼓室成形術治療中耳膽脂瘤和慢性中耳炎共38例40耳,獲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患者38例(40耳),年齡14~66 歲,平均(47.47±10.77)歲;其中男性17例(18耳)、女性21例(22耳)。所有患者均有耳流膿、聽力下降(傳導性耳聾為主)等表現(xiàn),根據(jù)臨床檢查及CT影像學表現(xiàn)確診。按照文獻報道的“中耳炎分類與手術分型指南(2012)”[1]進行分類:中耳膽脂瘤22耳(包括不張性中耳炎2例、上鼓室局限性膽脂瘤16例、上鼓室鼓竇膽脂瘤4例),慢性活動期中耳炎18耳(包括慢性化膿性中耳炎8耳、膽固醇肉芽腫6耳、鼓室硬化癥4耳)。

      1.2 手術方法 手術適應證:術前耳內(nèi)鏡評估外耳道尚寬敞者,中耳膽脂瘤或炎性病灶局限者,腦膜低位或乙狀竇前置者優(yōu)先選擇此進路及術式。

      1)上鼓室根治術(上鼓室切除術)。耳內(nèi)切口,外耳道入路,于外耳道峽部6~12點做外耳道鼓膜瓣,必要時磨除部分骨壁、擴大骨性外耳道。向前方剝離暴露中鼓室,去除上鼓室外側壁盾板,直視下顯露病變范圍,評估聽骨鏈的狀態(tài),必要時切除錘骨頭和砧骨。視病變向后延伸范圍可行鼓竇外側壁局限性逆行性切除,并徹底清除不可逆病灶,改善中上鼓室及鼓竇入口的通氣引流,鼓竇乳突區(qū)黏膜及氣房酌情予以保留(圖1)。耳內(nèi)鏡下操作方法與顯微鏡下外耳道入路上鼓室切除術相似,但也有其特點(圖2)。手術僅做鼓耳道切口(一般不需做耳內(nèi)切口),上鼓室或鼓竇外側壁骨質(zhì)去除較顯微鏡相比可明顯減少。0°耳內(nèi)鏡下完成外耳道鼓膜瓣制作后,用鉆頭磨除或刮匙刮除上鼓室盾板或小部分鼓竇外側壁。病灶如為膽脂瘤,則需盡量暴露其囊袋后界以徹底清除。膽脂瘤病灶范圍較大,超越鼓竇侵犯乳突腔者不適合此進路及耳內(nèi)鏡下手術。

      圖1 顯微鏡下上鼓室切除術及術前、術后檢查圖片 A.耳內(nèi)鏡鼓膜圖:鼓膜緊張部穿孔,橢圓區(qū)所示為上鼓室繼發(fā)性膽脂瘤形成;B.軸位CT提示上鼓室膽脂瘤影;C.冠狀位CT:普氏間隙及上鼓室膽脂瘤,上鼓室盾板及錘骨部分吸收;D.手術截圖:上鼓室切開膽脂瘤清除術后,箭頭所示分別為匙突及鐙骨頭;E.手術截圖:箭頭所示分別為鐙骨頭及自體軟骨填充重建上鼓室;F.手術截圖:箭頭所示分別為上鼓室填充重建的軟骨、植入的部分聽骨贗復物及其表面放置的軟骨片;G.術后1年耳內(nèi)鏡鼓膜圖:箭頭所示為鼓膜松弛部重建的軟骨片;H.術后1年顳骨水平位CT,可見人工聽骨影;I.術后1年顳骨冠狀位CT,可見人工聽骨影。

      圖2 耳內(nèi)鏡手術截圖 A.耳內(nèi)鏡下制作外耳道鼓膜瓣; B.耳內(nèi)鏡下上鼓室外側壁切除上鼓室鼓竇膽脂瘤病灶清除,箭頭所指為外耳道鼓膜瓣,鐙骨及鼓索;C.安裝人工聽骨PORP;D.耳屏軟骨上鼓室外側壁及鼓膜一體化重建修復。

      2)上鼓室重建及鼓室成形術。上鼓室切除后以自體耳屏或耳甲腔軟骨片按缺損大小進行重建,以保持上鼓室外側壁結構的完整性,防止形成上鼓室回縮袋,并使外耳道形態(tài)得以保留,重建的軟骨由保留或重建的聽骨支撐不易發(fā)生移位或內(nèi)陷;聽骨(錘骨頭及砧骨)病變予以去除者,也可予軟骨小塊填充加高上鼓室,以防鼓膜回縮塌陷及膽脂瘤形成。本組10耳聽骨鏈結構完整予保留,行單純鼓膜成形術;28耳去除錘骨頭和砧骨(錘砧骨不同程度破壞或被膽脂瘤上皮包裹),行部分聽骨贗復物(partial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is, PORP)植入;2耳鐙骨板上結構缺如,鐙骨底板活動,行全聽骨贗復物(total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is, TORP)植入; 27耳以顳肌筋膜作鼓膜修補材料,全耳內(nèi)鏡操作的13耳以自體耳屏軟骨-軟骨膜復合體作鼓膜修補。

      1.3 術后處理 聽骨植入者頭部制動3 d,術后2周內(nèi)避免劇烈活動,全身應用抗生素7~10 d,2周后取出術腔填塞物(碘仿紗條及明膠海綿),定期換藥。術后隨訪0.5~3.5年。

      1.4 觀察指標 術后觀察外耳道及上鼓室、鼓膜愈合情況及聽力提高情況。術后3個月首次復查聽力,以后每隔0.5~1年復查1次,最長者已隨訪3.5年。根據(jù)美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AAO-HNS)聽力和平衡委員會推薦的傳導性聽力損失指南,報告術前和術后聽力結果[2]。記錄0.5、1、2、3 kHz的氣導和骨導值,并計算氣骨導差(air-bone gap, ABG)。記錄1、2、4 kHz高頻骨導。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配對t檢驗比較聽力測試結果。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40耳均在1~2個月內(nèi)干耳,隨訪0.5~3.5年均未見復發(fā)。上鼓室自清潔內(nèi)陷袋形成伴氣導聽力下降1耳(于術后第3年發(fā)生),其余病例上鼓室、鼓膜和外耳道形態(tài)、結構均恢復良好。所有患者均無面癱、眩暈并發(fā)。純音測聽:0.5、1、2、3 kHz ABG由術前(28.78±10.78)dB 縮小到術后(15.40±9.51)dB,手術前后ABG縮小(13.37±12.28)dB,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886,P<0.001);上述頻率ABG<30 dB者共36耳(90%),其中ABG<10 dB者13耳(32.5%),10~20 dB者15耳(37.5%),21~30 dB者8耳(20%),>30 dB者4耳(10%);1、2、4 kHz高頻骨導水平分別為:術前(24.04±14.97)dB、術后(19.76±8.75)dB,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985,P>0.05),提示手術未造成高音骨導惡化。

      3 討論

      經(jīng)外耳道入路上鼓室根治術(上鼓室切除術,atticotomy)被耳科醫(yī)師應用于中耳膽脂瘤治療并取得了較好的長期療效[3-7]。不同于經(jīng)耳后乳突入路從膽脂瘤末端切除的方式,此術式是從上鼓室膽脂瘤起源處沿其進展路徑從內(nèi)向外切除。鼓峽長期封閉,上鼓室形成 “選擇性低通氣”是導致后天原發(fā)性膽脂瘤發(fā)生的主要因素[8],而上鼓室根治術(上鼓室切除術)則經(jīng)外耳道入路直達病變發(fā)生的主要部位上鼓室,去除病灶,疏通前后鼓峽,改善中上鼓室的通氣引流。聽骨鏈未侵犯可予以保留,如需去除病變聽骨,上鼓室更可一覽無余,沿病變延伸范圍向后做局限性逆行切除(根據(jù)病變范圍可行鼓竇外側壁局限性切除,atticoantrotomy)[3-7],以充分暴露進而清除病灶。手術一般無需磨除外耳道后壁,保留了外耳道的解剖形態(tài),并可保留部分鼓竇和乳突外側壁骨質(zhì),避免了不必要的乳突氣房及黏膜去除,有利于術后通氣和纖毛功能恢復[4]。我們認為此術式不僅適用于局限性中耳膽脂瘤,也適用于中耳活動期炎性病變,經(jīng)此術式治療中耳膽脂瘤22耳及慢性活動期中耳炎18耳,均獲得較好療效。

      但上鼓室根治術后通常遺留的上鼓室術腔需予以重建,包括上鼓室外側壁重建和上鼓室填充。上鼓室外側壁的重建可最大程度地提高鼓室含氣容積,從而保證了鼓膜的有效振動[9]。聽骨鏈的保存或重建可作為上鼓室外側壁重建的支架,在術后炎癥反應期,有助于改善通氣引流[4],對手術效果及其復發(fā)有直接影響[7]。有文獻[3,6]報道上鼓室重建同期行聽骨鏈重建,有助于術后聽力的提高和保存。Kim等[3]報道在有聽骨的情況下,用自體軟骨行上鼓室外側壁及Prussak間隙重建;沒有完整的聽骨或僅有錘骨柄病例,開放的上鼓室腔則用軟骨填充消除,以防鼓膜回縮塌陷及膽脂瘤復發(fā)。然而該學者發(fā)現(xiàn),上鼓室外側壁重建+鼓室成形術后聽力較術前改善,而上鼓室填充+鼓室成形術后聽力改善較術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可能系上鼓室外側壁重建后空間增大,更有利于鼓膜和聽骨鏈的振動。本文40耳中10耳聽骨鏈完整予以保留,行單純鼓膜成形術(Ⅰ型鼓室成形);28耳去除錘骨頭和砧骨行PORP植入;2例鐙骨板上結構缺如、鐙骨底板活動者行TORP植入。以自體耳屏或耳甲腔軟骨重建上鼓室外側壁或以軟骨塊填充上鼓室,術后聽力均有較好的保存或改善,外耳道鼓膜形態(tài)結構恢復良好,未見軟骨液化感染。我們認為,上鼓室外側壁重建后,聽骨鏈的保留和支撐使重建的軟骨更穩(wěn)固,而重建后的上鼓室空間也有利于聽骨鏈的活動而能有效提高聽力;上鼓室填充則加高了上鼓室的厚度,可防止移植的鼓膜塌陷,也有利于聽骨在鼓室內(nèi)的活動,較好恢復上鼓室及外耳道的形態(tài)、結構。本組病例上鼓室重建及鼓室成形術后上鼓室、鼓膜和外耳道形態(tài)、結構恢復良好,術后聽力得到了有效改善。

      經(jīng)外耳道入路上鼓室根治術,我們的體會是,在外耳道較彎曲或狹窄的病例操作會有一定的困難,通常需擴大骨性外耳道。經(jīng)驗不足的醫(yī)師容易過度觸動聽骨或傷及面神經(jīng)等重要結構,有導致感音性耳聾、面癱等并發(fā)癥的風險[3],應由具備一定耳顯微外科基礎的醫(yī)師操作,在刮除或電鉆磨除上鼓室盾板或鼓竇外側壁時應非常謹慎。本組病例均由同一位高年資醫(yī)師完成,未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近年來有文獻[4,10]報道耳內(nèi)鏡對上鼓室膽脂瘤的處理具有優(yōu)勢,術后復發(fā)及殘余率與傳統(tǒng)顯微鏡手術效果相當。有學者[11]建議中耳膽脂瘤在鼓竇之前采用耳內(nèi)鏡下病灶清除及鼓室成形;在鼓竇后則需顯微鏡結合耳內(nèi)鏡下作開放乳突根治術和(或)改良乳突根治術,因為經(jīng)耳道繼續(xù)磨除外耳道后壁缺損過大,增加了手術重建的難度。本文全耳內(nèi)鏡下手術13例,包括上鼓室(或含鼓竇)膽脂瘤11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2例。我們的體會是,耳內(nèi)鏡下上鼓室根治術去除骨質(zhì)較顯微鏡手術明顯減少,并可以抵近觀察并清除隱匿病灶,減少殘留,較小的術腔更有利于術后重建。但耳內(nèi)鏡下單手操作和平面視野增加了手術操作的難度,術者須具備較好的耳顯微外科基礎及手術經(jīng)驗。對于病變范圍較大且乳突氣化不佳或硬化型乳突者,我們認為不應一味選擇此術式。顯微鏡下耳后乳突入路的開放術式,視野寬敞、病變清除徹底,經(jīng)合理的術腔重建可縮小手術殘留的寬大術腔,恢復外耳道良好的解剖形態(tài),顯著縮短術后愈合時間[12-14]。

      Kim等[3]建議上鼓室根治術加上鼓室重建術、鼓室成形術后應嚴格隨訪至少2年,以觀察膽脂瘤復發(fā)和內(nèi)陷回縮袋發(fā)生情況。有文獻[15]報道,獲得性膽脂瘤患者術后短期隨訪1年的聽力雖改善,但長期隨訪5年后出現(xiàn)聽力惡化。有研究[16]發(fā)現(xiàn)復發(fā)性膽脂瘤很少在5年內(nèi)發(fā)生。本文40耳隨訪雖未見復發(fā),分析可能與樣本量不夠多及隨訪時間不夠長有關,其中10耳隨訪時間僅半年。本文有1例術后3年出現(xiàn)上鼓室自清潔內(nèi)陷袋伴氣導聽力下降,分析其原因可能系重建上鼓室的軟骨發(fā)生塌陷移位,影響了中上鼓室通氣引流及聽骨鏈的活動。由此可見長期隨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后仍需繼續(xù)積累資料進一步觀察,并分顯微鏡組和耳內(nèi)鏡組觀察其手術效果、聽力改善程度、干耳時間及復發(fā)情況,對復發(fā)病例需盡早進行手術探查。

      猜你喜歡
      聽骨膽脂瘤鼓室
      中耳流膿、頭痛眩暈……警惕膽脂瘤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術治療中耳炎的手術護理配合
      獲得性中耳膽脂瘤基礎研究進展
      開放式鼓室成形術治療中耳膽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觀察
      如何治療中耳膽脂瘤?
      益壽寶典(2018年10期)2018-01-27 00:44:58
      人工聽骨與自體聽骨在聽骨鏈重建術后的療效觀察
      中耳膽脂瘤并周圍性面癱的臨床分析
      中耳膽脂瘤患者的聽骨鏈病變特點及其危險因素分析
      鼓氣球鼓室充氣治療梅尼埃病療效觀察
      聽骨鏈重建材料應用進展
      定陶县| 邵东县| 许昌市| 清丰县| 巴马| 濮阳县| 井冈山市| 岢岚县| 铜梁县| 曲周县| 康平县| 定西市| 响水县| 满洲里市| 大理市| 天台县| 阜新| 四子王旗| 灯塔市| 厦门市| 古蔺县| 奇台县| 洞口县| 重庆市| 区。| 潢川县| 桦南县| 浦江县| 东至县| 双城市| 武宁县| 衡阳县| 三台县| 潍坊市| 益阳市| 福鼎市| 化隆| 大同市| 白银市| 锡林浩特市| 旺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