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治萍
摘 要:語文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而課時目標是這個過程中一個個實實在在的階梯,助力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需要在課時目標上進行取舍,從而確立可行的課時目標,助力學生成為勇敢的攀登者。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時目標;精準;可實施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2-21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9-0050-01
一、立足文本,舍“蝦蟹”得“熊掌”
文本是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載體,是語文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教學資源,精確的文本解讀是課堂教學的根基。教師對文本的挖掘有多深刻,學生對文本的領悟就有多精辟。只有教師準確、細致、深入地解讀文本,學生才能從文本學習中深刻、扎實、獨到地汲取語文精華。在全面解讀文本之后,我們往往會發(fā)現(xiàn)一篇文章中有很多的教學點,這時候,我們就需要認真研讀文本,找出文本中隱藏的“魚”和“熊掌”,也找出文本中有亮點的“蝦蟹”。例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帶刺的朋友》,本篇課文節(jié)選自宗介華的散文《帶刺的朋友》,是一篇描寫可愛動物的優(yōu)秀作品。這篇散文語言生動、明快,用詞準確,條理清楚,特別是把刺猬偷棗的過程寫得淋漓盡致,充分表現(xiàn)了刺猬的聰明、機靈。文本中可供學生學習的語文要素特別多, 如:①小刺猬偷棗的過程條理清晰;②動詞的準確運用;③環(huán)境描寫與心理描寫的穿插;④形象生動的比喻 ; ⑤省略號的用法;⑥句式的改寫;⑦作者對小刺猬的三種稱呼蘊含的情感……把這些文本中的特點一一列出來,教師在確定課時目標的時候,可根據(jù)文本的個性化特點明確重點教學的“熊掌”部分,作為最主要的課時目標,而其他的“魚”“蝦蟹”可以擇其一二作為非重點目標。
二、立足學段目標,舍“遠在天邊”得“近在眼前”
有關學段目標的內(nèi)容在課程標準中占三分之一的篇幅,可見學段目標的重要性。教師的教學,應以學段目標為基本依據(jù)。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帶刺的朋友》,這篇文章在寫法上很符合三年級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把小刺猬寫得靈敏可愛更是貼近生活、充滿生活趣味,符合學生天真爛漫的性格特點。結合三年級學段目標,認真研讀文本,篩選之后發(fā)現(xiàn),“動詞的準確運用”是三年級學生應該掌握的內(nèi)容,而“環(huán)境描寫”則是高年級學生應著重學習的內(nèi)容。因此,“環(huán)境描寫”不屬于本學段的教學任務,無須在本學段進行專門的教學?!皹它c符號、字詞積累、比喻句、擬人句”等語文要素,也不屬于本學段所學的內(nèi)容,可以不作為重點來講,但在課堂中也應有簡單的復習鞏固過程。
三、立足學情,舍“華而不實”得“恰到好處”
課時目標必須因人而異、因班而異。因此,學生的實際語文水平也是確定課時目標的重點因素之一。我們每個教師面對的學生不同,每個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不一樣,城鄉(xiāng)學生也有區(qū)別。一系列的不同就要求我們的目標也要不一樣。對農(nóng)村學生,不能一味地想著課堂設計怎樣呈現(xiàn)會讓課堂顯得更精彩、更華美,而要立足學生實際,想一想要怎樣說、怎樣提問,才能使農(nóng)村的學生更有想象的空間,才能讓他們不至于茫然。而對城里學生,則可以給予其更有廣度和深度的訓練,使其語言運用得精準和優(yōu)美。在教學《帶刺的朋友》一文時,基于20年的農(nóng)村教學經(jīng)驗,筆者把第二課時目標經(jīng)取舍后定為:①找出描寫刺猬動作的詞語;②以“聰明的小東西,偷棗的本事真高明”為開頭,用“他先……然后……接著……后來……最后……”的句式進行復述。舍去了“從作者對刺猬的稱呼的變化中體會作者的情感”這一目標,更有利于課時目標的實施和檢測。
四、立足實施和檢測,舍“蜻蜓點水”得“扎實訓練”
教學應針對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和設計可操作的教學流程,讓全體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教師滿堂說,或者教師和優(yōu)生之間的一問一答,對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只是坐著聽,學習便如蜻蜓點水,點過無痕。因此,教師在設定課時目標的時候,就要指向具體的可操作的明確的內(nèi)容,讓每一個學生都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該如何做。例如,在《帶刺的朋友》一課中,“找出刺猬偷棗的內(nèi)容”這樣的目標就不夠準確,教師可以結合學段目標將其修改為“找出文中描寫刺猬偷棗的句子,把動詞標記出來”,這樣就具體可操作了?!绑w會生動的語言”,這樣的目標不夠精準,怎樣體會?我們就要把目標確定為“讀”,在不同方式的“讀”中體會語言。根據(jù)這樣的具體要求,學生就很容易達到目標,目標達成度也更容易檢測。
參考文獻:
[1]付以英.語文課堂教學之有效教學目標的確立[J].教師,2011(22):67.
[2]戴榮.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J].江蘇教育研究,2009(3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