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圣
高中語文的教學視角,決定著文本解讀的廣度與深度。對于文言文教學而言,糾結于字詞的教學,只能培養(yǎng)雕詞琢句的學生,而如果教師有一個宏觀的視角,則可以在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同時,讓學生擁有一個穿越文本、洞察世情的胸懷?!稜T之武退秦師》是語文教材的經(jīng)典,長期以來,對該文的分析多停留在燭之武的說話藝術上,強調燭之武能言善辯的外交才能,讓有亡國之危的鄭國化險為夷,以此成就了一場外交史上的奇跡。在肯定這一教學取向價值的同時,筆者以為還需要擁有一個更為宏觀的視角,要能夠從國際關系與人際關系的角度,去看待課文中的事與人,又或者是看待當下的事與人,將國與人對照起來,將古與今對照起來,才是解讀文本的完整視角。
毫無疑問,《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國際關系是存在的,這包括晉國與秦國之間的關系,秦國與鄭國之間的關系。兩對不同的關系——一對關系是聯(lián)盟關系,一對關系是敵對關系,有著一個共同的線索,這個線索是需要引導學生去探究的。筆者在教學中提出了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晉國與秦國為什么能夠聯(lián)盟而去圍攻鄭國?另一個問題是:秦國為什么能夠在燭之武的游說之下放棄圍攻鄭國?
引導學生對一些關鍵詞進行分析。比如結合“利”字,就可以在四個層面實現(xiàn)教學目標,同時引導學生認清國際關系。具體來說,結合“利”可以具體準確地把握燭之武說辭說理透辟、邏輯嚴謹?shù)奶攸c,在認識到“利”字有提綱挈領之效時,透過“利”字,還可以充分發(fā)揮語文課在思想價值觀念、情感態(tài)度上的教育功能,進而通過對“利”的把握,有助于學生了解春秋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觀。所謂利也就是利益。對上面兩個問題學生很容易就在課文中尋找到了答案:晉國以“鄭國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的理由出兵,而秦國則是想順便占點便宜——得焦、瑕兩座城池。當然這里是有區(qū)別的。因為晉國所說的這個理由只是出師之名,其真實的理由是燭之武所說的“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而秦國之所以接受燭之武的游說,是因為相信了其所分析的“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而綜合這兩個答案,則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那就是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建立在利益基礎之上的。
對于部分學生而言,接受這個觀點有一定的困難,因為他們的心中更注重人情觀念。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做好引導與協(xié)調工作:國際關系之間國家利益至上,看起來不符合人情,但實際上卻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穩(wěn)固尋找到了更為堅實的基礎,只有尋找到了共同的利益紐帶,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人類命運共同體,而這正是國際關系的現(xiàn)實映照。
既然學生認識到了人情觀念的價值,那在本節(jié)課的解讀中人際關系就應當成為一個重要的主題。常規(guī)視角下,《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所解讀到的往往是一位臨危受命、有勇有謀,從容陳辭、機智善辯,挽狂瀾于既倒、化干戈為玉帛的外交家。這其實只是對個體的認識,并不是一個完整的認識。認識一個人,更應當從人際關系中去尋找到準確的判斷。具體可以來梳理這樣兩對關系。
一是燭之武與鄭伯之間的關系。從文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并不默契,鄭國平安的時候,正是燭之武壯年的時候,“猶不如人”道出的是燭之武不被重用的尷尬境地??梢钥隙ǖ氖?,這并非因為燭之武無治國才能,事實上,當鄭國有難的時候,佚之狐的第一反應就是“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這說明燭之武在朝臣中仍然是有威望的,有能力的。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當燭之武基于種種原因說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時,鄭伯也只是說“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而且為了說服燭之武,還加了一句略具威脅性的話:“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庇捎跓o法掌握全部的資料,今人無法窺得燭之武與鄭國之間的全部關系,但是觀看當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類似于此的情形并不罕見。當然需要強調的是,無論人情關系的冷暖,更要學習的是燭之武這種在國家危亡之際,不記個人利害得失而勇赴國難的精神。
二是燭之武與秦伯之間的關系。從課文描述來看,兩個人也就一面之緣,而且課文中只有燭之武的一段語言,并沒有秦伯的話,但兩個人之間的關系仍然值得分析。燭之武站在秦國的角度,分析利害得失,固然是外交技巧的一種體現(xiàn),但也確實是站在秦國的角度所作出的思考,而且是比秦伯所想到的獲得兩個城池更深入的思考,這種思考洞悉了晉國的野心,指出了秦國有可能面對的后患,從歷史長遠的角度給予了秦國新的安全觀。正是這樣的分析,切中秦伯的下懷,于是“秦伯說”,而且“與鄭人盟”。雖然課文中沒有描述兩者交往的細節(jié),但是可以想象燭之武說話時的不卑不亢、邏輯嚴謹,可以想象秦伯聽話時的深思熟慮,因此兩人之間的關系應當有一種一見如故的關系。
分析這兩對關系會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原本應當和諧的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卻不那么和諧,而原本敵對的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卻奏出了一絲和諧之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任何時候,國際關系與人際關系都是社會的兩大主題。無論是國與國之間的共同利益,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人情觀念,實際上都有著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兩國之間或者人與人之間能夠找到利益共同點時,就能夠奏出和諧的樂章。
這一點對于高中學生來說,自然是有價值的。高中學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或簡單、或復雜的人際關系,高中學生又是最關心國際關系的一個群體,由于種種客觀原因與主觀原因的限制,他們在對這兩對關系的認識上,總會出現(xiàn)搖擺。從這個角度講,語文教學有幫學生鞏固“三觀”的責任,而從經(jīng)典文本中尋找這樣的教育契機,顯然是最好的選擇。
這個時候再去回答第二點最后提出的問題,或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當然,從國際關系與人際關系的角度來解析此文,并不是為了標新立異,更多的是為了從文本、人物角色心理和時代背景發(fā)掘出一些不太容易引起重視,又非常有助于師生理解的內(nèi)容,這種內(nèi)容的發(fā)掘,對于師生雙方而言,都有著拓展文本研讀深度與廣度的作用。這也就是本文一開始所強調的宏觀視角。
如同上面分析的那樣,國際關系與人際關系之間實際上有著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就是對共同命運、共同利益的理解與把握。燭之武年輕的時候徘徊于朝堂之外,而不刻意追求進入朝堂,國家危急之刻又奉召退敵,亦在所不辭,其實就是在不同時期對自己與國家命運之間的一種準確把握;面對敵首秦伯,燭之武也沒有空洞地說一些大道理,而是曉以利害,立足長遠,把秦伯說得心服口服,說到底這也是一種利益分析。
讓學生認識到分析利害得失,并不是為了形成只顧利益的廉價三觀,而是為了理性地尋找到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相處的立足點。站穩(wěn)了這個立足點,才有可能去追求比利益更高級的東西。對于高中學生而言,這樣的認識教育或許是亟須的。
作者簡介:江蘇省如皋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