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波
葉圣陶先生認為:“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guān)系?!庇纱丝梢?,讀與寫密切相關(guān)。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可知,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必經(jīng)之路是進行讀寫結(jié)合。但新的問題隨之出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該如何實現(xiàn)讀寫結(jié)合呢?
一、利用課后習題,開展隨堂練筆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課后習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大部分課后習題的設(shè)計既能夠彰顯課文的表達特點,還能對課堂文本進行延伸。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中,根據(jù)文本課后習題開展語言訓練,同時對學生進行細致指導,將課后習題落實到位,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涵,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以《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為例,由于學生在之前已經(jīng)學過《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等課文,已具備一定的寫話練習基礎(chǔ),所以學生非常容易就發(fā)現(xiàn)了這篇課文中的核心句子,而且還能根據(jù)核心句子去理解對應段落的主要含義。所以,在進行這一課的課后練習“你的家鄉(xiāng)哪個季節(jié)最美?為什么?寫一段話和同學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都能輕松自如地完成練習作業(yè),會借鑒前幾節(jié)課中學習到的方法,從聽覺、視覺、觸覺以及嗅覺等感官角度勾勒出家鄉(xiāng)的季節(jié)之美。如果教師重視課后習題,幫助學生及時鞏固練習,那么到了單元的習作練習“這兒真美”時,學生在寫作中遇到的障礙就會基本掃清,而且還會運用課文中的寫作手法來觀察描繪自己身邊的事物。
二、促進語言積累,提高語言能力
語言的提升離不開日常的積累,然而小學生的語言積累相對匱乏。比如在寫作教學過程中,雖然大部分學生都有各自的奇思妙想,但仍無法寫出一篇文質(zhì)優(yōu)美的文章。究其原因還是小學生的日常積累太少的緣故,導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斷層。而小學語文強調(diào)的正是將閱讀與寫作進行結(jié)合,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意識轉(zhuǎn)換句子的形態(tài),讓學生感受其產(chǎn)生的不同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例如,在教學《草原》一課時,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遠處的小丘上出現(xiàn)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感受這句話的精彩,筆者在不改變原文語義的情況下,用縮減與變形的手法來轉(zhuǎn)換句子的形態(tài),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作者語言表達的特色。比如,針對這句話,筆者給出了另一個版本“遠處的山丘上出現(xiàn)了一群馬,馬上有男女老少,只見他們朝我們快速奔過來”。這樣一修改,不和諧的聲音立即在班級出現(xiàn)了。學生給出了原因,認為新句子不夠生動,讀起來干巴巴地。筆者進一步總結(jié),學生才意識到原文中的句子之所以精彩,原因就在于作者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蒙古人的駿馬疾馳比作彩虹飛來,形成了極強的畫面感。
三、巧抓文本線索,引導有序表達
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側(cè)重點,課文中蘊藏的知識也涉及不同的領(lǐng)域。因此,教師需要做好引路人的角色,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需積極引導,適時點撥啟發(fā)學生,讓學生細心揣摩作者謀局布篇的寫作手法。同時鼓勵學生閱讀時多思考,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樣寫的好處在哪里?這樣做,不但能促進學生對寫作手法的理解,而且也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例如,在教學《觀潮》一文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通讀課文,學生在閱讀之后,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是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時間順序進行寫作的。在學習課文之后,學生對文章的寫作手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接著筆者鼓勵學生觀察日出的情景,然后模仿作者的寫作手法,按照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時間順序描繪自己的所看、所聞,同時需做到語言細膩生動、有序,言之有物。長此以往,學生的習作能力必然會得到提升。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和寫作都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內(nèi)容,盡管閱讀和寫作屬于不同的教學模塊,但閱讀能有效促進寫作,是不爭的事實。作為語文教師,需要積極促進閱讀與寫作的融合,進而幫助學生以讀促寫,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茶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