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后,廣拓疆域。遼闊的疆域上生活著多樣的民族,處理好各民族問題是維護國家穩(wěn)定的重要基礎。成吉思汗主要以武力與招撫并用、宗教平等與信仰自由、因俗而治以及遵循法制的民族思想進行治理。本文通過對成吉思汗處理民族關系思想的整理,對成吉思汗處理民族問題形成新的認識。
關鍵詞:成吉思汗;民族關系;民族思想
一、武力征伐與和平招撫并用的民族關系思想
在建立大蒙古國的過程中,成吉思汗主要運用武力與招撫并用的手段統(tǒng)一各部。其中,運用武力的方式主要表現(xiàn)在成吉思汗統(tǒng)一克烈部與乃蠻部的過程中。
起初,因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曾助力克烈部首領王罕即位,所以成吉思汗與王罕建立了結盟關系,也借此來躲避蔑兒乞人的追擊。成吉思汗為報答王罕恩情,成吉思汗也在王罕西逃時幫助他“奪還爾民人,重立爾國家“1,但王罕擔心成吉思汗勢力強大威脅到自己,聽從其子桑昆建議對成吉思汗發(fā)兵征討。1203年,成吉思汗派合撒兒前往王罕處詐降并抓住王罕派遣的使者作為向導突襲包圍了王罕大營,雙方對戰(zhàn)持續(xù)三個日夜,最終成吉思汗獲勝,統(tǒng)一克烈部區(qū)域。消滅克烈部后,成吉思汗再次采用武力方式統(tǒng)一了乃蠻部,成吉思汗為戰(zhàn)勝乃蠻部進行了軍事改革,建立“探馬赤軍“與”特種突擊部隊“2,以此來整治軍隊增強作戰(zhàn)能力。通過武力征伐,成吉思汗戰(zhàn)勝乃蠻部并獲得原歸屬于乃蠻部的札達蘭部、朵兒邊部等部落的歸降。武力征伐一直是成吉思汗廣拓疆域建立大蒙古國的主要方式,由于散居于蒙古周邊的部落的民族成分多樣,所以,通過武力與招撫并用的手段也體現(xiàn)出成吉思汗在處理民族關系時,先通過武力方式實現(xiàn)統(tǒng)一,而后在統(tǒng)一的基礎上對各民族進行治理。
除了運用武力方式實現(xiàn)統(tǒng)一外,積極招撫的方式也被成吉思汗所采用。成吉思汗戰(zhàn)勝乃蠻部后,乃蠻部的屈出律逃至西遼,當時畏兀兒人臣屬于西遼,屈出律篡奪了西遼政權,同時 “破其地,時當收獲之事,毀禾稼而去”3民眾苦不堪言。這為成吉思汗的成功收復提供了有利條件,成吉思汗派遣使者前去畏兀兒處進行招撫,以此來削弱西遼勢力,面對屈出律嚴酷的統(tǒng)治,畏兀兒人迅速歸降成吉思汗。與此同時,“成吉思汗把阿勒屯公主許配給巴爾術阿爾忒,并將他認作第五子”4,同樣的事例還出現(xiàn)在對高麗的征伐過程中,為加強對高麗的控制,要求高麗太子在即位之前需作為質子到蒙古生活,同時,從高麗忠烈王一直到高麗恭愍王時期,歷任君主之妻均為“蒙古公主”,同時蒙古積極招撫高麗上層貴族以便加強對高麗的控制??梢姡淞εc招撫并用是成吉思汗處理民族問題的首要思想,通過武力與招撫獲得周邊各民族的歸附實現(xiàn)蒙古的統(tǒng)一是處理一切民族關系的基礎。
二、宗教平等與信仰自由的民族關系思想
民族成分的多樣性帶來了信仰的多樣性,成吉思汗對待宗教信仰主要采取了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及宗教平等的思想。該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治理西域地區(qū)。“各宗派之教師、教士、貧民、醫(yī)師以及其他學者,悉皆豁免賦役”5,同時“命其后裔切勿偏重何種宗教,應對各教之人待遇平等”6,“在收復西域的過程中,專門派哲別入城,宣布信教自由”7,此時的西域民眾正因屈出律實施強制信仰政策而苦不堪言,成吉思汗基于蒙古族本身具有信仰的傳統(tǒng)提出尊重信仰自由及宗教平等的思想,同時宣布“僧道無益于國,有損于民者悉行禁止”8。這種尊重信仰和宗教的做法獲得了民眾認可,同時借助宗教力量進行統(tǒng)治也是蒙古治理的重要特點。
三、因俗而治的民族關系思想
因俗而治是成吉思汗在地方治理過程中采取的重要措施。女真人作為中國東北少數(shù)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世居于此。東北疆域盡入蒙古版圖后,因女真人有“逐水草而居”的特點,于是設官分職盡可能尊重該地的民族風俗及民族傳統(tǒng)進行治理。因俗而治的另一表現(xiàn)為任命當?shù)毓倮暨M行管理,成吉思汗崛起后,契丹人耶律留哥歸附,蒙古隨后任命耶律留哥為遼王處理遼東事宜。不僅如此,成吉思汗的因俗而治思想還表現(xiàn)在稅收、尊重民族信仰等方面。成吉思汗接受耶律楚才等智囊團的建議,對征服地實行稅收制度,如在征服中亞河中和廣大呼羅珊地區(qū)后,劃由蒙古直轄…據(jù)載,成吉思汗攻占咱兒納黑后,詢問當?shù)孛癖?,之前定了多少稅,民眾答“一千五百底納兒,成吉思汗說“此外就不再失你們遭受損失了”9。這種不輕易更改當?shù)囟愂盏淖龇?,尊重了當?shù)孛褡宓膶嶋H情況,減少了民眾負擔同時又使民心歸順。與此同時,成吉思汗尊重當?shù)孛癖姷囊庠?,將該地的管治權交給大丞相牙老瓦赤,這不僅穩(wěn)定了征服地各民族的社會狀況,并且在原稅收的基礎上適當減少稅收額度也促進了當?shù)孛褡宓慕洕l(fā)展。蒙古族的游牧經濟在與中原的農耕經濟碰撞之后,成吉思汗通過掠奪的方式來發(fā)展經濟的想法也發(fā)生了轉變,成吉思汗開始重視技術發(fā)展,重用各民族有技術的人才,工匠等技術人員的社會地位也獲得提升。其中技術人才來源于各個民族,有漢人、回回人、西域人、女真人等。成吉思汗從各民族網羅技術人才發(fā)展經濟并不是單向的,網羅人才的同時也將各民族的技術性人才分散至全國各地,“花剌子模國農業(yè)和水利事業(yè)高度發(fā)達,善于經營農業(yè)的花剌子模人在西征中被征到東土稱作西域人,色目人被編在軍隊中隨著蒙古軍返回而分布各國,尤以西北的甘肅和寧夏為多,還有一些經陜甘而進入云南等地區(qū),因此可以說,寧夏水利灌溉事業(yè)的發(fā)達和回回人入局寧夏有關,云南的回回對興修云南的水利和革除昆明附近的水害也有過貢獻?!?0
四、遵循法治的民族關系思想
成吉思汗時期以蒙古傳統(tǒng)習俗為基礎設立了《大札撒》。這部法典即包含了蒙古的傳統(tǒng)習俗還包含了成吉思汗在對外征戰(zhàn)中的經驗教訓總結。例如其中第八條規(guī)定“尊重任何一種宗教信仰,任何一種宗教都不得享有特權。每個人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案髯谂山讨?、教士免征賦稅,免服兵役和驛役”11,“左鄰右舍,守望相助,愛護鄰人如愛護自己,不得傷害及侮辱鄰人,共同維護國家,城鎮(zhèn)之秩序”12等規(guī)定。成吉思汗接受丘處機提出的“敬天愛民”、“仁慈博愛”、“造福蒼生”的仁愛思想,在實踐的過程中轉化為法條記入《大札撒》以此來更好的統(tǒng)治人民,同時《大札撒》中的宗教平等、免征賦稅等舉措使得對民族關系問題的處理規(guī)范化和法制化。
參考文獻:
[1]巴雅爾著.蒙古秘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2]格·猛和.成吉思汗哲學思想研究[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年。
[3]那順德力格爾.成吉思汗箴言解析[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2年。
[4]馬巍.蒙元民族政策研究[D]:[碩士論文].西北師范大學.2015年。
[5]張光耀.朱元璋的元朝觀及其對元方略研究[D]:[碩士論文].內蒙古大學.2016年。
[6]白麗.成吉思汗政治倫理思想研究[D]:[碩士論文].內蒙古科技大學.2014年。
[7]穆鴻利試論成吉思汗“訓言”的整理與研究[A].見:奇斯慶高娃.成吉思汗廉政思想研究論文集[C].中國方正出版社.2014年。
[8]熊坤新,曹冬,張勇.蒙古族倫理思想概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
[9]楊建新,馬曼麗. 成吉思汗忽必烈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10]田俊遷.成吉思汗發(fā)展經濟的措施和指導思想[J].西北史地,1999年
[11]曹興.藏傳佛教對蒙古民族性格的影響及其意義[J].中國民族報.2014年。
注:
1 [明]宋濂等:《元史》卷一,太祖本紀。
2 楊建新,馬曼麗. 成吉思汗忽必烈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3《多桑蒙古史》上,第1卷第5章第81頁
4 楊建新,馬曼麗. 成吉思汗忽必烈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5《多桑蒙古史》上,第1卷第10章第158頁。
6《多桑蒙古史》上,第1卷第10章第158頁。
7 楊建新,馬曼麗. 成吉思汗忽必烈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8 楊建新,馬曼麗. 成吉思汗忽必烈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9 楊建新,馬曼麗. 成吉思汗忽必烈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10 楊建新,馬曼麗. 成吉思汗忽必烈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11 白麗.成吉思汗政治倫理思想研究[D]:[碩士論文].內蒙古科技大學.2014年。
12 白麗.成吉思汗政治倫理思想研究[D]:[碩士論文].內蒙古科技大學.2014年。
作者簡介:
王佳(19950103),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山東省煙臺市萊州市,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東北跨界民族與地緣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