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過一句話,叫“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p>
好多人都引用這句話,在網上轉來轉去。我理解他們的意思,但其實跟我講的,有那么一點不太一樣。
當然了,從這個角度來說,說明我有先見之明,因為每一句話說出來,都是用來被誤解的。
所以,今天我就想聊聊,我說這句話的時候,本來我是想說什么來著。
小時候,你上課打瞌睡,老師會罵你說:“你怎么這么不專心?你給我站起來聽?!蹦阍诩曳噶隋e,你媽會嘮叨你說:“我說三遍了,你長不長記性???”意思是說,表達失敗的時候,責任在聽的人身上,這個叫“聽者責任制”。
可是到了社會上,情況不一樣了。
比如,我在臺上主持節(jié)目,底下的觀眾,人家不耐煩了,交頭接耳,旁邊的觀眾全都聊起來了。
這時候,我能不能過去跟他們說:“你看節(jié)目,你給我專心點,你出去,你出去洗把臉,你回來清醒清醒接著看?”我不能這樣,我只能說:“不好意思,今天我的表現(xiàn)不精彩,下次努力?!?/p>
又比如說,你跟客戶介紹一個產品方案,宣傳的一個slogan(口號),客戶一直記不住。TA就是記不住你說的這句話,這時候你不能跟客戶說:“你什么記性?。课叶颊f三遍了,你還記不?。俊?/p>
你不敢這么說對不對?所以你只能說:“不好意思,沒讓你留下深刻印象,是我工作不到位,我再找一句你一定能記住的slogan?!?/p>
意思是什么?表達失敗的時候,責任在講的人身上,這叫“講者責任制”。
那為什么說這個?因為在我看來,今天的社會越來越強調“講者責任制”,也就是表達者的責任。
尤其是當眾說話,你越來越不可能有那個權利,讓別人去洗把臉過來聽聽,所以,以前在公眾場合,臺上的人說錯話,TA可以怪臺下的人說,你們誤解了我的意思。
但是現(xiàn)在,當眾發(fā)言,說錯話,只能怪你自己,你沒有表達清楚,造成了聽者的困擾。
所以,當我說“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的時候,我其實內心那句話叫作:“這應該是表達者的責任”,也就是“講者責任制”。
不管誤會是怎么造成的,表達的人,永遠得把這個責任扛下來,永遠都要去想,我是不是表達得足夠清楚。
所以,與其說,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不如說,認命的時候,咱們其實只能想想:有沒有在認命的前提下,更好的表達方式。
幾年之前,提到當眾表達,很多人的困擾,其實都是上臺,我會緊張,我該怎么辦?
這幾年,我覺得很多年輕人最大的困擾,已經從“當眾會緊張,不敢多說”變成了“當眾找不到分寸感,隨口亂說,禍從口出?!彼裕敱姳磉_,也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課程。
在以前,想要當眾表達,其實機會挺有限的,你是得有這個身份,你才能被邀請到典禮上,去說你那一二三句話。
但今天這個社會,“當眾”,已經是一個“隨時隨地發(fā)生”的場景。
你拿出手機,你開個直播,你立馬就“當眾”了;你錄段短視頻,介紹一下你淘寶店的產品,這叫“當眾”。
在網絡時代,我們的每段表達,技術上其實都已經沒有門檻,讓它隨時隨地被“當眾”,被別人聽見,或者看見。
所以,現(xiàn)在教當眾說話,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主要是教大家如何克服緊張啊,如何寫稿背稿啊,如何字正腔圓啊,如何抑揚頓挫啊,這些都是過去式,現(xiàn)在要強調的,是聽眾跟場合的多變性。
如何說一段話,放上網,大家聽了,覺得有意思,你又不會挨罵?
如何在三五分鐘之內,不啰唆,不廢話,把要表達的意思表達清楚,讓大家聽完之后,覺得有所收獲,還能記住幾個詞兒?
這才是我們今天這個課程,想跟大家分享的,在我們看來,也是大家最需要的當眾表達的方法。
在將近半年的時間里,我和其他幾位導師和主講人,會負起講者的責任,讓你這個隨時隨地都可能會“當眾”的人,在這個隨時隨地被“當眾”的時代里,做一個更有趣的表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