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傳統(tǒng)道德中的公德及其現代轉換

      2020-09-29 07:45:20彭程
      青年時代 2020年21期
      關鍵詞:公德

      彭程

      摘 要:傳統(tǒng)道德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中公德的內涵對當今時代仍有借鑒意義。將傳統(tǒng)文化進行現代化轉換,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我國道德領域進一步分化為公德與私德,傳統(tǒng)道德與社會的發(fā)展存在不適應的現象。為了使傳統(tǒng)道德中的“公德”重現生命力,以及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本文將以對傳統(tǒng)道德中“公德”概念的厘定為出發(fā)點,吸取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將其與現代價值理念融合,使其服務于社會主義公德建設。

      關鍵詞:傳統(tǒng)道德;公德;現代轉換

      一、引言

      在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必然會出現傳統(tǒng)道德觀念和現代思想的沖突。隨著我國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發(fā)展,傳統(tǒng)社會的道德模式不再適應新型的社會結構。在社會道德的轉型期,人們的傳統(tǒng)公私觀念還未完全轉變,出現大量公德失范行為。面對這些新的變化,分析傳統(tǒng)道德的公德成分并進行現代轉換十分緊迫。傳統(tǒng)道德的現代轉換不僅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重現生機與活力,對新時期社會公德建設也有理論參考作用。

      二、傳統(tǒng)公德概述

      “公德”這一概念出現于近代,傳統(tǒng)道德中并未明確區(qū)分。本文將通過明確傳統(tǒng)公德的內涵,分析歸納其特征,發(fā)掘總結傳統(tǒng)公德的具體內容,為其現代轉換提供理論支撐。

      (一)傳統(tǒng)道德中公德與私德的厘定

      “公德”與“私德”這對概念是近代才出現的。黃顯中《公德與私德》一文認為:“‘公是指公共領域,‘私是指私人領域?!标悊桃妼ⅰ肮差I域”進行了進一步細化,分為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根據這種觀念,“公德”這個概念也就可以分為政治公德和社會公德:政治性道德是在政治公共領域中,政客應遵守的德行;社會性道德是在與人交往過程中,任何人都應具備的道德規(guī)范。本文從傳統(tǒng)道德的適用范圍的角度來劃分公德與私德,將傳統(tǒng)道德中的“公德”定義為發(fā)生在公共領域,調節(jié)公共領域中公共社會生活和社會活動秩序的一種道德活動,具體表現為社會公共層面相關的道德活動,一般與民族、集體、社會生活有關。而私德與公德相對,發(fā)生在私人領域中,主要表現為調節(jié)私人關系的道德,包括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等。

      (二)傳統(tǒng)公德的具體內容

      1.仁

      “仁”在傳統(tǒng)儒家倫理中十分重要,既是對待自己的德性,也是對待他人的德性。從對待自己的德性來看,“仁”是對自己言行舉止的規(guī)范和要求。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為仁”,即用禮要求自己。同時,孔子也提出“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即與他人交往時,以恭敬謹慎為仁。“仁”在這里就是對待他人的德性?!叭蕫邸彼枷胧侨寮椅幕暮诵暮突A。對于“仁”這個字,孔子有不少闡述,最早用“愛人”來解釋“仁”,即對他人同情、愛護。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仁愛思想,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即將愛從骨肉同胞推向他人,甚至世間萬物。仁愛精神的內涵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關心、愛護、體諒他人,指愛自己的同類。董仲舒提出“仁者所以愛人類”的觀點,且認為應推己及人:自己認為是好的事情,也要推及于別人身上;自己不喜歡的,也不應施加在別人身上。另一方面,樂于助人?!懊馊酥?,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比收咭詭椭俗鳛樽约旱淖畲罂鞓?,在社會交往中能幫人排憂解難、排危解危。

      2.義

      “義謂天下合宜之理”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社會中有每個人必須去做的事情,因為這些事在道德上是對的。在儒家思想中,義和利是相對的,孔子本人就說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說過“舍生而取義者也”。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公義與私利是對立的,義與利發(fā)生沖突時,“義”大于個人私利,形成了先義后利的道德判。由此可見,見利思義、先義后利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主流思想。這種“守義”的道德規(guī)范,孕育出一種謀求社會整體利益、社會公義的精神?!笆亓x”即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恪守道義的準則,做到公正合理,講義守信,面對利益要想到道義,先義后利。

      3.禮

      《說文》解釋道:“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禮”的起源是奉神靈祭先祖,最早是祭祀神靈的活動。發(fā)展到周代的“禮樂”就超出了事神行為,形成了一套制度和文化,逐漸發(fā)展為各種具體行為規(guī)范和人際關系的行為禮節(jié)?!岸Y”作為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具有豐富的內涵,包括維持等級秩序、遵循禮節(jié)儀式、提高個人素質、和諧社會交往等要求。朱熹在《家訓》中指出:“事師長貴乎禮也。”強調對老師和長輩都應該以禮相待?!岸Y”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中,為人們普遍接受,又加以制度化儀式化,就有了道德甚至是法律上的約束力。換言之,維護禮制,就是在維護道德和法律。

      4.公

      早在《禮記·禮運篇》中就提出了“天下為公”的觀念,雖然統(tǒng)治階級常常把他們的“大私”冒充為天下的“大公”,要人們對之無私奉獻,但是,古人所講的“公”,有時也指為民族、為大眾謀利益,對此,應予以充分的肯定?!肮本唧w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為國家民族獻身,如《左傳》中“將死不忘衛(wèi)社稷”將公忠與愛國、為國獻身聯系起來,忠勤奉公,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另一方面,“公”指公正無私,在傳統(tǒng)公德中,“公”與“私”是對立的。漢代班固認為“公者,通公正無私之意也”,即公即意味著正直公正,又意味著公義至上,故“公”在傳統(tǒng)道德中具有公平正義與無私奉獻之意。

      5.信

      “信”作為儒家的倫理五常之一,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靶拧本哂袃芍睾x。一方面,“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要求??鬃釉唬骸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人如果沒有了信用,就像車沒有銷釘。朱熹在《家訓》中說“交朋友貴乎信也”,言而無信是品德缺失的表現,這樣的朋友要遠離??鬃雍椭祆涠紝⒄\信視為人的基本道德,由此可見儒家對誠信的重視。另一方面,“信”是治理國家、管理百姓的重要手段。儒家認為在處理國際關系中,要“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對待各國都應該守信用,體現了“信”在維護國家穩(wěn)定和國際關系的重要作用。當“信”與“仁”發(fā)生沖突時,儒家思想提倡“棄信從仁”。

      三、將傳統(tǒng)公德進行現代轉換的必要性

      由于當今新的道德體系還未形成,一定程度上仍在應用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體系,這與當今變化了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環(huán)境不相適應,因此,傳統(tǒng)公德應進行現代轉換,以更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一)時代理念與傳統(tǒng)公德理念的矛盾沖突

      目前,傳統(tǒng)社會道德體系不再完全適應如今社會的發(fā)展。當今所普遍提倡的一些時代精神與傳統(tǒng)的道德理念存在沖突。第一,人人平等和尊卑有序的沖突。平等觀念包括人格上的平等和權利義務上的平等?,F代社會,人們都崇尚人格平等、權利義務的平等,平等觀念可以促進人的權利意識、激發(fā)公共精神、培養(yǎng)法治意識。傳統(tǒng)道德中等級特權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與現代市場經濟與民主法治建設相悖,與個人自由權利與進取精神的培養(yǎng)相悖。第二,法治精神與傳統(tǒng)人治觀念的沖突。現代社會強調法律的至高無上性,依法治國、法律至上是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征。法治精神是指任何人都必須以法律為準則來調整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而傳統(tǒng)公德倫理中存在的人治觀念,是指以個人,主要是以統(tǒng)治者和管理者的個人美德治理國家,具有較強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這與當今時代要求存在一定的脫節(jié),道德和法律作為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兩者缺一不可。

      總之,競爭意識、法制觀念、平等精神才是當今時代需要的進步觀念,傳統(tǒng)的尊卑有序、禮讓謙虛、人治觀念雖然有合理性,但需要融入時代元素,才能在現代生活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因此,從傳統(tǒng)公德發(fā)掘其合理成分具有迫切性。

      (二)社會公德機制建設不完善

      “傳統(tǒng)道德體系中并不缺乏公德理念,只是表現出的價值取向存在太多問題。”古代中國并不缺失公德,缺失的是使公德規(guī)范得到踐履的現實機制,當今的中國社會仍然面臨著這一問題。

      第一,公正有序的社會結構和制度體制有所缺失。當一個國家相關制度健全合理時,人們會產生自身權利與義務是一體的觀念并主動履行道德行為?,F實社會中,這種不完善的社會結構和制度體制的匱乏為部分人公德的缺失形成保護傘,影響了踐行社會公德的良好氛圍的構建。第二,缺乏相應懲罰和激勵機制。社會公德存在超功利性的特征,人們踐行社會公德時經常出現義利失衡的情況,打擊了人們對踐行公德望缺乏積極性。我國關于違反公德的懲罰性措施僅僅針對嚴重違法行為,懲罰力度也較小,懲罰措施多為威懾力較小的罰款、口頭教育等流于形式的方案。由于違反公德的成本過低,造成人們對踐行社會公德愈發(fā)不重視,公德意識更加薄弱。社會結構的不完善和制度體制的匱乏使得社會公德領域中的突出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四、將傳統(tǒng)公德進行現代轉換的可行性

      (一)優(yōu)秀傳統(tǒng)公德提供道德資源

      作為傳統(tǒng)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百姓日常行為重的道德準則,傳統(tǒng)道德倫理通過個人、家庭以及社會的代代相傳,其具體內容和精神內核具有強大的繼承性。傳統(tǒng)儒家倫理的部分公德精神,其合理的內核可為當今社會公德建設提供強大且充分的道德資源。公德建設也是文化建設,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優(yōu)秀的根基。一方面,傳統(tǒng)公德中蘊含著豐富的優(yōu)秀內涵,具有現實價值,如仁者愛人的仁愛精神,舍生取義的奉獻精神,先公后私的精神,謙遜禮讓、誠實守信的人際交往理念等,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公德對于培養(yǎng)當代人的公共意識、構建和諧社會有著積極意義。甄別傳統(tǒng)公德,吸收其中的優(yōu)秀內涵加以利用,能夠使其成為當代公德建設的文化源泉。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社會成員不斷接觸到全球的不同文化和觀念,面對不同文化及價值取向的滲入,公民可能出現道德失范。傳統(tǒng)公德是中華民族普遍認可和接受的倫理觀念,它有著堅實而廣泛的受眾,人們對我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有深厚的情感,所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公德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道德失范行為的發(fā)生。

      (二)新時代對公德建設的重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中央非常重視道德建設,從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規(guī)劃道德建設的時代內容。2012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召開視訊會議,對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作出部署,進一步明確了社會公德治理的內容和范圍。作為道德建設的時代內容,社會公德治理逐漸成為國家治理的焦點問題和重要板塊。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yǎng),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眹鵁o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并不斷加強社會公德建設工作,將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提升到以德興國的興國方略,凸顯了道德對于公民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和國家建設的重要價值。

      (三)傳統(tǒng)公德自身發(fā)展的趨勢

      在我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現代社會發(fā)生了一些改變。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現代社會新的變化與訴求為傳統(tǒng)公德進行現代化轉換提供了土壤。第一,公共領域即公德調整的范圍不斷擴大。人們的交往范圍、方式隨著社會發(fā)展不斷增加,公德領域有所擴大。當今信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使跨時空的交往更加便利,形成了新的虛擬網絡空間。在網絡中,人們交流討論的公共領域不斷增多,擴大了公德調整的范圍。第二,世界文明開放交流,為保持傳統(tǒng)公德的生命力,傳統(tǒng)公德需打破民族文化自身的局限,成為普適性的道德規(guī)范。只有剔除傳統(tǒng)公德中與當今時代和世界規(guī)范不相適應的部分,充分吸收世界先進文明成果,吸收其合理內涵,才能打破其歷史局限性,使其成為當今時代具有競爭力和生命力的道德思想。

      五、傳統(tǒng)公德的現代轉換路徑

      傳統(tǒng)公德的現代轉換是指實現傳統(tǒng)公德理念與現代公德規(guī)范的對接與轉換,為完成這一轉換,應結合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實際,以民主法治理念為價值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以相關制度為保障,對傳統(tǒng)公德倫理進行批判性繼承,使傳統(tǒng)公德重新顯現生機與活力,實現現代化轉化,助力于我國當今公德建設。

      (一)批判繼承傳統(tǒng)公德的合理成分

      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我國當代公德建設的根基和養(yǎng)分。傳統(tǒng)公德的具體的內容有愛國精神、仁愛精神,重義輕利,謙虛禮貌,勤儉廉政、誠實守信、尊老愛幼等,這些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原本就有調節(ji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作用,有優(yōu)秀合理的內容,對當今社會公德建設較為適用。在當今的社會公德建設中,應當大力宣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精神,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但是,“繼承”傳統(tǒng)美德的同時并不意味著要將其原有表現形式照搬到當今社會,這明顯是不現實也不合理的?!袄^承”是通過加工演化的形勢,將其以適合現代社會的方式推廣。例如仁愛精神強調愛人、寬容、保障人作為人的基本權利,但傳統(tǒng)道德中的仁愛思想也有其歷史局限性。一方面,儒家仁愛思想提倡的仁愛是有貴賤等級差別的,“兼愛”與“民吾同胞”等觀點具有超階級的空想成分。但是,其中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的內核具有進步性。另一方面,仁愛思想所強調的慈愛之心,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具有重要作用。傳統(tǒng)公德中的不少內涵都具有明顯的當代價值,我們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挖掘傳統(tǒng)公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互相契合的價值內容,積極吸收傳統(tǒng)公德的優(yōu)秀內涵,剔除不合理成分,使社會主義價值觀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公德互相支撐,互相潤養(yǎng),形成良性互動。

      (二)用制度保證社會公德建設

      第一,進一步完善確保公德踐行的法律法規(guī),以保障與社會公德建設相關法的法律操作性強。從國家層面來說,要加強社會公德使其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首先要將法治觀念與公德聯系起來,并通過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結合的方式,推動人們了解有關社會公德的詳細條目和內容,使人們樹立良好的公德法治觀念,使法律與道德互相補充,共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同時,要強化法律法規(guī)的執(zhí)行力度和強度。執(zhí)法人員應當以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嚴格履行自身職責義務,嚴厲處罰違反與社會公德相關法律及制度的行為,督促社會成員主動依照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嚴格遵守社會公德。第二,建立完善社會公德的獎懲機制。對公德進行賞罰是道德建設的方式之一,它是指對那些主動遵守社會公德、履行道德義務,保持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質的人給予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或補助。一方面,嚴厲批評通報違反社會公德、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人,他們應當為自身公德失范的行為接受相關處罰,對因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后果進行補救。另一方面,,嘉獎自覺履行社會公德中的倫理要求以及道德規(guī)范的人,通過物質激勵、精神嘉獎、道德模范樹立等形式,鼓勵人們對標公德要求,提升自身道德素質,規(guī)范行為舉止。賞罰機制能夠引導人們產生正確的價值導向,使人們積極主動參與社會公德建設,踐行社會公德、履行社會義務。對道德行為的獎懲有助于社會的他律功能內化為個體的自律。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公德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具有當代意義的表達,也包含豐富的傳統(tǒng)公德的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傳統(tǒng)公德轉換提供載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練了當代社會最先進、最集中的時代精神,包含當代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的價值目標。傳統(tǒng)公德要實現現代化轉換與發(fā)展,必須緊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載體。一方面,挖掘傳統(tǒng)公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約數”,即價值契合點,豐富和堅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淵源。另一方面,依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的時代呼應和價值載體,結合當代多樣化的實踐方式,在弘揚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不斷養(yǎng)成和踐履傳統(tǒng)公德的現代轉換。例如通過微信、微博等,講紅色故事、訪歷史蹤跡等實踐活動,潛移默化地引導人們自覺了解傳統(tǒng)公德,打破傳統(tǒng)公德與現代背景的隔閡,使優(yōu)秀傳統(tǒng)公德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過程中更好地被傳播與認同。

      參考文獻:

      [1]論語[M].張燕嬰,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2]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3]鄭曉江,李承貴,楊雪騁.傳統(tǒng)道德與當代中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4]梁啟超.新民說[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5]梁啟超.新大陸游記[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6]劉師培.劉師培全集[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

      [7]張曉東.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道德重建[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

      [8]陳山榜.張之洞勸學篇評注[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0.

      [9]韋政通.倫理思想的突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0]李桂梅.沖突與融合——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的現代轉向及現代價值[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2.

      [11]李承貴.德性源流:中國傳統(tǒng)道德轉型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公德
      打開公德福屏聾啞義務學校的歷史塵封
      湯本武比古“公德養(yǎng)成”之探析
      社科縱橫(2022年3期)2022-02-04 22:30:54
      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
      當代陜西(2021年14期)2021-08-21 02:36:12
      《論公德》及其對當代德育的啟示
      記者觀察(2018年17期)2018-12-21 01:15:58
      雷云:基于四種類型公德行為的教育策略
      太沒公德
      中小學公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
      大學生公德意識培養(yǎng)淺探
      學習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 03:50:30
      “隱私”是個公德概念
      英語學習(2015年3期)2015-01-30 18:31:43
      導學案設計之出色的老師
      柳州市| 南开区| 洮南市| 罗甸县| 潢川县| 文水县| 靖宇县| 章丘市| 岑巩县| 平定县| 江华| 红河县| 虎林市| 朝阳县| 习水县| 庆安县| 明水县| 原平市| 成安县| 长寿区| 黔江区| 万州区| 黄梅县| 常熟市| 高邑县| 台中县| 正定县| 塔城市| 张掖市| 遂宁市| 开平市| 甘孜县| 灵寿县| 诸暨市| 任丘市| 华容县| 卓资县| 慈利县| 宁德市| 新田县| 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