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家說過,事業(yè)和職業(yè)是兩輛并駕齊驅(qū)的馬車,它們可以重合,可以交叉,可以背道而馳,但當有一天,職業(yè)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隱退幕后時,事業(yè)便以雷霆之勢直立潮頭。它是那樣急不可耐,那樣爭先恐后,那樣不顧一切,仿佛要把流失的一把抓住,把疏忽的拼命補救……
司新國先生就是這樣的人。用他自己的話:“仕途一生歲月飽滿,退休后愛上文字,一發(fā)不可收”,“流連于筆墨之間,徜徉于陳年舊事,曾經(jīng)為布局謀篇苦熬通宵,為文字推敲一夜未眠”。他用至真至純的文字傳遞對家鄉(xiāng)山水的厚愛,用至善至美之情謳歌對千年城池的執(zhí)念。他的文字所以感人,一個字:真!
和司新國先生相識于《奔流》作家研討班。那天我去找我的“榮譽證書”,和來自鄭州的作家陳平一齊來到他的房間。他用一枚陳年熟普招待我們,看著杯中琥珀色的液體,品著越泡越有味的老茶,聽他講茶的故事,我在想,這位來自河南周口的先生,肚里該有多少“貨”呢,一枚茶粒就講了半天,天南地北,物候差異,他都能說出一些掌故,他寫出的文章呢?還不知怎樣的好看呢。那期《奔流》雜志封面重點推介上有他的《大雪》,我正好拜讀。
將雜志帶回細讀,一股清澈明快之風迎面而來,我被他駕馭文字的功底和穿線引針的手法深深吸引了。
回去后我關(guān)注了他的《陽城說客》,這一關(guān)注嚇我一跳。從2017年的七月開始寫起,他有了《陽城百態(tài)·飲食志》系列,《陽城百態(tài)·人物志》系列。僅2018年,他就有67篇作品,近60萬字發(fā)表。他的小說入選《2018年中國小小說年選》,散文《蕎麥花開》上了《奔流》封面重點推介,被《海外文摘》轉(zhuǎn)載并獲2019年度中國散文單篇一等獎。他在《周口晚報》開專欄,在《西部散文選刊》出個人小輯?!妒w麥花開》《記憶陽城》《延安窯洞記》等三部集子即將出版,這三部分別由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高洪波、梁曉聲和湖南政協(xié)副主席省文聯(lián)名譽主席譚仲池題書名的集子,是對他已往成績的總結(jié),也是對他所付出的肯定和嘉賞。真可謂“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面對這豐碩成果,司新國說,他的目標只有一個:活出生命的精彩,不給自己留遺憾;他的初衷只有一個:宣傳家鄉(xiāng),推介家鄉(xiāng),讓更多的人記住并熱愛家鄉(xiāng)。
在這個為了錢可以索命的年代,司新國不記報酬,不問前路,用一顆赤子之心開啟了與家鄉(xiāng)山水的對話。他時而是殺豬匠王六、泥瓦匠二臭、小媳婦春妞;時而是回鄉(xiāng)的游子、羈旅的愁客,吊古的詩人。他品嘗著家鄉(xiāng)芝麻葉漿面條的美食,回味著燒餅夾“油果子”的香甜。那陽城雙黃蛋,商水烙饃,固墻豆腐在他的筆下都泛著誘人的色香。他把目光聚焦于平店玫瑰、百里汾河、千年古塔;他從高處審視水鎮(zhèn)鄧城,從深處挖掘關(guān)帝廟?!痘仨鴿h中》他寫出了歷史的厚重,《陽城八景》道出了都市新風。他的心是闊遠的,所以才有了《雪中周商》;他的筆是纖細的,所以才有了《雨前椿芽嫩入絲》。他像候鳥一樣體悟霜降的滋味,又如冬梅一樣希冀與雪的擁抱。那場夢中的大雪一直在下,浸潤了他的童年、中年、故園,也浸潤著他的心田,筆尖……
司新國說,他是喝著汾河的水長大的,那河邊的楊柳、翩飛的白鷺時時在他眼前晃動;他是聽著奶奶的故事長大的,奶奶的“是雞都有倆爪,到哪兒都能撓把食”的老話飽含著人生哲理。他是帶著父母的焦慮走出了家,到了鄉(xiāng)里,縣里,市里,成了一名“國家人”。退休后當他再一次踏上五湖十八坡時,那兒時的歌謠、和善的鄉(xiāng)鄰、祖輩的遺風、先賢的懿德都撲面而來。他激動,他顫栗,他怕白駒過隙,他怕時不我待……
當然,文學寫作光靠熱情和激動不行,還要看寫作人知識的積累、生活的沉淀、才智的感悟,有了這些儲備才能使筆下的山水、歷史、人文呈現(xiàn)好看和順眼的美感,才能傳遞睿智而深邃的厚味。司新國先生一直在尋找,在調(diào)整,他用慢生活的節(jié)奏、恬淡的心境和詩意的筆調(diào)去描摹,他打量生活,品味細節(jié),感受四季,他用拳拳之心回饋,用涓涓清流梳理,用誠誠大愛傾訴。
在他的心中,讀者是上帝,是諍友,他不敢有絲毫的?;都閬砥垓_;在他的筆下,文字是圣靈,是天使,他不敢用污穢懶散來褻瀆。讀他的文章,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敘事必周詳謹慎。他把遺忘的民愿放在活人的飯碗上,把生銹的國粹撿起并擦亮……他的文章接天通地,他的氣勢宏闊萬里,他的訴說貼面暖心。
司新國先生不但勤于筆耕,而且還寄情于山水花鳥,早已是河南省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短腥思摇泛汀度f山紅遍》曾分別榮獲2008年河南省新人新作特等獎、“井崗山杯”中國畫大賽金獎。盡管2017年后以文學創(chuàng)作為主,創(chuàng)作之暇仍有不少水墨佳作面世。而且還熱衷于公益事業(yè)和文化傳承,擔任著陽城文化硏究會會長、市收藏家協(xié)會副會長、陽城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主席等職。這跟他的勤奮是分不開的,點燈熬夜是難免的,徹夜通宵也是常事吧。每當我看到他文章后面的“時已凌晨2:29分”時,一種肅然之情油然而生,似乎看到一枚安然而愜意的生命之花正在酷暑嚴冬、四季流轉(zhuǎn)中悄然綻放。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學會微信公眾平臺
(孫小枝,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人。河南省詩詞學會會員,河南省散文學會會員,焦作市作協(xié)會員。一個在平仄間行走并愿意用文字記下心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