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死亡的思考是貫穿丁尼生一生的主題。其晚年所作的短詩《渡過沙洲》集中體現(xiàn)了詩人成熟的死亡觀和濃厚的宗教情懷。經(jīng)過長期的探索,詩人最終在宗教中找到了死亡的永恒意義。
關鍵詞:丁尼生晚年;死亡;永恒
阿爾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知名的詩人,1850年繼華茲華斯最后受封為桂冠詩人,在英國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他一生創(chuàng)作的數(shù)百首詩中,有過半數(shù)與死亡相關。摯友哈勒姆的英年早逝促使丁尼生在青春洋溢的二十幾歲就開始思考死亡,這種思考貫穿了詩人漫長的一生。在其眾多有關死亡主題的優(yōu)秀挽歌中,最著名的一首恐怕就是《渡過沙洲》。
這是丁尼生在八十高齡時所作的短詩。詩人乘船經(jīng)過索倫海灘的沙洲時,忽然聽到海浪沖擊的嗚咽之聲,有如悲泣一般,預示著暴風雨的來臨,所幸安然上岸之后風暴才至。幾天后詩人生病,請了一位護士來照顧。這位護士是基督徒,請求詩人為經(jīng)受病痛的人寫一首圣詩以作安慰。詩人回想起前幾日在海上船過沙洲時的風浪聲音,靈感迸發(fā),在病榻上僅用十分鐘就寫成了這首《渡過沙洲》。此詩雖然并非詩人的最后作品,卻被詩人當成臨終的絕唱,之后出版的每本詩集都依詩人囑咐以此詩為最后一首。這首詩很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也經(jīng)常被當作為死者送行的詩在葬禮上朗誦。
丁尼生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雖然在信仰上有過彷徨與質(zhì)疑,但是始終堅信上帝的存在。對于詩人來說,死亡不是一了百了,不是人死如燈滅,而是與神同在,獲得永恒生命的起點。詩中借用一幅靜謐唯美的圖景來描繪死亡的到來:“夕陽和晚星,/ 有聲音呼喚我! /…黃昏與晚鐘聲,/ 而后便是黑暗!”夕陽、晚星、黃昏和晚鐘喻指人生之路就要走到盡頭,生命之光即將落幕。生命的終結時刻沒有恐怖的死神前來索命,而是即將離世之人收到引航人的召喚而乘船出海,開啟一趟新的旅程。黑暗只是暫時的,是脫離當下所處的這個時空的必經(jīng)之路,而后就會徜徉在大海溫柔的懷抱中,被指引著走向另一個時空,在那里生命將繼續(xù)存在。死亡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它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把生命帶入另一個世界的通道。
死亡,在普通人看來,總是一件可怖的事情;經(jīng)受病痛折磨而離世更是使人畏懼。即使是對于基督徒來說,雖然相信死后會進入美麗的天堂,恐怕也沒有人甘愿早早的離開人世或能夠坦然面對病痛的折磨。能夠得以善終,或者說壽終正寢,始終是眾人對生命結局的美好期待。在丁尼生看來,也是如此。因此,詩人期待:“但愿沙洲沒有嗚咽聲,/ 當我出海飄泊”。詩中的沙洲象征生與死的界限,這里的嗚咽聲意指病痛折磨。雖然堅定的信仰使人免于對死亡的恐懼,若能夠免于病苦的折磨而安然離世,自然更使人能夠泰然處之。
當人離世時,愛戴他的人免不了離別帶來的情感上的憂傷。詩人寬慰道:“但愿沒有訣別的悲痛,/ 當我啟航揚帆”。詩人洞悉了死亡的真相,明白了死亡帶來的憂傷只不過是表象,感恩喜樂才是真相,所以勸親友們不必悲傷。沙洲連接的不是光明與黑暗,而是人世間和一個更美好的彼岸。死亡不是恐怖和絕望的末日,相反,是邁向榮耀的門。越過了沙洲,生命將進入神的國度而永恒存在。何悲之有?
整首詩展現(xiàn)了詩人面對死亡時坦然的接受和殷切的期待。但是,詩人對死亡的態(tài)度也是經(jīng)過一番長期的痛苦掙扎的。丁尼生對好友哈勒姆的早夭始終耿耿于懷,因此自青年時期就開始對死亡與生命的地意義進行苦苦地思索。在長達17年才完成的《悼念集》中,詩人對死亡的焦慮和不安顯而易見,詩人雖然心中有神的存在,但是抗拒、憤怒、無助、迷茫和彷徨占據(jù)了詩人的情感。那時候,死是一種惡,是殘酷的現(xiàn)實,是無盡的痛苦:“我的穩(wěn)步已變成了蹣跚,/ 憂慮的重壓使我傾跌,/ 登不上大世界祭壇之階,/無力在昏暗中向上帝登攀”。詩人不能理解,如果有上帝,為什么他會做這樣的安排,為什么好朋友會在最充滿活力的年齡被奪去生命,死亡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如果沒有上帝,死亡便是永恒,那么活著的意義又是什么?
經(jīng)過多年的思考,詩人在信仰里找到了答案,終于能夠平和地面對死亡。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人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客旅、寄居,這世界并不是原本的家園。死,其實是上帝召喚信徒門回家的時候。所以,渡海歸家乘坐生命之舟是要回到那個無比美好的世界里。正是因為看到彼岸的美好,詩人在《渡過沙洲》這首詩表現(xiàn)的不是離別人世的悲傷,而是對生命走向永恒的期盼和喜悅。死亡從而獲得了更加積極的意義,給逝者和生者都帶了寬慰和美好的希望。
參考文獻
[1] 楊苡,楊憲益. 兄妹譯詩[M].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100。
[2] 飛白.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詩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1-49。
作者簡介:蘇曉麗(1982年2月——),女,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講師,大連外國語大學,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英美文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8年度大連外國語大學科研基金一般項目“詩歌敘事學視域下的丁尼生作品研究”(編號2018XJYB3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