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風(fēng)玲
綠樹濃蔭夏日長。想起涼面,想起老家,想起小時候。
知了沒命地叫著,樹影斑駁在整個村莊。到處都是小河淌水,兩旁的草坪上總是有大姑娘晾曬的衣裳。
頂著炎炎烈日,我和姐姐各背了一捆牛吃的青草回家。手上拎一根茅草,串一串螞蚱。這該是父親最好的下酒物。
奶奶踮著小腳,在灶下忙活。見我們回來,忙不迭地吩咐:“快,快去壓水?!?/p>
我抱住壓桿,姐姐逮一瓢引水。屏住一口氣,“哼哧哼哧”,動作既快又穩(wěn),很快便汩汩滔滔。
母親在搟面。她是好廚娘,這毋庸置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物質(zhì)的極端匱乏考驗(yàn)著母親的智慧,為了讓全家人吃飽喝足,她窮盡腦汁地花樣翻新。這手搟面,就是一絕。
面板寬寬的,搟面杖長長的,都被歲月打磨得溜光。母親不語,神情專注。鋪著搟,卷著搟?!肮緡9?,咕嚕咕”,有節(jié)奏的聲音里,面團(tuán)由厚變薄,由小變大。母親搟面杖一伸,面餅在面板上攤開。圓得如此渾然。
母親用面軸挑著,一正一反地摞疊,薄圓的面餅很快變成長條的梯田。
該切了。母親的刀功極好。只聽得“噠,噠,噠”,刀與案板的親密接觸,勁道又綿軟。
面團(tuán),面餅,面條。循序漸進(jìn),步步為營。母親用手一抓,又?jǐn)r腰一兜,將面條以字母“U”的姿勢晾在“傳盤”上?!皞鞅P”是那時候家里盛放食物的重要工具,高粱稈做成,也是爺爺戴著牛皮頂針,大針麻線、“呲啦呲啦”釘出來的。
奶奶的大鍋已經(jīng)燒開。熱氣騰騰。
面條下鍋了。得等它翻幾個滾兒。
父親在小鍋上做鹵子。西紅柿雞蛋鹵。那時候,物質(zhì)的匱乏也狹窄著人們的思路。吃面的鹵子也總是千篇一律。后來等我長大,開始嘗試各種各樣的面鹵,卻終是覺得,就吃面而言,西紅柿雞蛋鹵,才是最正宗的搭配。
姐姐開始剝蒜,我在院子里摘香椿。這時候的香椿,已經(jīng)茂盛無比,我精挑細(xì)選,采摘最柔嫩的枝葉。洗凈,切末,它將為手搟面的色香味,做最后的錦上添花。
弟弟卻是清閑的。作為家里唯一的小兒,他有著嬌生慣養(yǎng)的權(quán)利。他不用壓水,也不用剝蒜,唯一要做的就是東屋西屋地?fù)v亂。一會揉搓母親手中的面團(tuán),一會搶奪我手中的壓桿,一會又蹦到爺爺?shù)耐壬?,揪他的山羊胡?/p>
但無論怎樣,大人們都是不惱的。尤其爺爺,即便山羊胡揪得再疼,他也總是笑著,一副心滿意足。
面條在盆里浸著,剛剛壓上來的井拔涼水。中國人的吃法向來獨(dú)特,一種食物,可以放熱水里一焯,也可以放涼水里一拔,那味道,不是油鹽醬醋可以調(diào)理得出來。
面條盛上了。第一碗,當(dāng)然是端給爺爺。爺爺呢,只要是端起飯碗,便一言不發(fā)。古人講究食不言、寢不語,爺爺這個老封建,一直恪守。
鹵子澆上了。西紅柿雞蛋、香菜梗、香椿末、蒜泥,我來不及拌勻,就開始狼吞虎咽。
母親大汗淋漓。她為今天的涼面,立了首功。但最后一個端起飯碗的,總是她。她須先喂飽弟弟。
面盆開始清澈見底。爺爺扇起蒲扇納涼,奶奶又踮起小腳收拾碗筷,她白白的大襟褂子有點(diǎn)汗?jié)?,但黑色的大腰褲子卻還是扎著裹腿,嚴(yán)絲合縫。
母親抱著弟弟,搖晃著哄他入睡。
我和姐姐,偷偷地走出家門。我們要在這大人無暇顧及的午后,揮霍一下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
知了在叫,樹影斑駁。我們在巷子口,買一支老冰棍兒,你一口我一口地舔著,一晃,就走到了三十年后的這個早晨。
母親老了。如今她居住在弟弟的城市。面條已經(jīng)很少再搟,倒是經(jīng)常打電話過來,讓我好好吃飯,還說些看似不著邊際的話語。
姐姐嫁了。剛剛上學(xué)的外甥經(jīng)常操一口童音,提一些頗有難度的問題,他以為我這個從教十幾年的老語文,無所不通。
弟弟不再調(diào)皮,他已經(jīng)到了當(dāng)年父親的年紀(jì)。小公主一樣的女兒,和他當(dāng)年一樣,嬌生慣養(yǎng)。
還有爺爺、奶奶和父親。昨晚,他們又出現(xiàn)在我的夢里。奶奶踮著小腳,爺爺捋著山羊胡。父親在一旁蹲著,沉默不語。
老房子黑洞洞的。他們將大門緊閉。
責(zé)編/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