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貴宇
(寧夏大學,寧夏銀川 750021)
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 words)指的是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3]。在語言系統(tǒng)中,文化負載詞最能體現(xiàn)語言中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個性。在涉及到文化負載詞翻譯時,不僅僅是語言層面簡單的語義轉(zhuǎn)化,更要考慮其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要求譯者在較為準確地理解外國文化中的習俗審美基礎上,較為合理忠實地傳遞本國文化的精髓,從而有效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
外宣文本是一個國家傳播本國文化,樹立國家形象,提升文化及影響力的重要方式。外宣文本屬于信息類文本,所以在翻譯時,譯者應在符合英語語言規(guī)則和保證外國受眾理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并傳達文化負載詞中的文化信息,從而達到對外宣傳的效果。此外,譯者還應以外國受眾的文化、語言和思維模式為導向,將文化負載詞翻譯成符合外國讀者思維及語言習慣的譯文,從而達到對外宣傳的效果[2]。由于文化背景與語言習慣的差異,漢語中的文化負載詞很難在英語中找到詞義完全對等的翻譯,為保證外國受眾的理解,文化負載詞的英譯可靈活使用直譯和意譯等方法。
真正的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就是指既能保存原文意義、形象和語法結構又可以使譯文通順明白的一種翻譯方法[4]。直譯法在我國當下的外譯極為常見。這樣的外譯不僅顯得比較正式,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中華文化的特色,尤其是翻譯一些中國特有的習俗或文化傳統(tǒng)的詞匯中,直譯法極為廣泛[6]。
如王毅在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演講中提到[5]:
例一:【原文】巴基斯坦作為中國的鐵桿兄弟,送來了自己儲備的幾乎全部口罩。
【譯文】Pakistan, our iron-clad brother, sent us virtually all the masks in its stock.
【分析】“鐵桿兄弟”是指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兄弟情,比親兄弟還要親,是漢語中文化意義極強的表達,此處沒有意譯而是直譯為“iron-clad brother”直觀的表達了中巴間患難與共的友誼。
例二:【原文】日本友好團體在送往中國的物資上寫了一句中國古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表達一衣帶水鄰邦與中國人民的感同身受。
【譯文】Japanese groups sent assistance supplies to China, attached with ancient Chinese poetic lines:"Fear not the want of armor, for mine is also yours to wear", conveying a touching message of empathy from a close neighbor.
【分析】“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出自先秦詩歌《詩經(jīng)·秦風·無衣》, 全詩一共三段,以復沓的形式,表現(xiàn)了秦軍戰(zhàn)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氣:他們互相鼓勵,舍生忘死、同仇敵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從軍曲!此句的意思是“誰說沒有戰(zhàn)衣?與君同穿裳衣。“同裳”,表現(xiàn)戰(zhàn)士們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情景;此句運用直譯的翻譯策略,譯為“Fear not the want of armor, for mine is also yours to wear”,朗朗上口,want常用作動詞,表示“想要的意思,但在這里作名詞用,表示“a lack of something”,反應一種客觀的狀態(tài),更加直觀和達意。
意譯(literary translation)就是只保持原文內(nèi)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1]。意譯的要求是準確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在此過程中可對原文的句式和風格做出適當調(diào)整。
例一:【原文】一百多支醫(yī)療隊、兩萬多名醫(yī)護人員從全國各地向湖北重災區(qū)集結,被譽為當代“最美逆行者”。
【譯文】Hailed as heroes in harm's way, over 20,000 healthcare workers in 100 plus medical teams converged in Hubei, the hardest hit province, from across the nation to support epidemic control.
【分析】“逆行者”的意思就是指在危險發(fā)生時不顧個人安危,冒著生命危險向著人流相反的方向去拯救人民生命和財產(chǎn)的勇士。如何翻譯“逆行者”不僅應該考慮字詞的相互對應,更應該考慮它作為漢語流行詞的特殊語境和內(nèi)涵。新型冠狀肺炎流行以來,一線醫(yī)務人員奮戰(zhàn)在前線,舍小家為大家,冒著被感染的危險,拯救病人的生命,是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英雄。本句譯者采用意譯的原則,in harm’s way 的意思是處于一種危險且不被保護的狀態(tài),將其翻譯為“hailed as heroes in harm’s way”, 完整準確地傳達出源語意義。
例二:【原文】俄羅斯、白俄羅斯、韓國等國雪中送炭,迅速派專機將急需的醫(yī)療物資送抵武漢。
【譯文】Russia, Belarus and the ROK swiftly delivered badly needed medical supplies to Wuhan through chartered flights.
【分析】“雪中送炭”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大雪送炭與芥隱》意思是指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以物質(zhì)上或精神上的幫助。譯員在此處采用了意譯的策略,對原句的意義進行了翻譯,將其譯為“swiftly delivered badly needed medical supplies”,具體直觀,使其更符合英語受眾的理解。
例三:【原文】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倡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譯文】Fei Xiaotong, a renowned Chinese sociologist, envisioned a world in which countries treasure their own distinct heritages, appreciate other cultures and promote shared prosperity.
【分析】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的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是不同文明之間的共處原則,被稱作是處理不同文化關系的“十六字箴言”,是四個四字格的并列形式,前后押韻,形式統(tǒng)一,這是一種非常中文式的表達。指各個國家應該努力擴大共同利益,要積極樹立合作共贏的新理念,摒棄贏者通吃的叢林法則和大國博弈的零和思維。此處譯者采用意譯的原則, 拋開了語言形式,脫離語言外殼,將翻譯重點放在了翻譯四字格的主體信息上,譯為“envisioned a world in which countries treasure their own distinct heritages, appreciate other cultures and promote shared prosperity” 淋漓盡致地表達了社會各國應該相互欣賞、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境界。
例四:【原文】從中央到地方,從城市到農(nóng)村,我們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果斷采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舉措迎擊疫情。
【譯文】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local governments, from urban to rural areas, the whole nation is battling the epidemic with resolve and self-sacrifice.
【分析】“壯士斷腕”是一個四字成語,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傷,就立即截斷,以免毒性擴散全身。比喻做事果敢,要當機立斷。己亥末庚子初,冬春之交的一場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所引起的肺炎疫情牽動著中國人民的心。此處如果將壯士斷腕直譯為“cutting one’s own wrist”就與原文要表達的文化信息產(chǎn)生很大的偏差,所以譯者打破四字格結構,用介詞短語“with resolve and self-sacrifice”加以釋意,這樣的意譯使文化釋義更加準確透徹,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戰(zhàn)勝疫情的堅定決心。
總之,在外宣文本中中國文化負載詞的英譯過程中,傳達出文章的內(nèi)容和要領是最重要的,直譯和意譯各有千秋,我們應當靈活應用,準確高效地向外國受眾傳遞出文化負載詞包含的信息。
外宣材料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是翻譯的重點和難點。本文通過以王毅在第56 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演講為例總結出外宣材料的翻譯應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和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通過靈活使用直譯和意譯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譯出漢語文化負載詞中的文化信息,架起外國受眾領略中華文化的橋梁,促進對外交流宣傳,切實提高中國語言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維護和提升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