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宋元,胡玲琴,朱曉夏
(樅陽縣人民醫(yī)院,1.檢驗科;2.內科,安徽 安慶 246700)
血常規(guī)和凝血四項檢查是臨床上診斷出血性或者血栓性疾病的常用手段[1]。血栓彈力圖是近年來檢查凝血功能的一種新技術,其直接檢測全血[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住院的94例患者的血小板、凝血常規(guī)四項和血栓彈力圖的結果,將TEG的四個參數與它們進行相關性和一致性的比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5月住院的患者94例,男51例,女43例;
年齡16~94歲,平均61.29±17.39歲,疾病類型包含:腦梗塞、骨折、心功能不全、骨質疏松、結石、消化道出血等。
94例患者都采集靜脈血,同步進行血常規(guī)、凝血四項和血栓彈力圖的檢測;
血常規(guī)用EDTA-K2 抗凝,血栓彈力圖和凝血四項用枸櫞酸鈉抗凝。血常規(guī)采用西門子的ADVIA 2120i(或邁瑞B(yǎng)5180)檢測,TEG采用陜西裕澤毅公司的血栓彈力圖儀YZ5000檢測,凝血四項檢測采用日本希森美康的CA7000檢測,嚴格按照廠家提供的說明書進行操作;全部采用廠家配套的原裝試劑檢測,并做相關質控通過后才檢測標本。
血栓彈力圖結果判斷標準:①R值:正常:5~10 min,低凝:>10 min,高凝<5 min;②K值:正常:1~3 min,低凝:>3 min,高凝<1 min;③Angle值:正常:53~72°,低凝:<53°,高凝>72°;④MA值:正常50~70 mm,低凝:<50 mm,高凝>70 mm。凝血四項和血小板判斷標準:①PT:正常:9~13 s,低凝:>13 s,高凝<9 s;②APTT:正常23~32 s,低凝:>32 s,高凝<23 s;③FIB:正常2~4 g/L,低凝:<2 g/L,高凝>4 g/L;④PLT:正常(100~300)×109個/L,低凝:<100×109個/L,高凝>300×109個/L。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Pearson進行相關性分析、Kappa進行一致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EG的R時間與PT和APTT呈線性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0.279,r=0.382,P<0.05);TEG的K值、Angle、MA值和FIB值呈線性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0.390、0.435、0.499,P<0.05);K值、Angle、MA值和PLT值呈線性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0.282、0.248、0.430,P<0.05)。見表1。
表1 兩種凝血檢查方法的相關性分析
TEG的K、Angle、MA值和PLT之間存在一致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Kappa=0.185、0.210、0.232,P<0.05),見表2。R值和PT、APTT之間無一致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Kappa=0.100、0.153,P>0.05)。
陳祺[3]等研究了106例ICU與消化內科住院患者的TEG與凝血四項的資料,其中報道了TEG的R與PT、APTT之間無一致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Kappa=0.05、0.07,P>0.05),與本研究提示的R值和PT、APTT之間無一致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Kappa=0.100、0.153,P>0.05)的觀點也保持一致。朱光俊[4]等也研究了282例住院患者的TEG與凝血四項的相關資料,對比后也揭示了兩種凝血檢查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是不能互相替代,需要結合臨床需求綜合選擇。
TEG的臨床應用十分廣泛,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5]:①監(jiān)測患者高凝狀態(tài);②肝臟移植和心臟手術;③急診嚴重創(chuàng)傷;④指導臨床成分輸血;⑤指導個體化抗血小板治療等。但是TEG 檢測也有它的局限性:①低溫對其檢測指標有影響;②TEG無法反映由于血小板及血管內皮因素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礙;③目前沒有統(tǒng)一的評估指南,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李春艷等[6]提出TEG要與常規(guī)凝血檢查相結合,更能準確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
綜上所述,血栓彈力圖與凝血常規(guī)四項有一定的相關性而一致性較差,兩種方法不能互相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