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網上近期爆出幾例“天才”“神童”的舊聞故事,引發(fā)廣泛關注,網民的關注點驚人一致:是孩子“神童”,還是家長“神通”?
這不是一個問題,而是幾個問題——
16歲少女岑某諾,每天可以“寫300首詞牌”“創(chuàng)作2000首詩”“寫15000字小說”……
云南一小學六年級在讀學生陳某石,他的一項研究課題——《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斬獲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三等獎。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兩名小學生李某怡和李某卿參加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榮獲小學組三等獎,該項目名為“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
到底是“神童”還是“神通”?網民們自發(fā)完成了這一次的“議程設置”。少年兒童們的“開掛人生”,觸動了公眾的思考神經:這是拼娃還是拼爹?這是坑爹還是坑娃?這是一個個“神童”出世,還是一場場鬧劇登臺?
詩歌是最為常見的文學樣式,日作詩歌兩千首,也就很容易被識破:不眠不休、不吃不喝地寫,一天也只是24個小時,一首詩的創(chuàng)作平均只能用時43.2秒,這是寫詩,還是填字、組詞?顯然是扯淡。而小學生研究癌癥誘發(fā)或防治的課題,必須依靠科學機構的嚴肅調查去釋疑。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近日發(fā)布調查和處理結果情況通報:“撤銷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蔽錆h市科協官網則回應稱:兩名學生在對比觀察實驗中的簡單操作,均經過指導老師專門培訓;剝離實驗在老師演示教學后,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并從實踐中得出報告結果。
回應來了,質疑依舊:有個科研爹,可以找人指導,可以直接代寫論文,署上自家孩子名字,發(fā)表在核心期刊上,誰在把關?推薦、申報國家獎勵和評獎,誰在把關?被持續(xù)曝光的案例說明,有作弊嫌疑的“神童”“天才”青少年獲獎并非個例。這些有嫌疑的獲獎參賽者,都來自于同一個比賽——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有媒體評論發(fā)問:孩子無知,家長浮躁,學校糊涂,難道賽事主辦方和賽事本身可以獨善其身?
“神童”背后有“神通”,硬核的問題其實不在于作者父母的專業(yè)背景,不在于項目研究報告是不是獨立撰寫、研究報告的專業(yè)程度是否超出作者認知水平,問題的關鍵在于,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的獎項,可以作為保送上大學的敲門磚,可以成為加分項??梢哉f,大多數參賽者都是沖著保送加分去參加比賽的。媒體的調查發(fā)現,時至今日,市面上還不乏提供從獎項指導、自主招生、高考咨詢報名等一條龍服務的科技創(chuàng)新類賽事中介。
鼓勵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不排斥比賽的方法,也不排斥考試加分或降分的引導手段。問題是,參賽作品的真實性、獨立性、權威性怎么把關?怎么認定?怎么監(jiān)督?怎么懲戒?加分或降分政策出臺之時,有無科學周到的設計?——這才是值得追問和追究的。
假如賽事主辦方、承辦方為流量所誘惑,只看重參賽人數、賽事回報,把關不嚴的問題能不潛滋暗長嗎?何況參賽者,準確地說是參賽者的監(jiān)護人,更有保送加分的強烈訴求和闖關沖動。
“問題”是多維度的存在,“問題意識”也應來自多層次的探究、追問。發(fā)現問題,梳理問題,分析問題,暴露問題,去偽存真,才是我們當下“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的正確打開方式。
譬如,青少年自殺問題。表面上看,可能是學業(yè)壓力問題、師德師風問題。進一步看,可能是心理教育缺失問題,家庭陪伴缺位問題。更深一度看,可能是獨生子女政策大背景下,親子、祖孫關系處理不當的問題。
譬如,文山會海問題。最近有報道說,一個地處“三區(qū)三州”的未摘帽貧困縣,縣委書記、縣長一個月參加71次視頻會議,會議之外還要接受一些省直部門督戰(zhàn)隊的訪談交流,每天忙得團團轉。表面上看,是以會議落實會議的形式主義問題。進一步看,是某些層級只問態(tài)度不問事實、只問“痕跡”不問“實績”、只問形式儀式不問結果效果的官僚主義問題,有高高在上的視角,無親力親為的手腳。更深一度看,可能是一些官員對上級的唯命是從,對權力的人身依附。而唯上思維,不是什么責任感、使命感使然,乃是個體尋求升官發(fā)財有危機感、缺安全感。
譬如,職場生態(tài)問題。一些人對上級唯唯諾諾、溜須拍馬、阿諛奉承,一些地區(qū)和單位,流行的口頭稱呼都是“老板、老大、小弟”,黨內的同志關系已被異化為權勢至上的主仆關系、貓鼠關系、幫派關系。表面上看,是一些員工、下屬精神缺鈣,一些領導干部公仆意識淡薄。進一步看,可能是一些人三觀不正,兩面三刀,一心升遷,人品問題、能力問題而已。更深一度看,可能是用人導向的問題。關鍵崗位是什么樣的人?關鍵少數選用什么樣的人?基層一線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漸漸也學在嘴上,演在手上、腿上。
社會轉型時期,改革和發(fā)展必然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而且往往是大問題、小問題混雜,真問題、假問題糾纏。增強問題意識,不是按“回格鍵”(或刪除鍵),刪除有可能引發(fā)輿情的表述,或以表層問題為導向(抓手),走走過場,潦草應對上級問責和社會關切,更不能粗暴地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增強問題意識,要多按“回車鍵”,另起一行,向下開掘,向內解剖,不斷接近問題的原點或內核。發(fā)現或暴露真實的問題,諸如“神童”等以上問題,才可能有個真正解決問題的開始,或許也是某些硬核問題迎刃而解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