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新課標指出:“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闭Z文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提高表達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但是,也常常在一些課堂里看到,語文知識的傳授成了概念的講解,而語文知識的本體被淡化甚至忽略不計的現(xiàn)象。
概念性的語文知識教學還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層面上。語言歸根到底是“運用”的。吳忠豪教授在第八屆全國教師素養(yǎng)大賽上強調(diào):“語文教學必須從強調(diào)概念性的語文知識教學這一誤區(qū)走出來,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語言經(jīng)驗的積累上,轉(zhuǎn)移到學生語言的發(fā)展上?!币喝フZ文知識概念化的標簽就必須要還原語文知識的本體,打通“理解”和“運用”之間的壁壘,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發(fā)展語言。
課文中的每個詞語都是作者精心選擇、錘煉出來的。特別是一些關(guān)鍵詞在表情達意上能起到一定作用。如果這些關(guān)鍵詞語的教學僅僅停留在理解的層面上,沒有具體的語境來展現(xiàn)詞語的內(nèi)質(zhì),是很難被認同和吸納的。
比如《桂花雨》中有句話:“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睂Α敖钡慕虒W,一位老師先出示“浸”的解釋條,理解“浸”是“泡在液體里”的意思,再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在這里指的是:“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都被花香包圍著?!边@樣的教學,看似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但是,“浸”字所包含的內(nèi)質(zhì)并沒有展現(xiàn)出來,語言的價值也沒有得到體現(xiàn)。教師還可以繼續(xù)追問:“整個小村莊都被花香‘浸著,有哪些地方是香的?”學生會說:“廳堂是香的?!薄胺块g是香的?!鄙踔痢罢眍^是香的”,“吃的食物也是香的”。最后再出示一張小村莊的月色圖,讓學生用“浸”字說一句話。學生會說:“整個小村莊都浸在如水的月色中?!边@樣,“浸”字的內(nèi)質(zhì)在教師創(chuàng)設(shè)的語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展現(xiàn),比起單一地理解詞語的意思更豐滿和立體。學生也因為窺到了“浸”字的內(nèi)質(zhì)而吸納了語言,完成了遷移。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課主要不是學習課文內(nèi)容的,而是學習課文的表達形式的。”這里強調(diào)的是“學習表達形式”,而不是“認識表達形式”,所以,在教學中更要關(guān)注的是課文表達形式的學習過程。
比如教學《夾竹桃》的第四段,教師讓學生找出能體現(xiàn)夾竹桃韌性的句子,分析句子都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而后總結(jié):“作者用了排比、雙重否定、對比等手法寫出了夾竹桃的韌性。”至于作者怎么運用這種修辭手法,詞語如何組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學生不得而知。教師的誤區(qū)在于,沒有認識到對于語言發(fā)展關(guān)鍵年齡的小學生而言,最有效的教學內(nèi)容是課文的語言,而不是概念。
以“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吐艷”這一排比句為例,可以這樣展開教學:作者為什么連寫三個“在……里”?因為作者連寫了三個季節(jié),從春天到秋天,可以突出夾竹桃的花期很長,十分有韌性。那么,改成:“在春天里,在盛夏里,在秋天里……”好嗎?當然不好。夾竹桃在“和煦的春風里”能長得好,在殘酷的“盛夏的暴雨里”,在百花凋零的“深秋的清冷里”依然能迎風吐艷,可見它多么有韌性!而且,這樣的句式讀起來富有詩意,又有節(jié)奏美。同樣,我們也可以這樣寫青海高原一株柳:在 里,在 里,在 里,高原那株柳,無日不 。
給修辭手法貼一個冠冕堂皇的標簽,不如去了解它的內(nèi)部構(gòu)造,構(gòu)造了然于心了,語言的大廈就建起來了。
在閱讀中,作者采用什么寫作順序很好理解,但理解了不一定就能成為一項寫作技能。如果沒有思維的活動,沒有模型的參照,就很難形成相應(yīng)的心理圖式,構(gòu)建自己的言語表達。
比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肥皂泡》第四段寫的是冰心小時候吹肥皂泡的經(jīng)過,作者用了“……然后……再……”這樣表示順序的詞把吹肥皂泡的經(jīng)過寫得很有條理。教師在教學時也常常只會關(guān)注概念化的知識:“同學們,瞧,作者用上了‘然后‘再這樣的表示順序的詞,把吹肥皂泡的經(jīng)過寫得很有條理?!倍?,指導學生朗讀,仿寫。
教師的誤區(qū)在于,只注重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而不是事情本身的先后順序,所以,概念的講授學生得到的只是一個概念,對語言的發(fā)展無益。教師應(yīng)該引導學生去關(guān)注作者怎么寫,怎么把寫這件事的順序序列進行組合,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相應(yīng)的心理圖式。比如,針對這個段落可以展開這樣的教學:先初讀本段,了解這段寫的是什么。然后,教師按照課文的描寫演示吹肥皂泡。接著,在白板上出示已被打亂的吹肥皂泡的分句,讓學生不看書討論怎么排序。而后,請一學生上臺排序,一邊排一邊講為什么要這樣排。這個環(huán)節(jié)其實是巧妙地引導學生復述吹肥皂泡的經(jīng)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一邊思考如何排序,一邊復述,相應(yīng)的心理圖式形成了,接下來的遷移仿寫就十分容易了。
寫作方法的運用能提高文章的觀賞性。在寫作中適時、恰當?shù)剡\用一些寫作方法是必要的。在閱讀中我們可以先理解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情感,感悟?qū)懽鞣椒?,再從課文的草蛇灰線中去探尋作者如何運用這種方法。
如《我和祖父的園子》第13自然段運用的是“寓情于景”的寫作方法。這段話表面上看是寫動植物的自由,實則是寫自己的自由。為了遷移“寓情于景”的寫作方法,教學時可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先學習第13段。通過試讀、個性朗讀、角色體驗、品悟詞語、自由朗讀等方式體會園中動植物的自由。第二部分,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什么把園中的動植物寫得這么自由?”引出第3—12自然段。通過自讀自悟、圈畫批注、匯報交流,引導學生體會到作者在園子里生活得很自由。由此可以知道,作者之所以感到園中的動植物是自由的,那是因為自己是自由的,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園中動植物身上,這種方法就叫“寓情于景”。那么作者是怎么寫的呢?繼續(xù)引導學生探究:前面部分先敘事做鋪墊,極力鋪陳自己的自由,到13段情感井噴,但又不直抒胸臆,而是含蓄地將這種情藏在景中,令人回味無窮。在探究作者如何運用“寓情于景”的方法之后,再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用“寓情于景”的方法寫寫《考卷發(fā)下來之后》。
在學生懂得作者運用了“寓情于景”的寫作方法之后,不著急讓學生仿寫,而是讓學生去探尋作者是怎么運用這種方法的,然后再進行仿寫,這樣寫起來就有章可循,輕車熟路。
作者簡介: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第四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