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雍涯
摘要:“史料實證”是高中歷史學科的重要素養(yǎng)之一,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所特有的思維品質,是進行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的關鍵能力與方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落實,培養(yǎng)學生依據史料重構歷史的實證意識,引導學生養(yǎng)成有效搜集歷史資料,在獲取史料的基礎上辨析和解讀史料,形成應用史料對歷史進行分析、闡釋和實證并得出結論的習慣,這種實證能力的培養(yǎng)與落實將直接影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實證;歷史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5-0004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把“史料實證”素養(yǎng)作為歷史學科核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中教師要著眼于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特別是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yǎng),要把“史料實證”素養(yǎng)落實到高中歷史課堂中去。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以史料為素材,通過對史料的分類、甄別分析史料價值,引導學生閱讀、提煉史料信息并對史料信息進行正確的解讀,同時對歷史結論和觀點進行判斷與論證,使學生學會從大量的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以史為鑒,形成全面客觀的認識,提高客觀判斷分析能力,提升答題的正確率。
一、教師要適當補充史料,強化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果只是干巴巴的理論學習,學生肯定不感興趣。相反,教師在適當?shù)臅r候補充相應的史料,效果肯定不一樣。史料應該作為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證據和信息來源,歷史學習離不開史料,有對應的史料才會有鮮活的歷史,學生才會具備從歷史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合理、恰當?shù)膽檬妨?,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證意識,也能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概括能力,還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首先,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史料。史料就是有助于認識歷史、復原歷史真實情況的一切資源,也關于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一切信息。對歷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實為目標,以史料為依據,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將符合史實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
其次,會利用歷史圖片,尤其是歷史文物圖。在歷史課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并獲取有用信息,提高史料實證意識,并利用史料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對史料的研習與應用,既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釋歷史和評判歷史重要能力的體現(xiàn)。如印證《南京大屠殺》展示圖片:“幸存者和遇難同胞紀念館”。以及史料:日本電視臺于1918年5月14日播出的南京大屠殺的調查紀錄片《南京事件2——檢驗歷史修正主義》。通過圖片與史料,使學生更深刻的了解到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zhàn)俘被日軍殺害,無數(shù)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shù)超過30萬。以史為鑒,強化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
歷史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歷史、教師教授歷史的主要工具,也是“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載體。它選入的許多有價值的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不僅提高了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也可作為學生理解和解釋歷史的“證據”。教科書不僅要有自己的立場,還要培養(yǎng)學生提出觀點、立場的能力。如普通高中歷史教材必修2《古代的經濟政策》一課中的“學思之窗”,要求學生討論“重農抑商的具體措施對秦國的發(fā)展起到什么作用”這一問題,這正是在培養(yǎng)學生用史料“說話”的素養(yǎng)。
例如,普通高中歷史教材必修2第10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選入了五幅圖片、四段文字史料,如“歷史縱橫””資料回放”“學思之窗””學習延伸”等欄目。在教學中,教師用好這些史料,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在應用這些史料的過程中,能使學生明白史料的不同類型與性質,引導學生在讀懂讀通史料的基礎上對史料進行分析,最大限度地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證據”與“史實”之間的邏輯意識。
因此,歷史教學要重視歷史教科書的作用,善于利用教材資源,充分發(fā)掘其對“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價值,牢固樹立“論從史出”的史學觀念,從而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的思維能力與學科素養(yǎng)。
三、引導學生搜集整理歷史材料,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要落實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除了教師自己要進行專業(yè)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外,也可以引導學生就某一歷史情境或歷史主體進行資料的搜集、篩選和整理。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學會探索和學會創(chuàng)新,感受歷史和發(fā)現(xiàn)歷史,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歷史的能力。例如,在學習“辛亥革命”這一考點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辛亥革命是失敗的,那么從哪些角度來說辛亥革命是失敗的呢?袁世凱當選大總統(tǒng)是主要的原因嗎?請運用相關史料來論證你的觀點?!币源思ぐl(fā)學生探尋歷史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論從史出的史學核心素養(yǎng)。
在搜集整理材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歷史材料的不同類型,包括文獻、圖片、實物、聲像、遺址及歷史文學作品等。同時,引導學生掌握搜集歷史材料的主要途徑,如書籍、網絡、博物館等,這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史料搜集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證由史來的意識。
總而言之,“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能機械的灌輸,只能通過文字、圖片、文獻等各種史料來激發(fā)和培養(yǎng)。使學生初步學會從多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不僅有利于學生重構對歷史知識本質的認識,而且訓練了學生處理和利用史料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讀題、審題、解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何英.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83-84.
[2]李偉金.探究史料教學的價值——兼論中學歷史教學發(fā)展趨勢[J].考試周刊,2018(7):146.
[3]蔡權.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以探究課《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原因》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17(2):54-57.
(作者單位: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廣寧第一中學5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