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召科
【摘? 要】新課改對中學歷史教學提出新的要求,對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成為歷史教學的重中之重。但當前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忽視對學生道德情感培養(yǎng)和對歷史教材中道德情感培養(yǎng)的素材運用不當?shù)葐栴},制約了歷史教學作為培養(yǎng)學生道德情感重要途徑作用的發(fā)揮。因此需要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挖掘教材中道德情感培養(yǎng)資源、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自我修養(yǎng)法,使歷史教學成為學生道德情感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道德情感;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5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0)24-0034-02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oral emotions has become the top priority of history teaching.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process that neglec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oral emotions and the inappropriate use of materials in the history textbooks, which restricts the role of history teaching a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moral emotion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tap the resources for moral emotion cultivation in the textbooks, and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to self-cultivation, so that history teaching becomes an important way for students to cultivate moral emotions.
【Keywords】 Histo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Moral emotion; Approach
一、中學歷史教學與學生道德情感培養(yǎng)的關系
一是學生道德情感培養(yǎng)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建構主義認為教育教學可分為基礎層次教學、能力層次教學和道德情感教學三個層次,歷史教學同樣包含這三個層次目標。歷史教學在基礎層次側重于講解歷史學科中的基礎歷史知識,幫助學生梳理完整的歷史脈絡,講解重點和難點問題,引導學生掌握歷史重大事件的發(fā)展脈絡和歷史意義。歷史教學在能力層次側重于在幫助學生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教學在道德情感教學層次的目標是要培養(yǎng)學生以史為鑒的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將培養(yǎng)學生的完善人格作為歷史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
二是中學歷史教學是學生道德情感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道德情感是人對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行為在情感上的認可,伴隨著社會發(fā)展,增強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我國2011年《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強調歷史課程的設計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質和人文素質作為課程設計的重要原則。換言之,就是要突出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和社會功能,進一步發(fā)揮歷史學科作為人文社會學科基礎學科的作用,在歷史教學中將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正確認識歷史,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作為重要內容。
二、當前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道德情感培養(yǎng)的問題
一是忽視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雖然新課改歷史教學強調歷史教學不僅僅是教授歷史基本問題的教學過程,更是要將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作為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但受升學唯分數(shù)論的影響,家長、學校領導和教師將教學的側重點聚焦到考試成績上,把授課內容與考試范圍畫等號,更多地關注考試范圍內容的教學,會忽視學生學習能力和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
二是運用歷史教材中道德情感培養(yǎng)的素材不當。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人文意識淡薄,歷史課的教學沒有很好地運用教材中的道德情感素材,將歷史課變成填鴨式教學,將課堂變成教師的一言堂,課堂變成說課,純知識的堆積,學生成為接受知識、應對考試的“機器”。教師沒有深入挖掘歷史典故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美德,自然很難關注到學生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變化,不能發(fā)揮歷史教材的教育作用,課堂變得毫無生機。
三、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道德情感培養(yǎng)的措施
一是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按照新課改的要求,歷史教學要堅持一定的原則和目標,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授課內容選擇靈活的教學方法,采用課堂教授方法和情景創(chuàng)設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道德情感的目的。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授課內容以歷史事件為內容的特點。因此,學生在學習歷史課程時,主要從教師講授歷史史實及其蘊含的思想傾向中培養(yǎng)道德情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采用多樣的教學道具,如多媒體,采用圖片、視頻等相關生動的史料,盡力還原歷史情境,改變以往枯燥的教學和學習環(huán)境,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道德情感。例如學習北伐戰(zhàn)爭時,筆者讓學生表演當時的場景并體會北伐精神。學生寫出北伐誓詞“我不犧牲,國將沉淪;我不流血,民無安寧;國既沉淪,家孰與存”,一位學生喊出,其他同學跟著大喊,這種場面感染著在場的每一位學生。通過表演,學生深深地體會到了北伐精神的核心——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讓學生接受了一次真正的愛國主義洗禮。在教學中如果創(chuàng)造情景讓學生表演歷史事件,讓學生與歷史人物來一次面對面的對話,感到歷史學科不再是冰冷的知識,而是有血有肉的真正存在,這樣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是適度挖掘教材中道德情感培養(yǎng)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中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就是要中學生能夠自覺認同和遵守道德約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突出道德情感培養(yǎng)的重要地位,更要將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融入歷史教學的具體過程,教師要積極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情感培養(yǎng)資源。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講解歷史教材中歷史人物具有的道德品質,為學生培養(yǎng)道德情感樹立榜樣,如學習鴉片戰(zhàn)爭時,筆者時常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中國古代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中國近代卻反受欺辱呢?筆者選擇了兩張十九世紀上半期中英兩國的圖片對照,讓學生從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多個方面比較,最后得出結論:十九世紀上半期的英國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經歷了工業(yè)革命,英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都已經領先世界;而當時中國的封建制度卻阻礙了中國前進的步伐,中國落伍于世界資本主義國家。這就是鴉片戰(zhàn)爭留給我們深刻的反思。這些歷史事件蘊含著豐富的培養(yǎng)道德情感的素材,只有充分、適度地挖掘這些歷史細節(jié),讓這些細節(jié)喚起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樹立正確的家國情懷和價值認識,學生才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三是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受傳統(tǒng)思想認識的限制,歷史塑造學生道德情感的重要性沒有被凸顯,在這種情形下,教師要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自我修養(yǎng)的方法,在課堂外自我學習、自我塑造自身的道德情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尚未建立明辨是非能力的學生辯證地看待歷史事件、理性地分析歷史人物。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自主提前準備授課材料,如學習辛亥革命時,筆者讓學生自主搜集孫中山先生在追夢、圓夢、悟夢之路的三個不同時期的革命活動所體現(xiàn)的思想品格,并與學生交流。上課時學生對于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了如指掌,對于孫中山先生在不同時期所表現(xiàn)的思想品格充滿了敬佩之情,同時還對孫中山先生不同時期的革命活動做了一分為二的評價與闡述。教師再做最后總結。采用這種自我修養(yǎng)的方式,既讓學生鍛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將抽象的道德情感內化于心,提高了道德素質。
中學歷史教學作為中學生道德情感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只有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挖掘教材中道德情感培養(yǎng)資源,調動學生自我修養(yǎng)的積極性,教師和中學生積極配合,才能使中學生的知識、能力和道德情感得到升華。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該認識到自己的職責,應該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措施,進一步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真正凸顯思想教育和價值的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任贊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28).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