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摘要:布洛赫以“望”為本,把希望當作更美好生活的夢,也揭示了希望的“人類學—存在論”內涵,奠定了希望的形而上學,獲得了20世紀“希望哲學家”的雅號。《希望的原理》,也是一個更美好生活的夢,而希望代表的是人們的某種期望的感情,是一種向往更美好生活的情緒,與人的未來緊密相關。試從希望哲學的歷史背景和特征、希望的原理、白日夢、烏托邦的功能與利益、原型、理想、比喻及象征的相遇等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希望 白日夢 意識 烏托邦
中圖分類號:B0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6-0226-02
希望代表著某種期待的情緒,代表著某種愿望的實現(xiàn)。作者從三個方面對希望做了解釋;第一,在心理學方面,希望是指向未來的某種強烈的“情緒”;第二,在歷史哲學方面,希望是指歷史過程中的某種終極目標;第三,在神學方面,希望是指與人生態(tài)度息息相關的某種神學特性。這三個方面解釋共同點為:希望不是與現(xiàn)實的既成事實相聯(lián)系,是與未知的未來的事實相聯(lián)系。
希望依附于存在,有存在就有希望。希望理念是貫穿于全部西方思想史的哲學主題之一。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在理論和內容上都超出所有現(xiàn)代的希望哲學。
一、希望哲學的歷史背景和特征
1.精神世界的奧德賽
在哲學方面,黑格爾和馬克思對布洛赫的思想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布洛赫的全部哲學思維基礎是德國唯心論哲學。布洛赫是一個持異論者,也是一個人道主義者。總的來說,他是創(chuàng)造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無神論者,也是當代哲學家。
2.哲學語言的創(chuàng)造
海德格爾的哥特式語言非?;逎y懂,并且只能夠用思辨的語言去表達人的此在自身。布洛赫與海德格爾形成鮮明對比,布洛赫的語言較為生動,其運用象征性的語言表述了未來人的存在,并且在辯證啟示的關系中表述了社會的存在。他的語言是社會人的內在靈魂的體現(xiàn),含有強烈的彌賽亞啟蒙主義和革命主義要素。在某種意義上,布洛赫的哲學既是黑格爾哲學與馬克思哲學的結合,也是對兩者的超越。布洛赫的哲學是一種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哲學。
二、希望的原理
這部著作運用預言者的一種語言,準確無誤地傳達了彌賽亞的信息。布洛赫將歷史根植于人和自然,而人和自然是一切歷史的基礎。布洛赫將馬克思主義當成一種總體唯物論,并以此為根基確立了自己的新哲學體系。
榮格、弗洛伊德對人的根本的沖動問題進行了探討,布洛赫探究了弗洛伊德關于夢的剖析,但他并不局限于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精神分析,而是通過對更美好生活之夢的分析重新奠定了夢的解釋學。布洛赫的夢是白日夢、未完成的夢、有意識的夢、關于人類歷史的開放的夢、亞伯拉罕之夢、約瑟之夢、更美好生活的夢,也是“尚未被意識到的東西”的夢的解釋學。布洛赫的白日夢根源于未來人的本真自由和根源同一性,是世界改善之夢,是內在于人的意識中的現(xiàn)實可能性,也就是歷史烏托邦的內容?!盀跬邪畹脑砀拍畹氐氐赖朗且粋€核心概念,它蘊含了希望和人的尊嚴?!盵1]
本書是作者在美國流亡期間所寫的。布洛赫認為,歷史是不確定的,是不斷發(fā)展的,包括形式的多樣性和永恒的可能性;希望中存在著“尚未存在的事物”的方向上的人的積極因素以及人的行動。
三、小小白日夢
自我是活動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尋找著并且渴望著什么。少年時的愿望是最容易得到滿足的,也是人們一生中記憶猶新的渴求。少年時的人們喜歡游戲,喜歡其中的未知與變幻。人有時候也希望自己不被別人注意,躲藏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在成長路上,青春期是人對炙熱的感情最為向往的時候。青年時代的人總是期待著一個美好的未來,在冒險中去發(fā)現(xiàn)美與斗爭的偉大。杰姆遜指出, 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不像黑格爾的 《精神現(xiàn)象學》那樣,是一排遞升的形式階梯, 而是在現(xiàn)實各個層面上, 對希望的顯現(xiàn)進行大量的雜亂無章的探索”[2]。
渴望是通過強烈渴求某個地方而體現(xiàn)出來的。當人們自身具有這種渴求時,渴念作為人類唯一真實的狀態(tài)顯示出來??释c渴念有很大區(qū)別:渴念是狂熱的漫游,是對未知事物的一種探求,而后成為一種沖動,具有明確目標的人們也有很多不同的沖動。想望比渴求更加豐富多彩,是更深層次的欲求。愿望是與想象共同生長的,人們對愿望的想象是不斷發(fā)展完善的。
1.白日夢的第一、第二特征:自由地行駛和被保存的自我
在白日夢中,其各種形象并不會幻想化,自我也并不會被逐漸減弱,夜夢與之完全不同。在白日夢中,放松作用和心中的狂熱將想象的水平不斷提高;夜夢中的放松是降低想象。弗洛伊德認為白日夢只是孩童夢,這種夢并不成熟,這種思想并不正確。白日夢不是賽爾斯的妄想與人的私欲,其為一種與人共同成長的愿望,即為一個更為美好的世界。
2.白日夢的第三特征:世界的改造
清醒的夢不斷激發(fā)人的自我變化,因為使人形成了白日夢的第三個特征,即人類的廣度。夜夢是一種退行行動,而白日夢是一種計劃妄想,旨在改造世界的清醒之夢。作者通過白日夢與夜夢的對比,來襯托白日夢的特點。相對于夜夢,白日夢更容易被人們所理解。弗洛伊德認為,白日夢不光是夜夢的前一個階段,也是藝術的前一個階段,其塑造的是所有超越現(xiàn)實的人物。
3.白日夢的第四特征:行駛到終點去
清醒并且開放的白日夢是永不會放棄的。它開始于特定的愿望,努力到達愿望能夠實現(xiàn)的地方。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并非完全是弗洛伊德所認為的“逃避現(xiàn)實原則的保護”。每一個時代的偉大作品都會告訴人們過去那個時代所沒有關注到的事物。
夜夢與白日夢的共同特征是“渴念”,渴念是所有人的唯一的而且城市的品格。白日愿望是科學的客體和主體,白日夢并沒有尺度,但有目標,并奔著目標不斷發(fā)展。表現(xiàn)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不是烏托邦想回到過去,而是過去的現(xiàn)實想回歸到某種烏托邦的要素中。當人們考慮白日夢與夜夢結合部分的可能性,就會融合烏托邦要素。一切白日夢,尤其是堅實的白日夢都是從天藍色開始的。天藍色是與意味深長的表達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與作為向前移動的東西聯(lián)系在一起的??隙ǖ钠诖榫w只有兩種:希望與確信。危險和信任是希望的真理,它們聚集在希望之中。希望是一種實踐的,并有一種戰(zhàn)斗的情緒;確信是希望的對極。如果將情調比作是白日夢的一般媒介,那就可以期待情緒是對白日夢的指引。
4.尚未被意識到的東西
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的東西僅僅是被遺忘的東西,或者說是僅僅被壓抑的東西。雖然他晚年強調,除這兩種之外,還有第三種無意識,也就是自我自身中的某種無意識。白日夢最后的心理確定性就是“尚未被意識到的東西”。愿望是人類內心中各種能力的預先感知,愿望預先告知人能夠做什么。
人不能綜合地推論未來,但是能夠綜合地推論無意識。烏托邦處于萌芽或者自身的位置中,并存在于黑格爾所說的每個發(fā)展階段。有烏托邦功能的想象是在心理上體現(xiàn)獲得某種現(xiàn)實的可能性。馬克思主義能驅使人們向著夢想不斷前進,并通過烏托邦使得其變得越發(fā)強烈。馬克思認為,世界的事實之夢與意識并存,逐步發(fā)展至人化。
四、烏托邦的功能與利益、原型、理想、比喻及象征的相遇
在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理論的利害關系,并不是由最高貴的人的動機組成的。人的權利在于保護那些想要獲得私有財產(chǎn)的人。烏托邦產(chǎn)生了一種剩余,即進步的文化,也就是可以從中繼承的文化遺產(chǎn)的實體。烏托邦也使階級意識形態(tài)具有了藝術科學和哲學的性質。阿多諾把他論述布洛赫 《烏托邦精神》和 《痕跡 》的文章收入了《文論》一書, 而沒有收入他的哲學著作。也就是說, 他并沒有把布洛赫看作一個哲學家 [3]。
每個人都有理想,不論這個理想是否能夠達成,其都應當首先在人的腦海中想象出來。人的理想,事實上是不能夠被放棄的,也就是說,如果人的理想并未達成,就會產(chǎn)生失落感。
康德認為,理想會憑借壓迫和希望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理想是一種方位力量,并將哲學作為一種理想而傳播。黑格爾認為,藝術具有東方的和象征的、希臘的和古典的、西方的和浪漫主義,認為理想是在想象中實現(xiàn)所期待的一種強度,也是一種模仿的過度補償。自由王國只有在決定于需要和外在方便的勞動停止的地方才真正開始, 因此根據(jù)事物的本性它存在于這種物質生產(chǎn)領域之外。[4]在理想的世界中,烏托邦就是一種自身的校正。理想并不是簡單地憑借事實就可以被改正,其本質是處于與現(xiàn)實事物的對立面。理想總是不斷轉向為“至善”,在政治及社會中,其轉變的最高形式就是無產(chǎn)階級。
五、過渡:鏡中的愿望圖像
夢的愿望并不是什么都能達到,也不能夠改變一個人,但是至少這個人的愿望是真實的?!叭嗣涝谟诿病?,這是大多數(shù)年輕的小市民所追尋的東西。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總是用美麗的假面具對自己進行偽裝,在這樣的社會中,手段并不是衣服而是一種偽裝,甚至在白天不斷吹噓的人也想帶上這種假面具,這來源于法西斯,也來源于政治現(xiàn)實生活。
童話之所以迷人,是因為童話富有魔力。對于弱者而言,能夠實現(xiàn)自己白日夢的東西異常地有魔力。為什么童話特別讓人著迷?因為它能使一無所有的人實現(xiàn)自己純粹的愿望。當人們每天重復著一樣的日子,就會感覺非常無聊,會非??释行迈r的事物出現(xiàn)在生活中。旅行的意義就此體現(xiàn)。旅行讓人們充滿了期待感,也讓人們心中產(chǎn)生了很多樂趣。在旅行中,曾經(jīng)困擾人的愿望都消失了。孕育在其中的夢想,如果在當下沒有實現(xiàn),未來也不會再得到實現(xiàn)。因為當人們在某一個時間點特別渴望某一樣東西,當下卻并未得到時,這種夢想就算日后能夠實現(xiàn),也得不到當時的那種心境了。人們自古就喜歡去探討更加美好的生活,因為那種陌生的美好生活,總是讓人覺得比現(xiàn)實生活更加美好。
六、結語
本文涉及布洛赫希望的哲學、白日夢、烏托邦等方面。布洛赫是一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其《希望的原理》闡述的是一個沒有剝削、異化的世界,共分為五個部分?!拔覀兪钦l?我們來自何處,我們走向何方?我們期待什么,什么東西在迎接我們?”布洛赫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就是《希望的原理》。
參考文獻:
[1]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理:第1卷[M].夢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2]杰姆遜.馬克思主義和形式[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
[3]克勞斯·庫費爾德.“思想意味著超越”:論布洛赫哲學的現(xiàn)實意義[C].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文化與詩學:第1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柏林:迪茨出版社,197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