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姣香
摘 ?要:“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主張“事怎么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jù)學的法子,學的法予要根據(jù)做的法子,教學做是三位一體。在做上學,在做上教,教與學以做為中心,在勞力上勞心”。近幾年來,我們運用這一理論,進行了培養(yǎng)幼兒交往能力的實踐,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同伴交往;社會性;交往能力
一、培養(yǎng)幼兒與同伴的交往能力
幼兒中有交往能力較強、交往能力一般和交往能力較差三種情況,在培養(yǎng)與同伴交往能力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不同能力層次的交叉影響和所提要求的不同,使幼兒在自己原有的起點上都獲得發(fā)展和提高。幼兒與同伴交往是在活動中進行的,各種能力也在“做”逐漸形成的。幼兒交往意識一旦形成,還必須繼續(xù)訓練幼兒的自理能力。因為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反復的過程,所以,還要注意以后的鞏固練習,幼兒在園內(nèi)集體生活中,有許多地方可供幼兒練習,例如:幼兒在進餐、入廁、盥洗、整理……,無處不體現(xiàn)著幼兒生活自理的水平,我們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機,指導、監(jiān)督幼兒的自理行為,使其形成習慣。我們著重在尊重、分享和合作互助等積極的社會行為中培養(yǎng)幼兒與同伴的交往能力。
(一)尊重。我們從禮貌語言和文明行為入手,在“做”上對幼兒進行尊重他人權利,尊重他人情感的教育。如讓幼兒體會聽了粗暴無禮的語言后的不愉快和聽了“謝謝”、“請”之后高興的心情;通過內(nèi)容有關的兒歌、故事,看圖講述教學,鼓勵幼兒使用文明禮貌語言,通過教學游戲和角色游戲鞏固文明禮貌語言,使禮貌語言與文明的集體生活常規(guī)成為幼兒比鞏固的行為習慣,掌握了禮貌語言,能尊重他人,才能在共同活動中促進協(xié)商的成功。
(二)分享。我們從不強迫幼兒與人分享或輪流,而是依靠幼兒自己的決定與協(xié)商,讓幼兒真正愿意時才與人分享而不是被迫地、勉強地去做。分享活動包括:⑴分享食物。讓幼兒在“做“上學習與別人共享食物。蛋糕是幼兒愛吃的食物,我們給每組三個蛋糕,即6個人分吃三個蛋糕,我們只說一句話:“請小朋友自己商量著吃”。開始教室里很熱鬧。幼兒嘰嘰喳喳地協(xié)商:誰和誰同吃一個蛋糕,誰來分蛋糕。約5分鐘幼兒安靜下來了,分得快的,在品嘗蛋糕。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小朋友把蛋糕分成兩份在左比劃右比劃,一了解原來一半大一半小,他為該給同伴哪一半感到為難。我們用一句話提示:“你是想吃大的呢,還是想吃小的?”他想了想,把大的一半給了同伴,小的留給了自己。有了這次交往的經(jīng)驗,第二次再這樣時,小朋便會更好地解決“分享”食物中遇到的困難。⑵分享玩具。幼兒最喜歡玩具,我們就讓幼兒每人從家里帶一兩樣玩具來,開個“兒童玩具店”,大家輪流當營業(yè)員,進行禮貌語言交往。有時某一幼兒帶來了新穎的玩具,大家往往會爭著玩,遇到這種現(xiàn)象,我們建議幼兒討論,使幼兒學會了“輪流、讓一讓、等一等”友好交往的技能。⑶分享快樂。每逢游藝會、運動會、生日慶祝會,鼓勵幼兒參與表演節(jié)目、分享蛋糕、點蠟燭、說賀詞、送自制的禮物等。這些活動促進了同伴之間關系的融洽,使幼兒更加關心同伴,喜愛同伴,覺得生活在集體中很溫暖,很愉快人,感到自己真正是集體的一分子。
(三)互相合作。我們在“做”上進行實踐,將互助、合作的精神貫穿在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各項活動之中,有時,也在教師指導下組織小組或全班幼兒進行合作互助活動。
⑴合作建造。如在參觀及畫公園之后,建議幼兒用空心積木在地面上搭建公園。公園里有圍墻、亭子、橋、花草樹木等,旁邊還有公路。我們就發(fā)動全班幼兒進行分工,有的組搭圍墻,有的組做亭子、橋,有的組做花草等,并推選出5名“建筑師”造公園主體。游戲活動持續(xù)了好幾天,開展得非常熱烈。
⑵合作布置教室。如“六一”前夕,全班幼兒和教師一起設計美化教室。
⑶合作繪畫。如畫主題畫“快樂的春節(jié)”,教師倡議各人把印象最深的過年景象畫出來,貼成一張大畫。
二、培養(yǎng)幼兒與教師的交往能力
幼兒與教師交往,關鍵的一點是教師要真誠地熱愛和尊重信任每個孩子,使他們真正感到老師是他們的伙伴,是他們可以信賴的大朋友,從而愿意、樂意與老師交往。我們經(jīng)常采取的方式有:1、同樂:耐心傾聽孩子們的悄悄話,把孩子們的快樂看成是自己的快樂,使孩子們樂意把心中的快樂告訴老師。老師也把高興的事告訴孩子們,在同樂中提高幼兒交往的水平和能力。2、解難:當孩子們表現(xiàn)出委屈的情緒、為難的表情、痛苦的神態(tài)時,我們總是親切地詢問,幫助其解難,并和家長聯(lián)系,改善家教環(huán)境,同時給幼兒排難的經(jīng)驗和技能。我們也向幼兒報告“困難”,讓幼兒在做的過程中學會理解老師,并幫助老師解難。3、共創(chuàng):為了創(chuàng)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huán)境,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共同創(chuàng)設了各個游戲活動角。創(chuàng)設的過程,也就是老師和幼兒、幼兒和家長在“教學做”中進行交往的過程。游戲活動角的建立還為不同水平的幼兒提供了參與活動和表現(xiàn)能力的機會。
三、培養(yǎng)幼兒與家長的交往能力
不少獨生子女的家長不懂得與孩子進行各種有益的交往,更不會在“做”上與孩子交往。因此,我們首先幫助家長提高認識,讓家長理解自己培養(yǎng)幼兒交往能力是多么重要,我們分別舉辦了:
1、開展“家教知識”講座,讓教師和家長有交流、對話的機會,使家長學會了與幼兒交往的經(jīng)驗和技能。
2、舉辦“家長與孩子”共同制作的玩具展覽評比,激勵家長多與孩子交往。
3、開展“家長、教師、幼兒游園趣味運動會”,孩子們用生活活潑、具體形象的“做”向家長匯報自己獲得的新知識和能力。家長們用快樂的歌舞、折紙、講故事等形式向孩子們展示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在活動中老師與家長進行了生動的語言交往,與孩子進行了趣味對話,家長與孩子同臺演出,使家長學到培養(yǎng)孩子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與孩子交往的經(jīng)以驗,也使孩子們學會如何與爸爸媽媽交往。
四、培養(yǎng)幼兒和社會中人的交往能力
大自然大社會是培養(yǎng)幼兒提高交往能力的極好課堂。如我們組織孩子和幼兒園里的后勤工作人員、保育員、廚師們交往,知道阿姨們工作的辛苦,從而珍惜這些阿姨創(chuàng)造出來的美麗環(huán)境??吹奖S龁T阿姨在擦窗戶、拖地板時,就去慰問他、幫助她。每次游戲后,孩子們就把地面收拾得干干凈凈。我們還讓孩子們和來園參觀的客人老師交往,向他們問好、問安,介紹自己的繪畫作品等,讓幼兒有機會與社會中人交往。通過一年多的研究、探索我們?yōu)橛變航M織了各種有益的教育活動。豐富、增長了幼兒自理能力的生活經(jīng)驗和簡單的保護方法。并將幼兒的發(fā)展向家長匯報,使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的自我服務程度,從而使幼兒更快更好地完成能力的要求。家長和教師應循序漸進、耐心引導幼兒,多給幼兒自己去嘗試體驗的機會。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意識能自理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于責任心和義務感的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的過程中積極鼓勵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使他們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總而言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進行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經(jīng)常組織幼兒參加各類勞動活動,讓孩子在學習生存的時候首先學會自理,交往為更好地適應將來繁復的社會打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高嵐.學前教育學[M].2版.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1.
[2] ?李生蘭.學前兒童家庭教育[M].2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