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忠敬
摘 要:從實踐教學上看,一些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求,當今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特別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與學生互動合作的教學模式。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對這些理論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沒有進行深入研究,課堂看起來熱熱鬧鬧,但實際上在熱鬧的背后,有許多空洞無物的內容,造成的結果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握不住重點,只重形式,最終課堂教學成績沒有得到有效提高。
關鍵詞:課堂 ;教學改革;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8-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8.095
一、理清課堂教學改革和提高教學有效性基本要點
首先,學校的管理者應當堅持三個思路和理念。校園安全高于一切,將教師的業(yè)務水平的提高作為學校諸多工作當中的核心工作。依法治校、科學管理,貫徹現(xiàn)代化學校教育的理念和終身學習的育人理念。
其次,學校管理者在常規(guī)管理中,必須樹立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的意識。校長應確立教育教學質量就是學校的生命線的意識,若沒有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和保障,其他工作再好也總顯得遜色許多,偏離主道。所以校長必須要把學校教學質量放在學校諸多工作的第一位,任何工作都不能取代教學工作的核心地位。為此,學校要制訂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和獎懲措施,以此激勵教師為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而不懈努力。
同時,科學有效地把學校的一切優(yōu)勢教育資源配置到教學的各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以此提升學校的整體課堂教學質量。校長還要努力往專家型、創(chuàng)新型的管理者和教育管理家的這一角色的轉變。與此同時,校長更要利用各種平臺提升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的水平,利用各種文化宣傳、講座、競賽、展示等機會,正確引導,并幫助教師樹立一種全新的“人人都爭當教育家人,人都爭當研究者”的觀念。
二、改變學校管理模式,引導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改革
尊重教師,充分調動他們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熱情和上進心,引導教師靜心教書,潛心育人,鼓勵、幫助并尊重每位教師,肯定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當中的進步以及教學改革中的創(chuàng)新成果。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包涵了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專業(yè)情懷等。在教學改革中,我們應當重點關注教師的專業(yè)情懷。
同時學校引導教師重視并且開發(fā)學生學習的潛在動力,激勵并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每天在每堂課學習前有明確的學習方法、目標,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自我的努力前進,能夠通過自我對知識的生成而獲取新知識、新成果,同時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獲得教師的鼓勵、幫助和激勵,從而真正體驗獲取知識的快樂,并能在獲取知識的快樂當中,不斷地前進,從而真正地提升學習的能力,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為課堂教學改革奠定基礎。
三、提升教師課堂教研工作的成效,力促教學改革深入發(fā)展
首先,由各學科教研組長根據教學階段性的需要,確立并落實教科研改革主題,實行各學科教研組長對教學質量管理制。而在學科組內形成濃厚的教科研改革的氛圍,探討學科改革的方向,研究學科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應對策略和方法,從而加快學科課堂教學改革的進程。
其次,推行分年級、分學科集體備課制度,在備課過程中,引導教師集思廣益、共謀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思路、新方向,加強備課組教師間的團結協(xié)作,從而為課堂教學改革準備基礎力量。學校的教研組集體備課先根據學科教研組事先制訂的教研活動中心主題分解備課任務,再分頭整合資源,最后再集中交流整合成果,嚴格實行“三定”備課制,即定時間、定地點、定主題。
最后,要求備課組教師在進行集體備課過程中,應當深研細究教材、多角度研讀教材、帶有教師個性化地研讀教材,這樣更能夠將教材當中有效的教學資源高效整合、梳理,教師力求在上課之前的教案有備課教師共性的內容,更應當較多地體現(xiàn)任課教師個性化的解讀教材、個性化的課堂教學過程。
四、精打細磨課堂教學重要環(huán)節(jié),讓教學改革取得最大成效
(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嘗試自學
上課之初,教師出示本節(jié)課的主要學習目標,以及具體完成的步驟。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課前一段時間完成自學內容,初步掌握所學的知識要點。這樣,學生通過課前自學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后,就可以了解本節(jié)課的主要學習內容,通過自學之后,明白了本節(jié)課的聽課重點和要點。當然,教師可以引導并培養(yǎng)學生多種多樣的自學方法,因學科內容不同或者因同一學科不同的教學內容,而采取適宜的自學方法。
(二)教師課堂上要精準地講解教學要點
教師在課堂上對知識點的講解,也要運用一定的策略,如學生能夠通過自學掌握的不講,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工具書掌握的引導著講,學生有疑惑的知識可以采用點撥式的講解和啟發(fā)式的講解,學生有疑難的知識點要深入地講和多角度地講。同時,教師在備課前也要對教材吃透,深挖教材中隱含的知識關聯(lián)性,靈活地應用教材。教師在備課時還要站在一個比較高的角度,總體把握本單元或本模塊的知識點的脈絡和結構,引導學生立體化地學習知識點,在大腦中形成知識點的網絡體系,從而更深入地,更透徹地,更多面地掌握知識網,為以后真正地應用知識做好準備,因為真正的高效課堂的改革就是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的能力,讓他們對知識能夠學得到,學得深,學得透,讓他們在課堂上如饑似渴地吸取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知識自我生成,從而形成學生對知識的自我認知能力。
(三)教師引導學生互動交流、質疑解惑、展示成果
展示就是學生在自我預習的基礎上,將所學得的知識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分享,或者在小組之間進行質疑交流、互相提升、互相學習。對學生來說,這是一種知識的交流,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這種雙向的交流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激勵、自我生成知識的能力。第一,教師必須意識到學生在課堂當中能夠將自我學習到的知識通過語言表達、肢體動作、小組內分享、組間合作等方式展示出來,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解決學生厭學、棄學的問題,真正成為提升學生自我發(fā)展的動力。第二,通過展示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對知識系統(tǒng)的梳理能力,也能打開學生求異思維和多角度、多思維地觀察同一問題的視角,更能夠通過學生在小組內分享和在小組間展示的學習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團體學習、共同進步的意識,從而讓學生變成自己學習的主人。
另外,教師在課堂上要公正、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評價極為重要。
首先,評價能夠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開始到教學結束這整個的過程,始終與課堂教學內容與師生教學關系緊密相連,相互交織。尤其是課堂當中的當堂評價,對學生的自我學習更具促進作用。
其次,課堂教學評價更應當從多個方面體現(xiàn)出激勵的功能。教師在課堂上應用教學的評價機制,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可以有效及時地對學生課堂中的問題回答做出激勵性、鼓勵性的作用。同時,教師在課堂上應用科學高效的有效評價,也是課堂教學改革所必需的一種教學策略,也呼應了新課改過程中學生是課堂學習真正主人這一教學理念,凸顯出學生在課堂之中的主人翁的地位,同時也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評價過程中,應當運用發(fā)展性的評價,多角度評價,從而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思維、多角度自我觀察、自我評判,能夠引導學生凸顯自己的特長和優(yōu)點,為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科特點、學生的學情、不同的學生性格特點等因素,進行多種多樣的激勵教學,如“自學之星”“展示之星”“質疑之星”等的表揚獎勵活動。另外,既要評價學生個人具體的學習情況,又要兼顧學習小組內部和組間的捆綁式評價,這樣公正、客觀、全面的評價,有利于學生對問題認識的廣度和深度的提升。
(四)積極做好教學效果的反饋
在課堂上,教師應當在階段教學結束或者單元教學結束后,引導并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建立知識樹或者是建立立體的知識網絡系統(tǒng),同時更要引導學生利用科學有效的自我檢測,自我梳理的方式,整理出每一階段、每一單元、每一模塊當中存在的知識盲點,對梳理出來的盲點知識也要形成有效的解決機制和辦法。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雙向發(fā)力的方式,既掌握已有的知識,又要科學有效地梳理出遺漏和盲點知識,從而真正地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系統(tǒng)的網絡知識,形成基本的學習技能和技巧,掌握基本的知識,真正地提升學生自我學習和提升的能力。
課堂教學改革是一個綜合的、全面的發(fā)展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既要關注教師運用高效、科學的教學方法、技能、手段,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并使學生自我生成知識能力,同時還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技能的獲取、學習態(tài)度和品質的培養(yǎng)等。可以說,課堂教學的不斷改革和有效性教學是教學的生命,學生在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學到了哪些知識,哪些技能,這是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應當關注的問題,也是課堂是否有效的評判標準。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真正的學習能力這一共同的教學目標時,教師要在不斷探索的教學改革之路上尋找到與自己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方法,以此實現(xiàn)提高自己高效課堂教學的目標,進而真正地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改革的終極目標,即實現(xiàn)教學質量的穩(wěn)步提高。
參考文獻:
[1]管錫基,劉連基,徐建敏.和諧高效思維對話:新課堂教學的理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劉京海.成功教育隨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楊東平.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2019)[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