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曾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薄霸娨獾貤印?,反映的正是人類生存的一種審美訴求和藝術渴望。在海德格爾看來,文學并不是一種技能,而是一種生存,是與生命緊緊結合在一起的根本性存在。人要懷有一顆詩心,詩意地棲居于世,才能抵抗生活中無法躲避的瑣碎與沉重。潘新和在《語文:表現(xiàn)與存在》一書中說到:“一個充滿詩意的人,不論人生有多少苦難,面對的是物質還是精神,是自在還是自為,他都能對其作詩意的關照,都能將對象點化成詩,使人生洋溢著溫馨、空靈、深邃的詩意?!笔堑?,一個擁有詩心的人,定是一個擁有人文情懷,審美情趣之人,也定會擁有一個詩意的人生。
而培養(yǎng)一個什么樣的人,語文教育責無旁貸。新修訂的高中語文課標明確增加了“核心素養(yǎng)”這一概念,要求教育要落實到人的培養(yǎng),使學生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課標要求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注重這六大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語文教育對學生的這六大素養(yǎng)的培育都有責無旁貸的使命,尤其在人文底蘊方面(即學生的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更是有著極其重要的責任。
那么,語文教育該如何發(fā)揮自己的重要使命呢?筆者認為應該走詩意語文之路,讓詩意棲居語文課堂,重視詩歌教學,充分發(fā)揮詩歌的教化作用。
詩意的教育,自然不只是詩歌教育,但是,優(yōu)秀的詩歌應當是最富有詩意的。在語文教育中,詩歌毫無疑問應該占有一個重要的地位。古人把“詩教”放在“六經”教育的首位??鬃诱f“不學詩,無以言”,詩教是貴族子弟最初的啟蒙教育。詩詞文章修養(yǎng)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基本修養(yǎng),他們沐浴在古典藝術的光輝里。即使現(xiàn)在,咿呀學語的啟蒙教育也往往從“床前明月光”這樣優(yōu)美詩句的記誦起步。缺少詩歌的教養(yǎng),就缺少了幾分風雅,幾分韻味,精神世界便顯得粗鄙麻木,沒有靈氣?!蹲x詩通識》一書中寫到:“其實一個人最基本的素質就是一個人的文學素質,文學藝術教育的貧乏,常常導致一個民族風雅的喪失。”而詩歌教育是文學藝術教育的基點和核心??鬃诱J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痹诳鬃涌磥?,詩可以凈化靈魂,可以使人溫潤敦厚、至真至誠。詩歌的審美價值,情感價值和人文價值在諸文學體裁中特別突出。朱光潛在《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yǎng)》中說:“詩是培養(yǎng)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歌的人們不但對于其他種類文學可有真確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到人生是干枯的?!痹姼杞逃龑θ诵撵`的熏陶、精神的涵育作用是其他教育方式所無法取代的。
目前,在高考的指揮棒下,詩歌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許多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太重理性分析,把優(yōu)美的詩句肢解得支離破碎,用“剝皮抽筋”法對詩歌字字解釋,句句分析,破壞了詩歌的整體美,丟掉了詩歌的靈魂。甚至,在高考的壓力下,把詩歌閱讀欣賞變成了詩歌鑒賞題的講解訓練,把讀詩變成了做題。久而久之,只會破壞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遑論通過詩歌對學生進行教化了。
筆者在十二年的教學過程中,在詩歌教學方面也走了許多彎路和錯路,也施行過上面提到的這些教法。通過閱讀和反思,慢慢地,我也在詩歌教學中做了一些探索和改變,以求盡可能地減少對詩歌美的消解,盡可能地提高學生對詩歌的興趣,盡可能地發(fā)揮詩歌對學生素養(yǎng)的涵育作用。
一、知人論世,引發(fā)情感共鳴
詩歌的閱讀是一個“以意逆志”的過程、藝術審美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也是讀者自我情感興發(fā)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找到情感共鳴,體驗到閱讀的快感和樂趣。而如何找到情感共鳴的切入點,筆者認為,應先走進作者的人生。
孟子曾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弊x者要想讀懂其作品,就得先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知道他是在什么情況下,受什么影響,針對什么寫的那首詩,即“知人論世”。所以,讀者除了讀本詩外,還得讀與作者與該詩相關的系列書籍。也就是說,我們還得讀教材之外的書籍資料,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閱讀的過程是一個多元對話的過程,是作者、文本、讀者三者之間多維解讀的過程。讀者需要調動自己的人生閱歷體驗,走進作者的世界,以一個生命鏈接另一個生命,以一段人生鏈接另一段人生,從而更真切地感受文本中或文本背后那個有血有肉飽滿鮮活的生命。而如果只是學習課本的內容,就無法調動學生更多的生命經驗來感受文學作品,截斷了學生通過多維度閱讀來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生命體驗的途徑。所以在語文教學中,不論是詩歌還是別的題材,都不能一味地以文本為中心,不能過分局限于教材內容,還需要把閱讀視野拓展到教材之外的萬水千山中。
例如,在教學《杜甫詩三首》時,我先讓學生閱讀選修讀本上杜甫的傳記節(jié)選,并推薦閱讀馮至的《杜甫傳記》,然后利用兩節(jié)閱讀課時間和學生做閱讀分享,讓學生體會杜甫十年困守長安的失落和孤獨,感受杜甫十年漂泊西南的悲苦和艱辛。當學生走進了這個命途多舛的生命,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到了一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崇高精神,一個自身落魄但仍有“民胞物與”之“社會良心”的偉大靈魂后,再去讀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边@樣的詩句時,還需要我再做過多的解讀嗎?最有效的閱讀就是貼近作者的心靈,和作者來一場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當然,要真正了解一個詩人,了解其作品風格,教材所選的兩三首詩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進行系統(tǒng)的專題閱讀。
二、吟詠誦讀,詩意浸潤心胸
學習詩歌,必須得強調吟詠誦讀。所謂“三分詩靠七分吟”,許多意境深邃的詩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領略其韻味。學詩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吟詠誦讀。朱熹說:“詩是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敝娫u家沈德潛也說:“詩以用聲者也,其微妙在抑揚抗墜間。讀者靜氣接節(jié)、密詠恬吟,覺前人聲中難寫、響外別傳之妙,一齊俱出。”葉圣陶先生也提倡詩歌要“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啟發(fā),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想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而且還得高聲朗誦,瀏覽默讀是不行的。朱光潛在《談美書簡》中說道:“好詩文要熟讀成誦,反復吟詠,仔細揣摩,不但要懂透每字每句的確切意義,還要推敲出全篇的氣勢脈絡和聲音節(jié)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動筆行文時,于無意中支配著自己的思路和氣勢?!币驗樵姼栊蕾p是一種綜合性的知覺,它需要幾種知覺功能以及心理通感的綜合應用,只有在反復吟詠誦讀過程中才能使幾種感覺活躍起來并使之有機協(xié)調地相互作用。由此,“吟誦”是實現(xiàn)對詩歌審美關照的基本前提。
至今,我還記得上大學時教古代詩歌的李達武教授評價李煜的《虞美人》時這樣說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當吟誦到‘恰這個開口音時,嘴一張,胸中萬千愁緒猶如奔騰之江水從口中噴薄而出,前面蓄積的情緒此時終于抑制不住借開口發(fā)‘恰之音時奔涌傾瀉出來……”這個聯(lián)想是多么奇妙又是多么合理??!誰說不是呢?詩歌原本就是用來吟唱的,聲音以及口型的變化都會細微地影響著詩歌本身情感的抒發(fā),影響著吟誦者對詩歌的更深層更直抵心靈的理解。
知道這個道理后,在詩歌教學中,我倡導學生多吟誦,而非只是“讀”,光是干癟癟地讀是無法讀出詩歌內在流動的情韻和音韻之美的,在對詩歌理解的基礎上帶入自己的情感吟誦出抑揚頓挫,吟哦出花間鶯語。讓眉睫之前舒卷風云之氣,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讓詩意在平平仄仄中一點一滴浸潤心胸!
在高一時,我舉行了班級內部的詩歌朗誦比賽,可以朗誦現(xiàn)代詩,也可以朗誦古典詩,并特別鼓勵朗誦自己的原創(chuàng)詩。剛進入高中的學生參與熱情之高著實有些出乎我的意料,為了讓他們對詩歌的這份熱情繼續(xù)延續(xù)下去,我把語文課的課前五分鐘設置為“詩歌欣賞時間”,每天由一名同學上臺來主持這段時間,有吟誦、有欣賞、有解讀、有表演,原定的五分鐘時間往往不夠用,不過,沒關系,誰說這不是語文課呢?課前的這幾分鐘是我們在高考高壓下的一方精神花園,在這里,有詩意流淌,有靈性之花綻放!
三、模仿寫作,素養(yǎng)內化提升
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當你想寫詩時,就是你讀詩的最好時候?!弊x詩最好的方式就是寫,在寫的過程中,你會搜腸刮肚找出更合適、更貼切的詞語來營造你所想描述的那份朦朧意境,想用更巧妙、更委婉的方式抒發(fā)心中那份飄忽幽婉的情愫。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更真切地體會到遣詞造句的不易,感同身受“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那份欣喜,感受到語言的神奇魅力,欣賞到一顆顆言語珠璣在自己的調遣組合下,以另一種形式傳遞出一個深邃奇妙的詩意世界。深知寫作的好處,于是,我鼓勵學生多創(chuàng)作,并自己帶頭去寫作,和他們分享我寫的詩文,以此方式來激發(fā)他們的寫作熱情和興趣。出乎我意料的是,學生寫出來的詩是那么的美,語言是那么的靈動。這讓我更加堅信:每個孩子心里都住著一個詩人。
當學生愿意試著去寫詩時,當他們愿意為一個字一個詞而冥思苦想反復推敲時,當他們沉浸在自己創(chuàng)設出來的優(yōu)美意境里時,詩意已在他們心中滋長蔓延、流淌筆尖。對藝術的審美鑒賞能力,人文精神素養(yǎng)已經由內而發(fā)地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升。此時,作為老師,再多的剖析講解都是對這份靈性這份詩意的一種野蠻霸道地破壞。
語文應是充滿詩意的,詩歌教學更應該保有詩歌詩意與靈性的本真。朱光潛先生說:“詩歌給了我們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人生之趣的眼睛,詩不是可有可無的,人生中是否有詩是生死攸關的事。”“有生命而無詩的人雖未到詩的末日,實在是早已到了生命的末日了?!薄霸娛谷说教幙梢晕站S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使人生不致干枯?!币簿褪钦f,詩是生命的滋養(yǎng)物,缺少了詩,人的精神生命便宣告死亡。詩歌之于人如此重要,我們語文教育又有何理由不對其加以重視呢?不管高考中詩歌題占多少比例的分值,不管高考以怎樣的形式來考查,詩歌都應該享有它至尊的地位,因為,詩歌不僅關乎高考分數(shù),更關乎一個人的審美趣味,關乎一個人的精神素養(yǎng),關乎一個人的詩意人生。
[作者通聯(lián):四川攀枝花市第三高級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