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香 楊鵬
(1.陸軍步兵學院,江西南昌 330100;2.南昌大學國際交流學院,江西南昌 330027)
比較是人們研究整個世界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研究手段,而語言學研究也離不開比較這一研究手段。我們可以在同一種語言內部進行歷時的比較,也可以在不同語言之間展開共時的對比。
眾多學者對對比語言學做了各自的界定。許余龍(1992)認為對比語言學屬于語言學下面的一個分支,屬于共時的對比研究,在兩門或兩門以上的語言之間展開,描繪其異同,尤其是不同之處,其他相關領域可以運用其研究成果[1]。Asher(1994)介紹對比語言學也叫對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指的是對兩種或多種語言進行系統(tǒng)地比較和對比的學科[2]。
潘文國(2006)提出對比語言學屬于語言學學科之下,哲學語言學理論是其學科理論基礎,對比語言學研究包括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個層面,對兩門或兩門以上語言或方言展開對比研究,描述其異同尤其是相異點,同時解釋了人類語言及其精神活動關系,從而推動普通語言學的建設和發(fā)展,促進不同文化、文明的交流與理解,實現(xiàn)全人類的和諧相處[3]。
從定義也能看出對比語言學這個學科范圍發(fā)生的變化,從語言學的分支或者說應用語言學的分支發(fā)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這一學科之下又可分為理論對比語言學和應用對比語言學?!皟煞N語言的比較研究”從作為一種研究方法來看待,變?yōu)楫斪饕环N學科來研究。
對比語言學從一開始誕生就是借用了語言學的理論,所以最初對比語言學不是一門獨立學科,屬于語言學下面的一個分支。而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出現(xiàn)是在20 世紀初,先后出現(xiàn)的主要流派有結構主義語言學、轉換生成語法、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隨著語言學從微觀走向宏觀,對比語言學從最初單純的微觀研究逐步擴展到了中觀和宏觀研究,甚至上升到語言哲學的研究高度,同時也借用了其他學科如語用學、語義學、心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理論。
結構主義語言學提出語言其實就是一種由符號組成的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擁有由語音與語法構成的雙層結構,兩者各自遵循一套規(guī)則,互不干擾。在各成分之間形成一個內部的結構體系,同時決定了各成分在系統(tǒng)內部的意義。人的語言能力是受到外部語言刺激和適當強化反饋的影響最終形成的一整套行為習慣。轉換生成語法提出語言是一種句法系統(tǒng),有限的規(guī)則構成這一句法系統(tǒng),這一句法系統(tǒng)擁有無限的生成能力。該系統(tǒng)獨立于語義系統(tǒng)單獨運行。人的語言能力與人的其他認知能力不同,一個人先天的語言習得機制決定這個人的語言能力,每個人都擁有這種語言習得機制,能無限生成句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提出語言是用于社會交際的,是一門工具,在語言使用的情境下語言的意義由此產生。在真實言語交際的實踐中人的語言能力也隨之形成。
語用學主要研究的是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語境含義或者是語言在某種特定語境下產生的交際含義,以及在不同的言語交際過程中準確解讀話語和恰當表達語言的基本原則和準則。語義學主要研究的是自然語言的含義,探尋語言表達的規(guī)律性,解釋不同語言在語義表達過程中的個性和共性。詞、短語(詞組)、句子、篇章等都屬于自然語言不同級別的語言單位。
心理語言學主要是研究人類在言語活動中產生的心理過程,這一過程包括人是怎樣掌握并運用整個語言系統(tǒng),在實際言語交往過程中怎樣使用這一語言系統(tǒng),如果要掌握并運用這一系統(tǒng)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知識和能力。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是社會的各個層面(包括社會規(guī)范、文化準則或對話情境)對語言使用的影響和語言對社會的影響。語言的社會性在標準語、行話、方言、發(fā)音、用詞、地位用語方面都有體現(xiàn)。語言的形成演變與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息息相關,相輔相成。認知語言學提出語言是認知活動過程中使用的一種工具,人類認識整個現(xiàn)實世界的過程和最終結果,無不是由語言來表現(xiàn)。人的通用認知能力包括人的語言能力,人類習得語言時遵循的認知規(guī)律與其他認知活動相同。潘文國(1995)認為對比研究其理論基礎問題應該從哲學角度進行考量,對比研究的哲學理論基礎可以借用洪堡特的“語言世界觀”。
潘文國(2006)認為語言對比研究的溯源不能僅僅從對比實踐角度出發(fā),還要從有沒有對比的理論出發(fā)。根據這一標準,西方對比研究的“源”可追溯到洪堡特(Humboldt),也同樣把中國的“源”溯到馬建忠[3]。
1820 年德國語言哲學家威廉·馮·洪堡特(Humboldt)致力于探討語言的功能、本質、語言的文化內涵、語言與思想之間的關系等問題,具有廣泛的理論意義[4]。“對比語言學”這個學科名稱由美國人類語言學家B.L.Whorf (1941) 首次提出,沃爾夫(Whorf)還把對比語言學與比較語言學進行區(qū)分對比[5]。美國語言學家R.Lado(1957)提出對比語言學是一門真正獨立的學科。拉多(Lado)將其定義于“應用語言學大學科下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其中他并沒有提出自己的對比語言學學科理論,結構主義語言學是其理論基礎,他提出可以通過對學習者的母語和目的語進行比較,從而預測學生在學習外語時會遇到何種困難[6]。
馬建忠(1898)在他的《馬氏文通》中運用比較和對比的方法,建立了屬于漢語的語法體系,同時把漢語研究融入到了世界語言研究中去,讓國人在學習中文的時候同時能知曉西方語言的特點,從而中西文達到互通[7]。呂叔湘(1992)倡議大家對英漢語言進行深入而廣泛的對比研究[8]。1992 年許余龍的《對比語言學概論》書籍的出版發(fā)行,這也標志著我國對比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正式成立。1994 年眾多語言學者在長沙籌備成立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創(chuàng)辦了會刊《英漢語比較研究》,把漢外對比研究,尤其是英漢對比研究帶入了建設與發(fā)展階段。進入21 世紀以來,對比研究在國內蓬勃興起,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日益增多,研究范圍的廣度和深度明顯增強。
語言學也包含有宏觀與微觀兩層含義。索緒爾所說的內部語言學與外部語言學屬于第一層含義。結構語言學內部句子以下的層面和句子以上的層面屬于第二層含義。對比語言學研究的趨勢是從微觀走向宏觀,也包含兩個方面,微觀層面指的是語言本身,包括語音、標點、詞匯、詞法、詞源、詞義、習語句法、修辭、語義、文體、語篇等;宏觀層面指的是語言的使用者及外部環(huán)境,包括思維方式、心理、認知方式、語境、文化、哲學思想等。也有學者采用的是語內和語外的分類標準,也是借用了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劃分概念。筆者更傾向于宏觀和微觀的劃分標準,更加形象,便于理解。
對比語言學的研究維度是全方位的,從空間角度來講,有微觀對比研究和宏觀對比研究層面。從時間角度來講,有歷時比較研究和共時對比研究。從發(fā)展態(tài)勢角度來講,有靜態(tài)的分析也有動態(tài)的觀察。目前我國的對比研究微觀層面居多,宏觀層面偏少。定性研究較多,定量研究少。
對比語言學的研究方法總的劃分為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從確定某個語言現(xiàn)象進行量的規(guī)定性地研究,將語言問題與現(xiàn)象用數(shù)量來表示并進行分析、考驗、解釋從而獲得結果。包括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法、心理測試法、問卷調查法、案例法、觀察法、實驗法等。隨著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方法和語言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工具軟件的不斷完善,尤其是大量的大型的國家級、世界級計算機語料庫的陸續(xù)建立,語言的定量研究越來越受青睞。定性研究方法從性質對語言進行研究,通過發(fā)掘語言問題、理解語言現(xiàn)象、分析人類的語言行為和特點及語言規(guī)律。包括文獻研究法、訪談法、內省法、歸納法、描述法、解釋法等。
在實際的對比語言研究過程中,可以對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進行配合使用。定量研究中,現(xiàn)象發(fā)生質變原因及最終發(fā)生質變的數(shù)量界限研究者可以通過定性研究來確定。而定性研究中,可以通過定量分析的數(shù)據結果來推動定性研究的不斷發(fā)展。
對比語言學主要是對兩門或兩門語言之間的異同進行描繪和解釋,其研究成果可以廣泛地應用于語言學各個領域,也凸顯了這一學科的重要性和獨特性。該學科的研究意義有:
(1)讓英漢語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英漢語的本質,把握英漢語的語言規(guī)律,為提升學習者寫作技能、閱讀水平,提高學習效果,提供前提性知識。
(2)為翻譯從業(yè)人員、中國英語教師、對外漢語教師及培訓人員提供語言素材,從宏觀、微觀層面對英漢語言事實進行描述與解釋,探究對比語言學理論、翻譯學理論建設。
(3)為機器翻譯、人工智能進行語言學理論探索,探尋英漢語語言構成方式、識別方式、生成方式。
(4)為英漢雙語詞典編纂提供語料素材和設計途徑,有助于處理詞類的劃分、意義的標注、詞匯空缺現(xiàn)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