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岳琴
散文閱讀的深度把握,具體來說就是對照課標,深入鉆研教材,不僅要理清知識脈絡和知識結構,找準重難點、關鍵點、易錯點,探尋知識學習的方法和規(guī)律,更要挖掘知識內(nèi)容所體現(xiàn)的思維深度和所蘊含的價值情感。那么如何實現(xiàn)呢?
一、把準散文的審美特征
散文有自己內(nèi)在的美的規(guī)律,在教學中要注意充分運用美的規(guī)律來進行教學,以便學生能夠從整體上系統(tǒng)地進行把握,感知散文美,增強對散文文體美的敏感性,從而豐富自己的審美經(jīng)驗,同時也為深度把握文本奠定理論基礎。
二、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這是“深度把握”成功的關鍵。錢夢龍先生指出:“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離不開學習者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實踐,而中小學生學習語言的實踐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蹦敲?,教師怎樣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語言中去呢?
1.“知人論世”挖主題。
“文本的行文方式往往正是作者的生存方式”,對作品主題的挖掘有時需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言:“探索一個作者的氣質、思想,必須由語言入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語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yǎng)?!?/p>
2.尋找學生疑難處。
如《老王》一課中,尾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是本文的主旨處、矛盾處,教師可以追問“怎樣寫”,引領學生聯(lián)系全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可做比較深入、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
3.妙用學生誤讀處。
教學《濟南的冬天》一文,有不少學生認為文章是寫景抒情,老舍是在寫“祖國的大好河山”,但事實上這是誤讀,他們把這篇文章當成了一般的寫景文章。如果我們借機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來教學,就會讓學生有正確的認識。
4.“咬文嚼字”解深意。
例如《風箏》教學中學生對主題的認識不一,有待于深度挖掘。筆者就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驚惶”“瑟縮”細細品味,感受小兄弟看到“我”時的驚恐不安,從而在他們心里生出對小兄弟的憐憫,在此基礎上,再次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作者描寫自己拆毀弟弟風箏的文字,這樣的神情與前面小兄弟的可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又給“虐殺”添上了沉重一筆。最后,結合后面小兄弟的“忘卻”和“驚異”以及“我的心只得沉重著”,使學生體會到作者粗暴的行為不僅傷害了孩子的天性,也造成了自己內(nèi)心的愧疚,而且作者心中受到的折磨因為小兄弟的遺忘而永遠消解,因此這種“精神虐殺”比小兄弟所受的“虐殺”更為深重,使散文帶上了“悲哀”的基調,這種“悲哀”是深沉而復雜的。這樣,學生就體悟到了這篇散文主題的深刻性。
對于散文教學,我們既要尊重文體、文本、學生,又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掘文本價值,以此來引導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中學語文教學的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