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
摘 要:《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下文簡稱:《標準》)指出:“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必備的科學素養(yǎng),是學生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的重要基礎”,立足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如何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滲透、實踐,成為該學科建設與創(chuàng)新的關鍵問題。本文基于教學方法展開探索,提出若干合理化策略,以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高中化學 核心素養(yǎng) 課堂教學
一、核心素養(yǎng)構建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
我國教育視閾下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廣義、狹義兩類闡釋,廣義上的核心素養(yǎng)概念被界定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及社會發(fā)展必備的能力、品質”,這一內涵在任何一門學科或科學領域教育均使用。狹義上的核心素養(yǎng)即“學科核心素養(yǎng)”,《標準》中列出五個方面,依次為“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綜合廣義、狹義核心素養(yǎng)內容,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技能的有效傳授,同時也要強化學生“未來發(fā)展”之綜合能力,包括掌握化學在自然科學領域的原理、樹立科學探索精神、形成學以致用的強烈意識等——據此,核心素養(yǎng)構建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要遵循“由淺入深、自內而外、手腦并用”的原則[1]。
二、核心素養(yǎng)構建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策略
1.由淺入深、注重深度教學
“深度學習”是高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提出的“隱性要求”,深度學習的“深”并非針對課程知識,而是針對學習行為背后的思維、理念及方法——從學習者角度出發(fā),深度學習的達成既需要全身心投入,也需要經歷艱難的思維探索,這樣才能突破“表層知識”的壁壘獲取知識經驗的深度體驗。以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氯氣的性質》為例,如果僅從教材或實驗中了解氯氣的化學性質、物理特性、基本用途等,屬于圍繞著知識點的“表層學習”,學生還需要進一步結合實際運用,解決與含氯物質應用有關的現(xiàn)實問題,進一步結合物質了解、性質辨別、轉化關系等進行“認知遷移”,學會自主辨別“氯氣”相近、相似物質性質的方法,這樣才稱得上達到“深度學習”,顯而易見,深度學習高度契合“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核心素養(yǎng)提出的“解決實際問題”要求,有利于學生透過化學現(xiàn)象掌握化學本質;基于“教與學”的一致性需要,核心素養(yǎng)構建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應注重“深度教學”開發(fā),尤其在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任務、要求等不可簡單地塑造“知識中心”,需要進一步分解出“認識”“理解”“掌握”“應用”“評價”等步驟,即將一個知識點傳授劃分成深淺銜接的多層次,中間可用“問題”進行串聯(lián),以此增強學生思維的跳躍性[2]。
2.自內而外、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
《標準》定義:“化學是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轉化及應用的一門基礎學科”,由此不難判斷,在高中化學知識的“內部視閾”下,知識點是基于微觀視角匯集的,具有強烈的抽象性特征,如果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僅局限于內部視閾,學生面對不可看見、不可感知的“原子、分子水平”要素,容易出現(xiàn)理解困難和掌握障礙。據此,高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提出了“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要求,從微觀探析到宏觀辨識的發(fā)展過程,映射到高中化學知識層次,即為“由內而外”的具象化過程;情境創(chuàng)設是一種平衡微觀、宏觀的有效途徑,它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場景設置,為學生提供一個生理、心理高度統(tǒng)一的體驗境地,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當然,情境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針對性,面向不同的化學知識內容,“情境”所涉及的元素及物理空間也存在差異。以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二第一課“元素周期表”為例,作為基礎性較強的知識,教師通常會采用傳統(tǒng)教授模式,讓學生機械記憶元素周期表結構、周期、族等概念。引入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理念,可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下的“座位排序”資源,給予學生座位打造“空間元素周期表”,每一個學生扮演一種元素,進而元素周期表“內部”的結構、周期等概念以及原子結構、原子序數等,可基于“外部”的資源進行情景重現(xiàn),一來增強了課堂互動,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提升化學興趣,二來轉化學習思維,實現(xiàn)“微觀”向“宏觀”的認知過渡。
3.手腦并用、注重實驗能力
化學實驗是高中化學課程中必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yǎng)“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兩類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當前而言,高中化學實驗課存在定位不科學的問題,通常被作為“理論課”的輔助部分,致使化學實驗淪為“驗證知識”的工具,較為突出的表現(xiàn)是,學生做化學實驗只重視結果、而不關注過程;由此,核心素養(yǎng)構建下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領域,教師要更新理念,注重學生實驗能力的塑造,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實驗,在掌握實驗設備、材料正確使用的基礎上,自行提出實驗設計方案、實驗假設、實驗評價等。
以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二“強酸與強堿的中和滴定”實驗為例,先讓學生提交強酸、強堿中和滴定實驗的設計原理,注明實驗過程中酸堿反應的過程、產物,再模擬實驗過程和步驟,這一過程屬于“動腦”的部分。此后,進入實驗操作環(huán)節(jié),期間讓學生根據假設預測、檢驗方法、結論觀察等,形成完整的實驗記錄,這一過程屬于“動手”的部分;手腦并用的作用下,學生對證據推理的能力得以強化,通過長期的實踐形成化學實驗模型思維。同時,手腦并用的實驗能力培養(yǎng)中,學生將逐漸擺脫教材局限,在創(chuàng)新意識的推動下展開更多元化的科學探究,教師可加強引導、提供幫助,例如基于“強酸與強堿的中和滴定”開發(fā)“酸堿性評測實驗模型”,讓學生收集生活用水、雨水、礦泉水等作為實驗材料,整合實驗結果、形成更完整的數據鏈,進一步提升系統(tǒng)思維能力[3]。
結語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yǎng)構建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必須打破化學理論知識為核心的教育思維,以學生終身發(fā)展及社會適應需求為恒定方向。同時,受限于課堂教學空間、時間及資源的桎梏,核心素養(yǎng)滲透要注重多元途徑開拓,尤其是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的整合,可將抽象性的化學知識轉化成具象性的化學現(xiàn)象,便于激趣和理解,對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亞賢.淺析基于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要點[J].中國校外教育,2019(34):24+40.
[2]常秀芳.解析核心素養(yǎng)觀下的高中化學生涯規(guī)劃教育實施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196-197.
[3]孫旭,李佳,徐東方.“素養(yǎng)為本”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研究[J].化學教育(中英文),2019,40(2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