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韜
《孫禹行墓志銘》拓片(局部1) 沈尹默
沈尹默先生的書作,充滿傳統文人的審美理想。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文化氣息,使人有面對圣賢的敬意?!耙娮秩缑妗?,是傳統審美理想的展現。創(chuàng)作者的人品、學問、才情,都凝聚于點畫鉤挑和縱橫往復之間。20世紀初期,面對文化大潮的涌動,文人們各執(zhí)己見。沈尹默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力,潮頭奮起,發(fā)出時代強音。不管是在北大校長的職責中,還是在監(jiān)察委員的名義下,他都像一泓清泉,絕不向污濁與腐化低頭。
對于書法教育的普及,沈尹默也是不遺余力地打破陳規(guī)。如對前人執(zhí)筆“回腕高懸”之說,沈尹默持否定態(tài)度。他認為腕若回向高懸,徒增指腕負擔,腕力無法自由舒展而失掉婉轉自如的揮灑狀態(tài)。這樣運筆,除了個性書寫之外,將會使“筆筆中鋒”在普及性書寫中無法實現。
《孫禹行墓志銘》拓片(局部2) 沈尹默
“指不動”,同樣是古人傳承下來的技巧口訣。沈尹默對轉指是不贊成的,其理由是:“指是專管執(zhí)筆的,它須常是靜的;腕是專管運筆的,它須常是動的。假使指和腕都是靜的,當然無法活用這管筆;但假使都是動的,那更加無法將筆鋒控制得穩(wěn)且準了。必須指靜而腕動地配合著,才好隨時隨處將筆鋒運用到每一點畫的中間去?!?/p>
梁啟超先生晚年就曾嘗試以科學審慎的態(tài)度,來分析、研討傳統文化領域里的概念范疇。沈尹默更是以學者角度解析了傳統領域技巧,使得“秘傳心法”廣為大眾所知。
關于沙孟海先生的“坊間傳說”有許多。例如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牌匾,即被西哈努克親王關注。如此氣勢磅礴的書風,在名山勝水中提示著風景的精要。其方圓兼?zhèn)涞捏w勢,凝聚著碑帖圓融的變化趨勢,正所謂“筆所未到氣已吞”。通過書法筆線,欣賞者可感知筆勢的運動過程,成為欣賞書法作品的一個路徑。
不管是刀斧鑿痕,還是筆跡墨光,都來源于對執(zhí)筆、筆法、筆勢的認知與體悟。這其中有物質因素、生活習慣的影響。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說:“今天我們的執(zhí)筆姿勢是積累歷代祖先的經驗,特別是宋以后應用高案高椅,坐式不同,執(zhí)筆姿勢自然而然相應的改易,今天的姿勢可說是適應今天生活用具的一種進步形式?!惫湃斯P法秘傳心印,多有粉飾夸張成分。陳陳相因,不免落入窠臼?!拔覀儗W習書法必須明白這個道理,破除迷信,不需要、也不可能恢復到古代生活,甚至追求古代執(zhí)筆方法。如果認為依照古代執(zhí)筆姿勢才會寫出好字來,那是錯誤的”。
從沙孟海先生石刻文字的間架結構來看,峻拔的體勢中,難掩左盤右旋的飛動之姿。由此可見,時代的風貌與古意追尋并不相悖,比例、尺度、視覺動力等西方審美因素,亦可融通。
《陳君夫人魏氏墓志銘》拓片(局部1) 沙孟海
《陳君夫人魏氏墓志銘》拓片(局部2) 沙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