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寶丹
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育的重要一塊,歷來受到教育工作者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民國時期,對作文教學的討論和研究在新風氣的影響下也是學界比較關注的熱點。
八股文,在我國科舉考試的歷史上歷經(jīng)久遠,影響不絕。民國時期的中小學語文作文課堂里,老先生們對文章的要求還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八股文條條框框的影響,而對作文教學也沒有更明確詳細的規(guī)章法則。盲目性、隨意性、籠統(tǒng)性是其時作文教學最突出的特點。這些歷史的弊病引起了教育學界相關人士的高度重視,當時有一些著名的學者文人紛紛發(fā)表文章,討論作文教學方面的問題,其中以梁啟超的《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等最具影響力。在此,筆者以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的觀點,梳理一下民國時期作文教學觀念的嬗變過程。
民國時期的風云人物、國學大師梁啟超關于作文教學的方法和意見主要見于他在1922年于南京高等師范所作的“作文教學法”的專題講演上。這個講演后來編訂成《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一書。
在該書中,梁啟超把內容材料的選定作為作文的第一要務。在文章材料的選定上,梁啟超主張學生要通過自身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選取身邊的事物作為材料的來源。為了指導學生觀察,他精心提出了“鳥瞰最要提挈全部,類括最要分類綿密,步移最要層次分明,凸聚最要看出主眼所在,臠嘗最要深入此部分而割舍他部分”等五種觀察方法。另外,因為學生年齡小,生活經(jīng)歷不夠豐富,因此,梁氏認為教師有必要向學生提供一定的材料,作為寫作的參考或補充。他認為教師應該提供的材料有三種:一是將材料與范文同時供給;二是先供給材料,令學生寫成文章再供給范文,讓學生對比分析,以悟得失;三是將必要的材料與不必要的材料同時供給,以考查學生的選材能力。
與作文材料的真實性相對應的,是梁啟超先生對作文要求的“實效性”。梁氏把文章分為三類:記載文、論辯文、情感文。記載文和論辯文屬于應用文,而情感文屬于文學文。梁氏認為中學語文教育不是為了培養(yǎng)文學家,而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應用的能力。所以,在寫作上,他主張學生以寫應用文為主。他說“作學而不能應用于世,無論如何勤學,終是紙的學問。其結果紙仍是紙,我仍是我,社會仍是社會,無益處也?!逼洹皩嵭浴边€體現(xiàn)在梁氏主張的“分體裁、分階段交替訓練?!薄绊殞⒏黝愇姆制谥v授,不可同時東講一篇西講一篇。因為各類文作法不同,要令學者打通一關再進一關?!薄拔抑鲝堃粚W年有兩學期,一學期教記敘文,一學期教論辯文。由簡單而復雜。記敘文先靜后動,論辯文先說喻倡導而后對辯?!蓖ㄟ^這樣嚴謹?shù)慕虒W過程,梁氏的學生每學期要上交的作文只有兩三篇,梁氏認為文章不需要多做,“做一次必將一種文做通,下次再做另一種文,如此便做一篇有一篇的好處”。
梁氏非常注意文章整體結構和思路的嚴密性、完整性,因此在作文的批改的時候,他要求“改文時應注意他的思想清不清,組織對不對,字句不妥當不大要緊。偶然有一二次令學生注意修辭,未嘗不可,然教人作文當以結構為主。”
與梁啟超先生先所提倡的先學記敘文,后學議論文做法相似的是黎錦熙先生規(guī)劃的學年制,第一、二學年,是簡單語言的記錄發(fā)表;第三、四學年,是通信、條告、記錄的設計,和實用文、說明文的作法研究、練習,要注意初期作文的兩個要素,即真切、迅速;第五、六學年,實用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作法研究、練習、設計??偟膩碚f,黎錦熙把作文訓練分成兩個階段:先求“通”,再求“美”。先“通”再“美”跟梁氏上面所說的先“規(guī)矩”,后“巧言”一脈相承。
黎氏關于作文提出了以其著名的“教學三原則”為指導思想的作文教學改革。這三條原則是:1.寫作重于講讀;2.改錯先于求美;3.日札優(yōu)于作文。黎氏認為教師對于學生閱讀的指導,遠沒有作文指導的重要性大。因為閱讀就算是不經(jīng)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只要認識字,還是能讀懂的,而且會去讀。但是寫作,沒有了教師的指導,很可能就會無從下筆,或者寫起來沒有章法,也沒有幾個人愿意主動去寫。如果只是一味的讀書,而不進行寫作,很可能會造成“眼高手低”的局面。這主要是針對當時語文課堂上,教師對作文課的無作為而提出來的。黎氏既然提出學生要多練多寫,當然也對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教師對作文的評閱。教師不能因為作文多了,而潦草的批改作文。黎氏這里提出一條寫作的重要法門——改錯先于求美。這跟梁啟超先生提倡的“寫作的實效性”又有一定的相關性。這兩位先生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即作文是改出來的。對于作文的修改,黎氏給出了更加詳細的說明。他制作了四種“錯誤訂正表”:1.字體錯誤表;2.方法錯誤表;3.事實錯誤表;4.思想錯誤表。學生自行改錯,教師集中歸類統(tǒng)計再公布。這里較梁氏的只注意“思想清不清,組織對不對”而言,對學生作文的要求更加具體、細致了。著名教育家孟憲承先生在《初中作文教學法之研究》中對學生作文的批改也提出了“自動的批評和訂正”“教師批改”“黑板訂正”“優(yōu)良作品的宣示”等辦法。這些辦法沿用至今,仍非常有效。另外黎氏提出的“日札優(yōu)于作文”。跟梁氏提倡的“讓學生在課外隨意做筆記”有異曲同工之妙,與葉圣陶先生主張的“寫話”的觀點相近。他們同樣重視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體會生活,養(yǎng)成點滴積累的好習慣。在積累的同時,黎氏要求“札記屆滿一學期或一年,即可按標類之數(shù)碼,檢集同類各條,組成單篇分標題目:積久即為各種專題研究論文之資料。”
上面提到的葉圣陶先生同樣熱心于中小學語文教育事業(yè),他撰寫了許多有關語文教育的文章和書籍。在《國文教學》中,他和朱自清先生在論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關系時指出“閱讀時吸收,寫作時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這跟黎先生提出的“寫作重于閱讀”有相關性,也有相對性。都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一定的具體情境中的真誠闡述。我們知道,當時漢語寫作的文白之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也蔓延至學校課堂。在文與白的選擇中,葉老堅持要求學生必須以白話文的優(yōu)秀作品為范本,進行白話寫作。這里他提出了著名的“寫話”觀點。也跟梁啟超倡導的不要“謬為高古”相近。
在葉老的名篇《對于小學作文教授之意見》中,他就明確提出“直抒感情,了無隔閡,樸實說理,不生謬誤”的寫作目的觀。其中“必經(jīng)已之思考而得答案”“因勢利導而陶冶之”“以學生為本位”等學生主體觀,歷來為人們所贊許。葉老說“小學生練習作文之要求,惟在理真情切而意達?!彼岢白煸趺凑f,筆就怎么寫”。另外在作文評改上,葉老指出:“教授之要著,自須認定標的。是以批改只應注意于謬誤之推理,不通之字句。告以趨向,當從某方面著想,意在啟發(fā),而非限制,則重作之效果當有可觀矣。”這與梁氏的只重整體,不重細節(jié),和黎氏的全面注重不同。葉老希望教師在邏輯與字句之外,能夠給學生以啟發(fā),而不是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學生的思考。
王森然先生在他的《中國國文教學概要》中,關于作文教學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1.作文訓練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尤其是作文命題。這點跟梁啟超要求學生從生活中獲得寫作材料,葉圣陶提出的以學生為本位,從學生角度進行命題的觀點相一致。2.作文訓練要多樣化:命題、自由命題、一題多作、多題選作、學生自己命題,此外聽寫、速寫、講演、記錄、問答、約述、寫生、實錄、日記、翻譯、填補、改訂、筆記等。這些和黎錦熙先生提出的“日札優(yōu)于作文”類似,和張中行先生提倡的“多讀多寫”相吻合,和阮真考試方法研究中作文命題的種類,包括命題作文、同題重做、聽講筆述、語體文譯相近,都是博采生活語言運用的各個方面。3.作文批改要講方法。王氏將作文分成兩類:一類是練習、創(chuàng)作、限定作文,此類必須批改;另一類是日記、讀書錄,此類只需日后指出缺點即可。
1925年揚州八中國文教員張震南、王范矩、李荃編著的《中學國文教學述教》中,尤其重視“札記”的寫作:“欲求學生練習文字、莫善于‘札記。札記者,學生隨時讀書有所記錄,倘能行之得法,固無待作文矣”。寫作日札就是想學生通過每天頻繁的練筆,達到“通”“美”之境。張中行先生就明確提出了學習寫作的不二法門——“多讀多寫”。他在《作文雜談》中說:“作文時把經(jīng)過在自己構思、自己組織的話寫為書面形式的一種活動,其范圍遠遠超過課堂之內;并且說,這樣擴大范圍,練習的機會多,思想可以少拘束,因而對教和學都有好處?!钡撬⒉环磳φn堂作文,相反他認為在他人命題、自己成篇的形式下,所做之文更能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他把課堂寫作看做“很好的練功場或辦法”,是“備用”,而不是“應用”。在寫作上,張先生也是主張先“通順”,也就是說內容層次要清楚,言之成理;表達方面沒有詞匯、語法等錯誤。在通順之后,于寫法的變化或寫法的限制中鍛煉“巧思”。他認為“多讀”能夠將各種表達方式、筆調的短長輕重融會貫通,推陳出新;能夠吸收“思想”,學會“思路”。而這些學到的東西,必須經(jīng)過勤奮的練筆才能真正為己所用。在寫法上,他繼承了葉圣陶先生“寫話”的觀點,強調“言為心聲”,以手寫口,反對“文”與“話”剝離。因此,在他看來“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也難,也不難,說是難,因為不能一蹴而就;說是不難,因為功到自然成。”
以上是我對民國時期幾位重要的語文教育家關于作文教學的一點概括和闡述,這些歷史人物提出的這些觀點,對當時的中小學作文教學起到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對我們當下的作文教學也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作者通聯(lián):浙江溫州市第二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