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目的:分析臨床護理干預措施在老年慢阻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以及對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方法:選取在我院治療的40例老年慢阻肺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對患者實施臨床護理干預,對患者在護理前后的生存質(zhì)量評分以及肺功能指標進行比較。結(jié)果:護理后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以及肺功能的各項指標均高于護理前,護理前后相比差異顯著(P﹤0.05)。結(jié)論:臨床護理干預措施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還可提升患者的肺功能指標,值得臨床推廣。
【關(guān)鍵詞】臨床護理干預;老年慢阻肺;護理效果;生存質(zhì)量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11-33--02
前言
慢阻肺是一種常見呼吸系統(tǒng)的疾病,其中老年人是該疾病的高發(fā)人群,患病人數(shù)也隨著老齡化的問題加劇而逐年增加,慢阻肺具有患病時間長、治愈難度系數(shù)大以及易反復發(fā)作等特點,慢阻肺一般使用藥物進行控制和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和身體機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下降,因此對老年慢阻肺患者進行臨床護理干預十分重要。為了分析臨床護理干預措施對老年慢阻肺的臨床效果以及對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本文對老年慢阻肺患者實施臨床護理干預,觀察其護理效果,并作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我院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治療的40例老年慢阻肺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納入標準:患者有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癥狀;意識清楚;對此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患者患有心、腦、肝等方面的疾病;神經(jīng)系統(tǒng)異常者。此次研究對象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60-85歲,平均(71.20±4.12)歲;病程2-13年,平均(5.31±2.64)年。
1.2 方法
對患者實施臨床護理干預,主要護理措施為:(1)基礎(chǔ)護理干預。許多患者由于年齡或是病情較嚴重的原因,生活無法自理,護理人員要給予患者幫助,例如幫助患者更換衣物、進行身體清潔、定時給患者翻身,定期幫助患者進行肢體被動或主動運動,促進血液循環(huán)。(2)生活習慣護理干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會加重患者的病情,損傷患者的身體各項機能,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生活習慣進行護理干預,根據(jù)患者自身情況制定每日飲食計劃,嚴格控制患者糖分和鹽分的攝入,囑咐患者應健康飲食,食用清淡、少油脂、少糖少鹽的食物,多補充維生素等;叮囑患者家屬監(jiān)督患者戒煙、戒酒以及養(yǎng)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3)日常鍛煉的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應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素質(zhì)為其制定個性化的鍛煉計劃,在治療過程中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不同部位的深呼吸等訓練,進行有氧運動,包括慢走、上下樓梯、太極拳等,運動不可過量或是強度過大,否則會適得其反;在病情進入緩解期后,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如獨立吃飯、洗澡、穿衣等基本生活技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4)氧療護理。對于病情較嚴重的患者讓其進行吸氧,緩解患者呼吸困難的癥狀,在此期間,護理人員應密切關(guān)注患者的臨床癥狀、生命體征、呼吸頻率等。
1.3 觀察指標
對老年慢阻肺患者在護理前后的生存質(zhì)量評分以及肺功能指標進行比較。生存質(zhì)量評分:采用生存質(zhì)量測定量表(QOL-BREF)對患者生存質(zhì)量進行評分,主要是針對患者的精神、身體狀態(tài)、體力、食欲等進行評分,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越高。肺功能指標:主要是對患者的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以及峰值呼氣流速的指標進行比較。
2 結(jié)果
2.1 患者護理前后生存質(zhì)量評分比較
患者在進行臨床護理干預后生存質(zhì)量評分高于治療前的評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患者生存質(zhì)量分數(shù)為(72.14±5.41)分;護理后生存質(zhì)量分數(shù)為(78.61±3.59)分,t值為2.44,P﹤0.05。
2.2 患者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患者在進行臨床護理干預后,肺功能各項指標均高于護理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肺功能指標主要包括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以及峰值呼氣流速的指標,護理前用力肺活量為(2.21±0.21)L;護理后為(2.95±0.32)L,t值為6.42,P﹤0.05;護理前第一秒呼氣容積為(1.53±0.38)L;護理后為(2.05±0.27)L,t值為2.65,P﹤0.05;護理前峰值呼氣流速為(4.21±0.33)L/S;護理后為(4.92±0.29)L/S,t值為4.13,P﹤0.05。
3 討論
慢阻肺不僅發(fā)病率高,而且該疾病致死率也極高,如果不及時采取治療措施以及進行護理干預,容易引起許多并發(fā)癥,對患者肺部造成嚴重的損傷,影響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甚至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需要選用能夠控制病情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此外在治療過程中和治療后,臨床護理干預更是必不可少。
老年慢阻肺患者由于身體素質(zhì)、年齡等因素的影響,患者的身體機能退化更快,更難以治療,加上病情反復發(fā)作以及治療帶來的不適感,這些都讓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有所下降。臨床護理中,基礎(chǔ)護理可以為患者提供基礎(chǔ)臨床需求,保證患者的基本生活質(zhì)量;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不同部位的呼吸,對患者的呼吸功能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進而緩解患者呼吸困難的癥狀;根據(jù)患者自身情況指導患者進行日常鍛煉,讓患者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不斷提高患者機體的抵抗能力,鍛煉肢體以及機體的耐受力,有效控制病情,同時進行有氧運動還可使患者的肺功能得到鍛煉,在運動過程中患者可增強其肺活量,增加第一秒呼氣容積以及提高峰值呼氣流速,改善肺功能的各項指標;對患者的日常飲食進行臨床護理干預,讓患者食用少油少鹽的食物、健康的水果蔬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食欲,養(yǎng)成多餐少食的飲食習慣,防止損傷其消化系統(tǒng),促進患者身體機能的恢復和改善;護理人員在氧療護理中密切關(guān)注患者的情況,對患者的身體的各項指標變化做出反應,從而使患者得到及時的治療。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對于提升肺功能的各項指標有顯著的效果,從而增強慢阻肺的治療效果,可在臨床上進一步實踐并實現(xiàn)普及。
參考文獻
馬煜.老年慢阻肺患者行優(yōu)質(zhì)護理的護理效果觀察[J].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17,24(18):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