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霞
一、初中時政教育的提出
時政教育作為學生掌握學科知識,提升學科能力,掌握學科方法的一種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也是我們政治學科深入學科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校把它納入常規(guī)教學安排當中,以課程的理念和標準來開展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的時政教育,把時政教育課作為一門既以思想品德課程為依托又具有獨特教育功能的課程來看待,從課時、師資、教材、學生參與這四個要素保證實施時政教育這一課程的有效開展。課時保證方面,我校針對時政教育安排獨立的課時,每兩周一節(jié)課時予以保證。教材保證方面,我校以《時事報告》中學生版雜志作為時政教育課的基本教材,在此基礎上,我們不斷豐富時政教育的課程資源:社會環(huán)境課程資源,如音像軟件、網絡消息、報紙雜志等;教師課程資源,如教師的獨到見解和評論;學生課程資源,如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他們在學習中創(chuàng)造的鮮活經驗,都是寶貴的課程資源,共同成為課程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師資保證方面,我們安排思想品德課的任課教師任教時政課,保證任課教師的專業(yè)性和穩(wěn)定性。在學生參與方面,我校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從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fā)、知識的生成、創(chuàng)新思維的啟發(fā)、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引導等方面都充分給予學生空間,讓學生參與,體現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二、時政教育課程的目標設置
有效教學理論指出,不管在哪個年級、哪個課程、哪個具體教學環(huán)境開展有效教學設計,都要遵循一個目標導向系統(tǒng)——確立目標,實施目標,評估目標。因此,確立“時政課程目標”是我們有效開展教學的根本保證。時政教育的校本課程目標設置方面,我們堅持以思想品德課課程目標和高州市學業(yè)評價標準為基礎,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為核心目標,以引發(fā)學生的生活體驗并促使他們交流自己的實踐生活為主要內容的時政教育課程目標。我們采用以經典的課程目標取向為主,強調目標設置的具體性與精確性;又以展開性課程目標取向為輔,強調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進展情況提出相應的目標,注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自然生成,為學生的自由生長提供足夠的空間。
三、時政教學實施
(一)內容的主題模塊以及選材原則
由于時政的教育內容是動態(tài)的,沒有太多的預設教材,因此需要設置課程內容的主題模塊,以此來對教育內容進行有效選取。時政教育的核心就是價值觀教育,因此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聯系思想品德課程內容,著眼國際、國內、本地的新聞事件,設置課程內容主題模塊,幫助老師在繁雜的新聞中選擇新聞內容,展開教學,避免了教育教學選題的隨意性。
在具體教學內容選材方面,我們主要遵循“實效性”“導向性”“實事求是”這三個原則來開展。
(二)時政教學模式
為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教師的主導性,我們在教學模式上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大致有三大類型:時政專題型、實踐活動型、教學滲透型,以下是各種上課模式:時事熱點透視課、精品錄像欣賞、“非說不可”觀點辯論課、新聞播報、時事知識競賽、模擬法庭、剪報展覽、社會實踐活動及匯報、時政專題復習課等。
(三)學業(yè)評價
學業(yè)評價作為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課程的實施起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jiān)督作用。針對時政教育的特殊性,評價不是傳統(tǒng)的標準化紙筆考試,而是需要開放性的評價方式來描述、反映學生的發(fā)展情況。我們所設計的評價方案需要注意兼顧以下幾點:1、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性,由自評、他評、教師評三者構成,自評占30%,他評占30%,教師評占40%,全員參與的評價更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2、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由于時政課程只是作為校本課程,不參與執(zhí)筆測試,因此側重評價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表現。3、注重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教師針對不同的課堂模式,制定了相應的課堂表現評價表,從定量的角度更為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的表現,而每一小組表現后,教師進行的點評則側重定性評價,總結優(yōu)點、指出不足。
四、時政教育校本課程的實施意義
(一)時政教育課成為學校德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時政教育課從本質來講就是德育課。在教育的全過程中都是圍繞引導學生學會做人、遵守社會公德、熱愛他人和社會、具有完美人格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等而展開的,它對于規(guī)范學生的政治方向、思想觀念、道德行為都有積極的意義。
(二)時政教育課促進思想品德課的有效教學的開展
開設時事課有利于增強學生對于時事問題的興趣,開闊視野,擴展知識面。時事課的時事素材有助于學生消化理解思想品德課上學習的觀點內容,學以致用。
(三)時政教育促進學生政治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
時政教育課作為思想政治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培養(yǎng)學科興趣、觀察力、養(yǎng)成學科學習習慣、鍛煉學科分析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在時政課上,教師通過形式多樣的媒體素材積極引導學生關注身邊、國家、國際的新聞,增加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性認識,化抽象的理論觀點為具體,激發(fā)學生學習時政觀點的興趣與熱情,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學科能力奠定基礎。
(四)時政教育的開展有助于教師專業(yè)化的發(fā)展
時政教育課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充分鍛煉了教師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組織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首先,教師需要以其獨特的敏銳性每天在大量的時政材料中篩選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容易讓學生接受感興趣的社會現象,透過現象的本質,指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逐步深入認識世界,這個過程鍛煉了教師的思維能力。時政教育課雖然加重了我們教師的擔子,但是它加快了我們年輕教師的成長步伐。
結束語
總而言之,開設時政教育校本課程,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熱情,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了視野,強化了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功能,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言是受益匪淺的。同時任課老師在教學探索實踐中雖然苦雖然累,也遇到很多困難和疑惑,但總的來說,這為我們教師成長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更好地促進了我們的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