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瑤
摘要:借用理想化認知模型,分析希尼詩集《通向黑暗之門》和《在外過冬》中四首詩歌的語言形式及其觸發(fā)的原型效應,并揭示詩人構(gòu)建其愛爾蘭民族身份的過程。研究發(fā)現(xiàn),詩人通過使用命題結(jié)構(gòu)、意象圖式、隱喻和轉(zhuǎn)喻的構(gòu)建原則,聚焦民族語言、個人—集體、自然—人類等多個話題,始終站定愛爾蘭民族身份的隊列,呼吁和弘揚愛爾蘭民族精神。
關(guān)鍵詞:女性主義 父權(quán)凝視 安吉拉·卡特
中圖分類號:I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5-096-02
在當今詩壇中,北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的詩歌極具詩學張力和時代印痕,折射出豐富又復雜的愛爾蘭歷史文化內(nèi)涵。在此背景下,國內(nèi)外學者致力于解讀其詩歌中的自然因素和民族主義(李成堅,2005;戴從容,2010),或闡釋其身份歸屬和創(chuàng)作的文學性(Michael Parker,2008;Magdalena,2010),但卻忽略了詩歌的語言文字魅力。正如畢躍忠(2010)指出的,其詩歌中語詞形式的融合消解了歷史、文化、語言的界限,因而從語言學視角研究文學作品被視為尋求理解文學的科學途徑。盡管李昌標(2015)、項成東(2017)等運作概念合成理論或認知整合框架探討了其敘事脈絡(luò)和語言效果,但其文學性的闡釋,即特定社會影響因素下的愛爾蘭民族特征的彰顯,略顯單一。
鑒于此,本文聚焦愛爾蘭后殖民多元文化時期(1968—1972),借用理想化認知模型理論,分析《布羅格》(Broagh)、《一首新歌》(A New Song)、《鐵匠鋪》(The Forge)和《沼澤地》(Bogland)四首詩歌中語言形式的認知結(jié)構(gòu),探討其觸發(fā)的原型效應,以揭示詩人此階段詩歌中愛爾蘭民族身份及其構(gòu)建過程。
一、理想化認知模型下詩歌研究的可行性
Lakoff(1987)在體驗哲學和原型范疇理論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理想化認知模型(ICM),以此來說明人類范疇化問題,解釋語義范疇和概念結(jié)構(gòu)(王寅,2007)。理想化認知模式(ICM)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中說者對特定領(lǐng)域經(jīng)驗和知識抽象、統(tǒng)一、理想化的解讀,其建立在多個認知模型的基礎(chǔ)(CM)上,涉及運用命題結(jié)構(gòu)、意向圖示、隱喻映射和轉(zhuǎn)喻映射這四種構(gòu)建原則,同時又依賴于文化語境的建構(gòu)。具體來說,命題結(jié)構(gòu)原則是客觀原則,其由本體和結(jié)構(gòu)組成,是一種來自客觀外在的心智事實性的映射。而意象圖式、隱喻映射和轉(zhuǎn)喻映射原則是主觀原則,其中意象圖式是具身體驗下形成的比表象更概括抽象的概念意義;隱喻則進一步擴大認知范圍,由命題模型和意象圖式模型搭建組成,將事物從某一具體認知域中擴展映射至另一個認知域中。而轉(zhuǎn)喻則是比隱喻更基本的意義擴展方式,通過更為直觀的部分來理解整體或整體的另一部分。
在文學文本分析,尤其是詩歌研究中,理想化認知模型可以有效地解釋文本語言偏離現(xiàn)象。Stockwell(2005)曾指出完整的命題形式包括具備謂詞結(jié)構(gòu)、過去時態(tài)和有限動詞形式、兩極積極性詞語使用、陳述語氣及特定的所指。正因為詩歌具有大量偏離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才使其文本散發(fā)濃郁的文學性特征,而通過解讀詩歌并構(gòu)建符合其文化背景的理想化認知模型可以凸顯其原型性,挖掘詩人在詩歌藝術(shù)要素和創(chuàng)作策略上呈現(xiàn)出獨特的詩性美。由此可見,理想化認知模型與詩歌文本分析可以有效對接,其中的命題結(jié)構(gòu)、意象圖式、隱喻和轉(zhuǎn)喻模型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共同凸顯詩歌中語言結(jié)構(gòu)、情感和精神的原型性和典型性。對于后殖民時期希尼的詩歌來說,其民族身份的原型性并非僅在一首詩歌中體現(xiàn),而是運用不同模型共同構(gòu)建民族身份的“完型”概念。
二、理想化認知模型下后殖民時期希尼詩歌愛爾蘭身份原型形成過程
20世紀后半期,英愛民族矛盾不斷惡化,北愛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間暴力沖突持續(xù)升級。希尼的兩部詩歌《進入黑暗之門》和《在外過冬》被視為處身北愛沖突中的希尼對民族身份最直接感受的體現(xiàn)。本文選取的四首詩歌是這一時期希尼詩歌不同視角的體現(xiàn),但其表現(xiàn)形式卻存有相似,且均未脫離英愛之間殖民沖突和不同的宗派紛爭下詩人躊躇困惑的表現(xiàn),反映民族主義的張力。
1.命題結(jié)構(gòu)原則下詩歌主題的構(gòu)建
希尼詩歌中的意象來源于生活中人們具身的百科知識,蘊含獨特的陳示式敘述表達方式,極富想象張力(戴從容,2010)。在詩集《通向黑暗之門》中,大多詩歌聚焦生活中常見的人和事物。正如《鐵匠鋪》一文描寫著技藝嫻熟的鐵匠打鐵這一常見的農(nóng)事活動,首句先使用“dark”一詞,激活了讀者有關(guān)DARK的命題結(jié)構(gòu)模型(圖1),構(gòu)建出“我”所處的情景。DARK的命題結(jié)構(gòu)模型包括所有與其有關(guān)的子認知模型(CM),即無光亮(CM1)、無盡頭(CM2)、死亡(CM3)、神秘(CM4)、迷茫(CM5)。
伴隨著“dark”的出現(xiàn),后文相繼敘述了“Outside,old axles and iron hoops rusting”和“inside,the hammered anvils short-pitched ring”,我們將獲取的新信息和DARK命題結(jié)構(gòu)模型對接,根據(jù)已具有的百科知識進行篩選。這里的“舊車軸和鐵箍”是馬車時代的標志,而“生著銹”則標志著舊時代生活的落后和腐朽,緊接著“獨角獸”“祭壇”等意象出現(xiàn),詩中的鐵匠成為失傳宗教的牧師,這些與英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相比,“黑暗”則凸顯了“無法前進、沒有盡頭”“迷?!保约啊吧衩亍钡恼J知模型,這也意味著英國殖民時期真正逐漸消失的是愛爾蘭這一古老文明傳統(tǒng)和其滲透著的民族精神,即詩人在“黑暗”中努力尋找并留住其愛爾蘭民族身份。
2.意象圖式下詩歌主題的解讀
在希尼詩集中“沼澤”主題的詩歌復現(xiàn)率極高,如《泥沼女王》和《挖掘》等,這些詩歌中賦含原創(chuàng)性隱喻表達和人們熟識固化的意象圖式。意象圖式是形成概念和原型的基礎(chǔ),是理想化認知模型結(jié)構(gòu)框架的體現(xiàn)。詩歌《沼澤地》前半部分運用上—下意象圖示,詩中“The ground itself is kind,black butter/Melting and opening underfoot/Missing its last definition/By millions of years”一段將人和土地的關(guān)系描述為“上—下”地理方位,其“黑色黃油”土地是愛爾蘭民族百余年來積累形成的,意味著愛爾蘭人是土地的掌控者,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在面對殖民統(tǒng)治和壓迫,其民族主義的取與舍實則也取決于愛爾蘭人自身的抉擇,這也是詩人愛爾蘭身份構(gòu)建的過程之一。
此外,詩歌3—5節(jié)使用“呼入”“吐出”“走進”等詞語構(gòu)建生理和物理空間意象,從而形成一個抽象化和概念化的容器圖示,如“Only the waterlogged trunks/Of great firs,soft as pulp/Our pioneers keep striking/Inwards and downwards”中使用表示空間的詞,勾畫出“浸在水中的巨松”和“拓荒者不斷地開掘向內(nèi)向下”自然與人的情景。在圖示中“水”是容器,“巨松”是容器內(nèi)的事物,被拓荒者挖掘著,松樹自古以來是常青不老的象征,這暗示著“巨松”是愛爾蘭自然歷史千百萬年的沉積,蘊含了愛爾蘭人的歷史和民族精神,但在殖民時期希尼闡釋的愛爾蘭民族精神是悲痛的。
3.隱喻和轉(zhuǎn)喻原則下詩歌意義的深化與再現(xiàn)
隱喻是意象圖式搭建完成后語言內(nèi)在的進一步表征形式,以達到詩歌意義的再深化。詩歌《布羅格》和《新歌》體現(xiàn)時代背景下愛爾蘭語和英語之間的沖突,是凸顯語言文化主題的代表詩作。在《布羅格》中“Broagh”是蓋爾語,是英語“河岸(riverback)”的意思,詩中“in Brough/its low tattoo/among the windy boortrees/and rhubarb-blades”中的隱喻在力量—動態(tài)意象圖式和“部分代替整體”轉(zhuǎn)喻原則的基礎(chǔ)上建構(gòu),“風”的力量使“連續(xù)敲擊聲”和“黃葉沙沙聲”動態(tài)展現(xiàn),勾勒出風的力量強、能力大的特點。同時,“Brough”的尾音是愛爾蘭本土語言的一部分,代指整體愛爾蘭語言體系,這里被比作黃葉發(fā)出的聲音,具有其隱喻含義,因愛爾蘭語中的發(fā)音多與自然景物有關(guān),故其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主義特征,這是其他民族難以駕馭的。而在這種特殊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獨特的教育經(jīng)歷下,母語和自然形成的聯(lián)系正逐步弱化,此時詩人用這樣的語言形式表達其愛爾蘭民族身份的堅定,以抵抗英語和英國人的統(tǒng)治。
《新歌》中“To flood,with vowelling embrace/Demesnes staked out in consonants”描繪了愛爾蘭西部語言中包含的古老歷史回憶,其表達涉及使用容器模型、“部分—整體”的轉(zhuǎn)喻表達和隱喻內(nèi)涵,這三者是層級式關(guān)系,使其意義逐步深化。此表達中的容器是“vowelling embrace”,容器中的物體是“Demesnes”,說明特定領(lǐng)地在“元音的懷抱”中,這里的“元音”以部分代替英語語言語音整體,隱喻“個人的愛爾蘭情感”。同樣,“consonants”也是轉(zhuǎn)喻用法的表征形式,隱喻“英語滋養(yǎng)的文學意識”,這里飽含著詩人對異國語言的排斥和對愛爾蘭民族語言復興的渴望。
三、結(jié)語
愛爾蘭后殖民時期是多元文化呼應交織的重要時期,本文從理想化認知模式視角出發(fā),分析這一時期四首詩歌作品,發(fā)現(xiàn)希尼詩歌以其特有的直陳式敘事手法聚焦民族語言、個人—集體、自然—人類等多個話題,但其始終沒有脫離民族主義身份的彰顯,在黑暗、躊躇和徘徊中,詩人始終站定愛爾蘭民族身份的隊列,呼吁和弘揚愛爾蘭民族精神。
參考文獻:
[1]Kay M.Belonging as Mastery:Selfhood and Otherness in the Poetry of Seamus Heaney[J].New Hibernia Review,2010(14):78-95.
[2]Parker M.Fallout from the thunder:poetry and politics in Seamus Heaneys District and Circle[J].Irish Studies Review,2008(4):369-384.
[3]Stockwell P.Cognitive Poetics[M].London:Routledge,2005.
[4]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項成東.詩歌語言話語分析的認知整合框架:以謝默斯希尼的《傳神言者》為例[J].外國語文,2017(3):81-89.
[6]李昌標.概念合成的多域性與謝默斯·希尼敘事詩的合成度:以希尼的四首詩為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5(1):26-31.
[7]戴從容.詩意的注視:謝默斯希尼詩歌中的陳示式敘述[J].當代外國文學,2010(4):41-50.
[8]李成堅.謝默斯·希尼,一個愛爾蘭英國詩人:從“身份問題”解讀希尼詩歌與詩學[J].當代外國文學,2005(4):65-70.
[9]畢躍忠.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詩歌語詞的本體性初探[J].西昌學院學報,2010(1):26-28.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