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葛超
摘 要:自1903年中國學校出現具有現代學科意義的體育課程以來,多元化的兩極搖擺始終未曾消亡,即向兩個極端不斷震蕩的“鐘擺現象”貫穿于體育學科百年發(fā)展的歷程。學科向度與生活向度是教育研究中不容忽視的兩個重要向度,也是學校體育課程近百年來擺動的兩極。歷史上我國體育教育先是輕學科、重生活,后又轉變?yōu)橹貙W科、輕生活,直至新世紀才隨著基礎教育改革逐漸走向融合之路。文章從學校體育課程的學科向度與生活向度的歷史溯源出發(fā),對二維視角下學校體育課程的“鐘擺現象”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從理論和實踐上闡明了兩者不斷融合的歷史趨勢。
關鍵詞:學科向度;生活向度;學校體育課程;鐘擺現象;分析
中圖分類號:G807.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0.04.001
作者簡介:陳霞(1981-)女,四川綿陽人,本科,一級教師
研究方向:學校體育,體育教育訓練
“鐘擺現象”,顧名思義,就是像座鐘的鐘擺一樣在兩極中不停地搖擺,不論是在教育的發(fā)展歷程中還是在課程的演變過程中,都長期存在著此種現象,學校體育課程的發(fā)展也不例外。一直以來,單向度的體育課程理論占據著教學實踐的主流:或是偏向學科向度,重學科、輕生活,或是偏向生活向度,重生活、輕學科,使得體育教育總是得一頭、失一頭,長此以往是不利于學生體育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的。那么,在學科向度與生活向度的二維視角下該如何看待學校體育課程的“鐘擺現象”?又該如何借助基礎教育改革的東風走上融合之路?
1?溯源:學校體育課程的學科向度與生活向度概述
隨著現代教育的發(fā)展,體育逐漸從人們生活中剝離出來,形成一門具有教育性、專業(yè)性、科學性的學校課程之一,并在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了學科向度和生活向度。
1.1?學科向度與生活向度內涵學科向度是課程教育注重學科性,乃是隨著不同學科的細致劃分形成的,其主要來源于確立學科課程基礎理論的要素主義課程思想、強調教師主導的結構主義課程思想、以目標效率為主導的泰勒原理課程思想和注重基礎教育的永恒主義課程思想。學校體育課程的學科向度十分強調科學、技術、邏輯,具有科學性、工具性、專業(yè)性等特點。生活向度是課程教育偏向生活化,秉承“教育即生活”的宗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其主要來源于強調人之本性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提倡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以及肯定教育與生活密切聯系的生活教育思想。學校體育課程的生活向度認為體育教育來源于生活、教育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因而具有鮮明的人文性、體驗性、生成性等特點。
1.2?我國學校體育課程“鐘擺現象”歷史溯源第一階段:重生活向度的20世紀前期。從《奏定學堂章程》頒布后,體育課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正式登上學校教育的舞臺。從清政府到北洋軍閥政府再到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雖然體育課程內容多有變化,但受生活教育思想和自然主義思想的影響,輕視體育的學科向度、偏重于生活向度一直是學校體育課程的主流。具體來說,體育課內容以自然體育活動為主,自由活動、自主體會是常見的教學方法,以期引導學生更好地生活并形成體育興趣。這一時期雖然出現了體育軍事化、本土化等零星異見,但偏向生活在學校體育課程中的地位牢不可破。第二階段:重學科向度的20世紀中晚期。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向蘇聯學習的傾向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教育領域,學校體育課程也和蘇聯一樣呈現出“學科中心”的特性,具體表現為重視基礎知識和運動技術,特別強調學科的邏輯性和體育的競技性,全國統(tǒng)一教材和教學大綱,遠離了現實生活。到了20世紀80年代,體質教育成為學校體育課程的中心,其雖摒棄了運動技術中心,但實質仍是偏重于學科性、忽視生活性。
到了新世紀,基礎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學校體育課程在內容、形式等多方面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在肯定學科向度體育課程合理性的基礎上致力于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新教法、新學法將學校體育的學科向度和生活向度聯系起來,在不斷融合中發(fā)展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yǎng)。目前這一改革仍在進行中。
2?分析:二維向度視角下學校體育課程的“鐘擺現象”
國內外研究實踐表明:學科向度和生活向度是學校體育課程統(tǒng)一融合的兩個必備屬性,但囿于理解偏差、教學習慣和教育功利化等因素,學校體育課程或重于學科,或偏向生活,在兩個屬性之間對立搖擺的“鐘擺現象”屢見不鮮。
2.1?重學科、少生活的突出表現及原因過于注重學科向度就會出現“學科化”偏頗,突出表現為:第一,照搬智育課程的方法和流程,即按照概念化的教學模式組織體育教學,如我們常見的“教師動作示范——學生模仿練習——教師糾錯——再次練習”套路,教師不停地講解灌輸、學生機械地順從訓練,既省略了學生在學習體育技能中的自我體會和情感收獲,又忽視了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第二,混淆了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的價值,即將競技體育的方法或理論直接套用在學校體育課程中,導致教學內容成人化、運動技能標準化、練習動作單一化、考核訓練指標化等,脫離了學生心理和生活實際、扼殺了他們的體育興趣、無視了體育意識和習慣的培養(yǎng)。究其原因,無非是體育學界過于重視科學主義的教育范式和技術主義的傳授解讀,很多教師形成了“體育與生活剝離”的明顯學科化的固定教學模式,再加上功利化思潮對學校體育課程的影響,部分人將體育比賽的榮譽當作升學晉級的工具,導致人文性幾乎不見的體育課程學科化的表征。
2.2?重生活、少學科的突出表現及原因過于注重生活向度就會出現“生活化”偏頗,突出表現為:第一,異化“體育貼近生活”理念,使體育課程成為丟掉體育學科味道的活動課程,經常以新課程提倡的游戲式、表演式方法組織教學,看似全員參與、熱鬧踴躍,但往往陷入自由散漫或低齡幼稚的誤區(qū),效率低下、課堂目標難以實現。第二,濫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即不分內容、不分場合地套用情景教學、角色扮演教學、活動教學等通用模式,或是將學生自己玩看作自主學習,或是將更多時間浪費在情境創(chuàng)設上而簡略講解動作要領,導致學生從課程教學中學不到有用的體育知識和技能,也不能提升自身的生活經驗。究其根底,還是部分人的教育思想出了問題:一方面以“二元對立”思想借鑒西方教育理論,落實過程中不是非此即彼就是誤讀錯用,另一方面則是自身缺乏創(chuàng)生意識和理論聯系實際意識,只會循規(guī)蹈矩地忠于教材、貫徹大綱,而忽視了學生學情,致使運動技術不斷弱化的學校體育課程生活化的表征。
3?探尋:學校體育課程的學科向度與生活向度逐漸融合
深入開展的基礎教育改革要求中小學的學校體育課程既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又要貫徹學科特性,既要愉悅身心、落實人文精神又要鍛煉身體、掌握運動技能,即在實踐中促使學科向度和生活向度逐漸融合,實現鐘擺的合攏。
3.1?立足生活意義,堅持學科性、知識性學校體育課程既承擔著基礎課程的育人職責又有著與智育課程不同的學科特性,這就需要其在目標設定上、知識傳輸的方式方法上一方面要強調運動技能的訓練、培養(yǎng),另一方面不要忘了探尋生活意義和人性關懷,兩者并重,實現生活視角與學科視角的視閾融合。以“50米快速跑”為例,在教學設計時首先確定促使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目標和技能教學與體育游戲結合的模式、制定學科向度和生活向度融合的教學目標[5];教學實踐中先通過示范、講解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基本動作方法,如前腳掌著地、上體動作、跑動中軀體協調等,在明確基本運動技能的前提下進行跑動練習和游戲比賽,以培養(yǎng)其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的情感目標。
3.2?整合課程內容,堅持統(tǒng)一性、多樣性我們應該認識到,學科向度和生活向度并不是對立矛盾的兩極,因此學校體育課程不應該是偏向一方忽視一方,而應該堅持生活素材與體育運動的統(tǒng)一性,即將貼近學生現實的生活素材和體育運動技能特點融會貫通,把符合科學原則、具有教育意義的多樣化素材引進到體育課程中來,讓學生既能學到體育知識又能了解其他學科內容和不同文化,在身心愉悅中實現科學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有機融合。例如,在進行柔韌練習時,就可以將具有中國古典舞元素的瑜伽舞引進課堂,讓學生體悟每一個動作鍛煉身體的哪一個部位,在練習中增強身體的平衡性、協調性、靈活性和肌肉力量,還通過動作背后的含義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提升自身的審美鑒賞能力。
3.3?尊重個體差異,堅持體驗性、完整性學科向度與生活向度的逐漸融合要求體育課程教學實踐中要實現個性與群性的統(tǒng)一、預設與生成的統(tǒng)一,也就是說,學校體育課程既要有群體性統(tǒng)一標準,又要尊重學生個體間的不同差異,還要分層次預設學習目標,允許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體驗到成功的愉悅。以籃球、足球等團體性項目為例,教師一方面要讓參與同學了解不同位置的技術特點、在親身體驗中增強運動感悟及發(fā)展個體運動特質,另一方面還要培養(yǎng)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讓學生獲得完整的體育課程的價值教育,實現運動技術理性與體育價值理性的完美融合。
3.4?提升教師素養(yǎng),堅持示范性、互動性教師是學校體育課程的執(zhí)行者和主導者,其素質直接影響到學科向度與生活向度的具體融合方向和落實程度,所以教學實踐中要通過多種途徑不斷提升教師的理論認識和專業(yè)教學素養(yǎng),以促進體育課程改革的有效推進。具體來講,體育教師一是要轉變自身的思想觀念,認真研讀新課程理念,正確看待學科與生活的關系,既不偏重學科性也不過于生活化,根據學情和教材把握好尺度;二是要提升自身素質,如對課堂教學的安排與掌控、對體育知識和技能的鉆研等,給學生科學的示范與講解;三是要和學生平等順暢地互動,即在及時搜集學生動態(tài)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指導、思想溝通和情感互動,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
3.5?構建多元評價,堅持真實性、開放性學科向度與生活向度的二維視角下學校體育課程評價要堅持真實、多元、多樣及開放等特點,統(tǒng)一標準的量化指標不再是體育評價的唯一衡量方式,評價的多元化、多樣性將成為主流。具體來說,體育課程評價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學生在面對真實生活場景中體育運動技能的發(fā)揮以及學生的個性化的體育素養(yǎng),而不再關注其一次、兩次的具體成績,也不再是教師一人的主體性評價,力爭真實、全面地觀察學生、理解學生,進而給出開放性、發(fā)展性的評價,構建突顯學生綜合素質的科學評價體系。
4?結語
綜上所述,“鐘擺現象”在學校體育課程中的發(fā)展自有其淵源歷程,也在一次次地擺動中發(fā)生著變化、突破。一線體育工作者要正視歷史、不斷反思,摒棄單一化傾向,在科學認知中順應學科向度與生活向度不斷合攏的歷史趨勢,立足于生命整體走出適合本校實際的融合之路,切實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