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丹蓉
【摘要】 從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找到了小學中年級段學生“樂學”的神經(jīng)元,從中摸索出“寓教于樂”的心得和實踐方法。
【關(guān)鍵詞】 小學語文寓教于樂 方法 探索 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02-148-010
三年級是小學階段的轉(zhuǎn)折期,是從低段向高段過渡的中段時期,學生的思維開始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zhuǎn)變,語文學習中對學生的聽、說、讀、寫都有了新的要求,開始接觸作文等,這些都是挑戰(zhàn)。如何讓他們愛上三年級語文的學習、享受學習,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對老師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本學期,我開始從事三年級語文教學,邊教學邊摸索,從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找到了啟動他們“樂學”的神經(jīng)元,我也摸索出了一點“寓教于樂”的心得。
“寓教于樂”出自古羅馬詩人理論家賀拉斯的《詩藝》,他在《詩藝》中提出的有關(guān)詩的作用的一個重要觀點,即詩應帶給人樂趣和益處,也應對讀者有所勸諭、有所幫助?!霸⒔逃跇贰敝械摹霸ⅰ笔羌耐械囊馑?,即教育要通過藝術(shù)和美的形式來進行的一種教育方式。我的理解是:引發(fā)學生懷著興趣、帶著快樂的情緒來進行學習。如何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帶著快樂來學習呢?我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索:
1.化抽象為形象
雖然一二年級也有古詩學習,但真正學習古詩是從三年級開始,古詩教學是一個特殊的轉(zhuǎn)折點。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古詩的教學方法,為古詩教學和學生的古詩學習奠定基礎(chǔ)。三年級上冊一共收錄九首古詩,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突破古今語法和理解的桎梏,加深對古詩的了解?
以《望天門山》為例,“斷”、“開”、“回”、“出”、“來”這幾個詞和我們現(xiàn)代漢語用的意思有所區(qū)別,如何讓他們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意思和詩句的氣勢呢?我采用圖片和畫畫相結(jié)合的方式:先看圖片,擺出天門山地勢的圖片,通過直觀的視覺效果引導學生說出他們的理解;再讓他們說出看到的這些字和畫面之后的感觸;然后結(jié)合圖片展開想象,讓有感觸的同學上臺來畫出心中的天門山,最后,再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繼而深入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和這幾個動作展現(xiàn)出來的山水景物躍躍欲出的動態(tài),最終感受天門山一帶景色的雄奇闊遠!
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看圖片、畫畫、互相補充這個過程就比一般的教與學的過程更讓他們喜聞樂見!
2.化平淡為幽默
新課程標準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nèi)外創(chuàng)設(shè)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如何讓學生愿意說,樂于說呢?我把知識用學生喜歡的形式,融入到教學方法中,給他們營造一個輕松氛圍,盡量使教學過程像娛樂活動一樣吸引學生。
幽默就是這樣一個可以把握住老師和學生“樂”的密碼,掌握三年級孩子的心理,用他們幽默的方式去演繹我們的學習。我的具體操作方法是:①平時用語幽默化,用一些比較夸張的詞語、例子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這一點,在生字詞教學中格外受用。②化俗為雅,一些“俗事”往往更能吸引他們的“眼球”。比如給他們講比喻和排比的用法時,分享了一篇往屆學生寫的作文《屁的種類》,通篇把不同的屁用不同的比喻寫出來,而且全文形成排比,他們聽得津津有味、整節(jié)課笑聲不斷,不時能爆發(fā)出會心的哄堂大笑!
這里的“愉快、快樂”并非是教師單方面制造的樂趣,也指學生學得快樂、也能創(chuàng)造快樂,并將快樂傳播開來,形成全班的輕松幽默的學習氛圍。一次講同音字時,講了宮廷、家庭、蜻蜓,為加深印象,讓大家造句。一同學說:“古代有宮廷,”后面一學生立馬接上“現(xiàn)代有家庭”,接著又是“外面有蜻蜓”……這樣一來,“廷”的同音字的印象加深了,他們也經(jīng)常能為自己創(chuàng)造的這種小機靈沾沾自喜,我們教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3.化被動為主動
“寓教于樂”的“樂”除了老師的教,也可以通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掌握,讓學生樂在其中,體現(xiàn)深層次的“樂”。三年級學生仍處于好動階段、也有較強的表現(xiàn)欲,抓住這個特點,我們也可以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在《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中,描寫珊瑚、海參、大龍蝦的片段精彩紛呈。各種各樣的珊瑚,懶洋洋蠕動的海參、威武的大龍蝦,這些詞,全部讓他們“演”出來。尤其抓住珊瑚的形態(tài)和“懶洋洋”、“蠕動”、“威武”等動詞,在演的過程中既掌握了這些詞語的意思,又深化了這些物產(chǎn)的特點,更是在班級制造出一個活潑生動且物產(chǎn)豐富的西沙群島!
4.化食欲為動力
“民以食為天”是中國一句古話,中華民族自古就重口腹之欲,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都和食物聯(lián)系在一起,三年級的孩子更是對各種食物都充滿了好奇感,聯(lián)系他們愛吃、愛爭著吃的特點,我把食物和教學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在學習《秋天的雨》這篇課文時,正是金秋時節(jié),是瓜果飄香的季節(jié),如何讓他們理解秋天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和好聞的氣味呢?我?guī)е慌韪鞣N顏色的水果走進教室,瞬時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水果早已司空見慣,但場景變換到教室里來,效果出奇的好。我讓他們仔細看這些水果的顏色,每個人拿起水果聞它們的味道,尤其是秋天的橘子,格外刺激唾液的分泌,望著就忍不住吞咽口水,恨不得就咬上一口……而被饞蟲刺激的這群小家伙們,在這節(jié)課上得格外活潑,讓整節(jié)課既熱鬧又生動,也成了他們印象最深刻的一節(jié)課!
與學生的互動是靈感的噴發(fā)與激蕩,不停的走在探索、實踐、再探索、再實踐的反反復復的過程中,在我用快樂的方法傳授知識的同時,他們也能不斷的給我?guī)砜鞓返撵`感與快樂的互動,真正是讓快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快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改變著我們。
“路漫漫其悠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教育的過程中,“寓教于樂”可以探索與發(fā)掘的方面還有很多。如何把教育跟娛樂融合為一體,使學生“在娛樂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感受到快樂”將是我一直追求和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