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歡
摘要:個人所得稅征收的基本規(guī)范是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以下簡稱《個人所得稅法》),此法多年來通過了7次修改。目前適用的是2018年8月31日,由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修改通過并公布的,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
根據(jù)個人所得稅法規(guī)定,居民個人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經(jīng)營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chǎn)租賃所得、財產(chǎn)轉(zhuǎn)讓所得、偶然所得應當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本文主要就其中第1-4項納入綜合所得的項目進行分析。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 匯算清繳
一、新個人所得稅亮點
目前適用的《個人所得稅法》與舊版《個人所得稅法》相比,主要的亮點有:一是引入了綜合所得的概念,將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稿酬所得納入綜合所得的范疇;二是引入了專項附加扣除的概念,專項附加扣除主要包括:子女教育、繼續(xù)教育、大病醫(y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贍養(yǎng)老人;三是引入了全員全額扣繳申報納稅;四是引入了累計預扣法進行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稅款的計算。
二、新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納稅流程
(一)預扣預繳
1.居民個人取得工資薪金收入時,支付所得單位應當按照累計預扣法計算預扣稅款,并按月辦理扣繳申報。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預扣率-速算扣除數(shù)】-累計減免稅額-累計預扣預繳稅額
其中:
(1)累計減除費用按照5000元/月扣除;
(2)累計專項扣除為繳納社會保險和公積金個人繳納部分,按實際繳納金額據(jù)實扣除;
(3)累計專項附加扣除:
①子女教育:納稅人年滿3周歲的子女接受學前教育和學歷教育的相關支出,按照每個子女每月1000元(每年12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學前教育包括年滿3歲至小學入學前教育;學歷教育包括義務教育(小學、初中教育)、高中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職業(yè)、技工教育)、高等教育(大學專科、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
②繼續(xù)教育:納稅人在中國境內(nèi)接受學歷(學位)繼續(xù)教育的支出,在學歷(學位)教育期間按照每月400元(每年4800元)定額扣除。同一學歷(學位)繼續(xù)教育的扣除期限不能超過48個月(4年)。納稅人接受技能人員職業(yè)資格繼續(xù)教育、專業(yè)技術人員職業(yè)資格繼續(xù)教育支出,在取得相關證書的當年,按照3600元定額扣除。
③大病醫(yī)療:在一個納稅年度內(nèi),納稅人發(fā)生的與基本醫(yī)保相關的醫(yī)藥費用支出,扣除醫(yī)保報銷后個人負擔(指醫(yī)保目錄范圍內(nèi)的自付部分)累計超過15000元的部分,由納稅人辦理年度匯算清繳時,在80000元限額內(nèi)據(jù)實扣除。
④住房貸款利息:納稅人本人或配偶,單獨或共同使用商業(yè)銀行或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為本人或其配偶購買中國境內(nèi)住房,發(fā)生的首套住房貸款利息支出,在實際發(fā)生貸款利息的年度,按照每月1000元(每年12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扣除期限最長不超過240個月(20年)。納稅人只能享受一套首套住房貸款利息扣除。
⑤住房租金:納稅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沒有自有住房而發(fā)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可以按照以下標準定額扣除:直轄市、省會(首府)城市、計劃單列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其他城市,扣除標準為每月1500元(每年18000元)。除上述所列城市外,市轄區(qū)戶籍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扣除標準為每月1100元(每年13200元);市轄區(qū)戶籍人口不超過100萬的城市扣除標準為每月800元(每年9600元)。
⑥贍養(yǎng)老人:納稅人贍養(yǎng)一位及以上被贍養(yǎng)人的贍養(yǎng)支出,按下列標準扣除:納稅人為獨生子女的,按照每月2000元(每年24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納稅人為非獨生子女的,由其與兄弟姐妹分攤每月2000元(每年24000元)的扣除額度,每人分攤的額度最高不得超過每月1000元(每年12000元)。可以均攤,約定分攤或指定分攤。
所稱被贍養(yǎng)人是指年滿60歲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滿60歲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例如】張三(居民納稅人)2019年1月取得由工作單位發(fā)放的含稅工資15000元,其每月繳納社保費用和住房公積金3000元,張三為獨生子女,其父母均已年滿60歲,其育有一子,正在上小學,并全年均符合享受住房貸款利息專項附加扣除。
則張三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15000元)-累計基本減除費用(5000元)-累計專項扣除(3000元)-累計專項附加扣除(2000元+1000元+1000元)=3000(元)
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3000×3%=90(元)
以后各月,均按此方法預扣預繳,其中本期預扣預繳金額=全年預扣預繳金額-累計已預扣預繳金額。
(4)工資薪金所得預扣預繳預扣率及速算扣除數(shù)按表一所示。
2.居民個人取得勞務報酬所得預扣預繳以收入減除費用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按800元計算;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減除費用按收入的20%計算。計算得出的應納稅所得額適用居民個人勞務報酬所得預扣預繳率表(表二)
【例如】張三(居民個人)一次取得在高校兼職講課勞務報酬收入50000元,扣除20%減除費用后,應納稅所得額為50000×(1-20%)=40000元,應預扣預繳稅額=40000×30%-2000=10000元。
3.居民個人取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預扣預繳以收入減除費用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按800元計算;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減除費用按收入的20%計算。計算得出的應納稅所得額適用20%比例稅率。
【例如】張三(居民個人)2月取得特許權使用費收入20000元,扣除20%減除費用后,應納稅所得額為20000×(1-20%)=16000元,應預扣預繳稅額=16000×20%=3200元。
4.居民個人取得稿酬所得預扣預繳以收入減除費用后余額的70%為應納稅所得額,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按800元計算;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減除費用按收入的20%計算。計算得出的應納稅所得額適用20%比例稅率。
【例如】張三(居民個人)3月取得稿酬收入30000元,扣除20%減除費用余額的70%為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30000×(1-20%)×70%=16800元,應預扣預繳稅額=16800×20%=3360元。
(二)匯算清繳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guī)定取得綜合所得且同時符合下列情形的納稅人,應依法辦理匯算清繳:
1.屬于稅法規(guī)定的中國居民個人;
2.在一個納稅年度內(nèi)(如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間)取得了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中一項或者多項所得;
3.按年綜合計稅后需要申請退稅(自愿放棄退稅除外),或者應當補稅且存在以下情形之一:
(1)綜合所得年收入高于12萬元且應補稅金額高于400元;
(2)取得收入時,扣繳義務人未依法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
根據(jù)本文所列個人綜合所得預扣預繳符合上述情況時,應辦理匯算清繳,具體應補繳稅款或應退稅款,應當按照納稅人年度應納稅額與預扣預繳金額之間的差額確定。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年度應納稅額=年度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shù)
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累計工資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其他扣除+勞務報酬應納稅所得額+特許權使用費應納稅所得額+稿酬應納稅所得額
其中適用稅率與速算扣除數(shù),適用綜合所得個人所得稅稅率表(表三)。
計算后若累計預扣預繳稅額大于年度應納稅額,則應申請退稅;若累計預扣預繳稅額小于年度應納稅額,則應補繳稅款。納稅人如有符合大病醫(yī)療扣除項目需從年度應納稅所得額扣除的,也應在匯算清繳環(huán)節(jié)申請抵扣。
根據(jù)上述居民個人綜合所得納稅流程,可以總結(jié)為下表所示:
三、綜合所得匯算清繳具體方式
納稅人可以登錄稅務總局官方發(fā)布的手機個人所得稅APP或者自然人電子稅務局網(wǎng)站,根據(jù)提示選擇個人所得稅年度匯算清繳項目,查看、確認、補充完善本人綜合所得相關收入、扣除等,系統(tǒng)可自動計算出預繳稅款與用納稅款二者差額,納稅人可根據(jù)提示繼續(xù)進行退、補稅操作。納稅人也可以通過線下方式進行辦理。
四、匯算清繳退稅,國庫在行動
需要辦理匯算清繳的納稅人,應當在取得所得的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內(nèi),向任職、受雇單位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稅務機關審核后,按照國庫管理的有關規(guī)定辦理退稅。2019年是《個人所得稅法》修訂后的第一年,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個人收入形式的豐富,綜合所得的匯算清繳將會顯得尤為重要,而且個人所得稅與其他稅種相比,納稅人基數(shù)大,征繳及匯算清繳的業(yè)務量龐大,對此,國庫與稅務部門更需要緊密協(xié)作,出臺相關退稅政策辦法。更需要利用現(xiàn)行的電子退更免系統(tǒng)的便利,提高退庫業(yè)務辦理效率,確保在疫情期間,穩(wěn)定高效地辦理該項業(yè)務,并充分發(fā)揮國庫的監(jiān)管職能,切實為納稅人服務,為全國稅制改革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大興安嶺地區(qū)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