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玲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編排了非常多的小說,但是學生卻未能對此生發(fā)濃厚的學習興趣,甚至認為閱讀小說枯燥乏味,不愿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我認為,需要對當前的高中小說教學展開全面的優(yōu)化和設計,推廣個性化閱讀。這樣才能為學生營造積極良好的學習氛圍,才有助于拓展其閱讀視野,使學生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收獲獨特體驗,深化對內(nèi)容的理解,順利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
小說大都成功塑造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些典型人物的身上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美育因素,教師通過對其心靈、人格以及行為的分析,發(fā)掘其中所蘊藏的美育因素,可以順利實現(xiàn)美育教育的滲透。
例如,在教學《老人與?!窌r,可以帶領學生聚焦老漁夫和鯊魚的搏斗場面,并結合人物的內(nèi)心獨白,解析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特殊魅力。即使鯊魚來勢兇猛,老人也能夠沉著應對,不管是機敏的反應,還是矯捷的動作,描寫得既生動又逼真。特別是在鯊魚出現(xiàn)時,既能夠成功地展現(xiàn)當時的緊迫之感,也預示著接下來自然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搏斗。老人每獲得一些勝利,都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直至無可挽回。雖然老人失敗了,卻是另一種意義層面的成功,因為他沒有屈服于命運。正是因為自身所具有的勇氣、毅力及智慧,他才能夠成為一個失敗的英雄。這也是具有海明威特色的典型人物形象。老人所展現(xiàn)出的是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既沒有損失自己的尊嚴,也未曾在精神層面上被打敗。透過這個人物形象,我們能夠感受到來自思想精神層面的美以及獨特的人格美。
對人物形象進行剖析的過程,讓學生在對人物形象解讀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個性化理解,這樣,同樣一個人物形象在不同的學生大腦中所建立起來的形象就具有一定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是學生個體建構出來的,是學生的努力成果,這也就意味著學生有興趣參與到小說人物形象的解讀當中,而一旦有了興趣作為驅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與閱讀經(jīng)驗,就可以成為加工人物形象的助推劑,從而促進學生對小說的個性解讀。
小說中針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也常常會使用細節(jié)描寫,所以在研讀小說的過程中,有必要引導學生聚焦其中的細節(jié)之處,并就此生發(fā)想象,這不僅有助于了解人物,也能夠準確解讀小說。人物形象大多需要依靠具體的細節(jié)進行塑造,如果缺少了細節(jié),很顯然不能生成形象生動的人物。
例如,在《祝?!分校脱凵褡兓嚓P的細節(jié)描寫出現(xiàn)過十多次,通過對這部分細節(jié)的分析能夠直擊祥林嫂的內(nèi)心世界。魯迅先生對此也特別強調(diào):想要使用極儉的手段畫出一個人的典型特征,最佳的方法就是畫眼睛。在指導學生學習這篇文本的過程中,我首先要求學生找出所有和祥林嫂眼睛描寫相關的文字,然后匯總在一起,著重探討其心理變化,更進一步地深入解讀其悲慘遭遇。特別是其中所描述的“間或一輪”,是一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細節(jié)描寫,甚至還有同學主動去演繹這一細節(jié),雖然所呈現(xiàn)的效果不盡相同,但是基于細節(jié)展現(xiàn)人物形象這一目的已經(jīng)順利實現(xiàn),而且為學生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傳統(tǒng)的教學中,對《祝?!芬晃牡慕庾x,通常都是宏大敘事式的,很少關注細節(jié),這在客觀上導致對一些人物形象的認識比較抽象。而如果換一個角度,對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進行細致化的解讀,甚至是極致化的解讀,就像上面所舉的例子當中,對祥林嫂眼神變化的細節(jié)描寫的解讀,通過祥林嫂眼神的變化,來認識這樣一個人物形象的變化,這就尋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切入口,也就使得學生在認識人物形象的時候,變得更加形象生動,所建構出來的人物理解,也就能夠以更加深刻的印象存在于學生的大腦當中。
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賞析能力,但是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教師仍然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平臺,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多層面的感受,更深層度的理解,也可以透過這個平臺對學生進行合理指導,使學生可以展開深入研讀,反復品味。這樣才能把握語言文字中所透露的韻味和意趣,才能夠顯著提升閱讀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才能對小說閱讀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時,可以在閱讀之前為學生設置思考題:在這個院落建筑中有哪些典型特征?擺設又有怎樣的特點?針對賈府森嚴的等級以及排場禮數(shù)展開分析。同時也給出了相應的提示:可以借助進入賈府之后黛玉所產(chǎn)生的不同感受作為研究視角,也可以選擇關注賈府的外觀布局以及陳設擺件等。各小組自主展開探討,學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真正體會到賈府的富貴,感受其社會地位。在這一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自學自悟,必須立足于細節(jié),帶領學生反復琢磨其中的每個字詞,更要讀出其中所蘊含的情感。這樣才能對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形成更深層面的認知,才能感受作者對當時時代的叩問。
個性化研讀交流的過程,是學生在小說解讀中形成的認識的碰撞。這是觀點的碰撞,也是智慧的碰撞,這種碰撞有可能產(chǎn)生1+1>2的效果,能夠讓學生的個性化研讀成果,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獲得共鳴或者是回應。特別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這種個性化研讀交流特別適合高中學生,因為高中學生在小說閱讀中更容易產(chǎn)生自己的觀點,這也就奠定了個性化研讀交流的基礎。
在新課改之后,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要使學生對自己的位置有客觀充分的認知。要順利完成高中小說個性化閱讀目標,不僅需要教師的合理指導,還應當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意識,幫助學生豐富知識儲備,促進思維的發(fā)散。這也就意味著,教師不僅要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還應拓展不同類別小說,推進廣泛閱讀,使學生可以積累更豐富的閱讀知識和技能,進而為開展個性化閱讀活動創(chuàng)設良好的條件。除此之外,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激勵,推動思維的碰撞,保持更積極、更活躍的課堂學習狀態(tài),實現(xiàn)共同進步。
例如,在教學《祝?!返倪^程中,可以帶領學生共同分析祥林嫂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魯四老爺這一形象。在文中雖然與此相關的筆墨較少,但是都是精粹之筆。為了幫助學生更精準地把握這一人物形象,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也可以對其中的空白之處進行補寫,不僅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同時也落實了語言表達訓練。
個性化文本解讀是前面幾種方式的綜合,是細節(jié)研究基礎上的宏觀把握,對于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而言,有著顯著的概括意義。
總之,為了全面提升小說閱讀的教學實效,也為了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引入個性化閱讀舉措,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輕松、更自由的閱讀氛圍以及學習情境。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實際閱讀的過程中收獲個性化感悟,才能全面激活對小說這種體裁的閱讀興趣,不僅能夠從中習得關鍵知識和技能,還有助于發(fā)展其思維能力,為學科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打下扎實的根基。
作者簡介:江蘇省如皋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