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青 金雯心
新余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中國古代文學其實包含了大量的詩詞歌賦,傳說神話的意境。這些意境無不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富有意境的文學作品,在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v觀從春秋戰(zhàn)國至明清的詩歌小說其大多勾勒了美好的意境,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甚至能夠影響到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因此對于古代文學中意境美的研究與探討顯得十分必要。
中國文學最根本的產(chǎn)物是各民主古代文學作品的集合,這些作品構(gòu)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對促進當代文學的進步與發(fā)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是以古代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起著承先啟后的感化?,F(xiàn)如今我們所有的古代文學是指從古代有文字記錄到清代結(jié)束前的詩詞歌賦,神話傳說,小說等。
1.曲徑通幽,山水田園的平淡情懷。
在中國的詩歌中,山水田園是閑適、唯美的代表。山水田園的意境雖然沒有那么多華麗的辭藻,但樸實的描寫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對一種人生境界的追求,以及對融入自然,感悟自然的表達。文人墨客沉醉與山水之間,能使其縱情山水,寄情于景,更好地放松其身心。當文人墨客處于艱難困苦時期,這種對山水田園生活的向往會變得異常強烈,充分發(fā)揮出其心中的不甘與憤慨,進而堅定其心中的信念。由此使其可以笑看人生,達到一種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代表作品《歸園田居》就完美詮釋了他的豁達與樂觀。通過對田園生活的描寫,充分構(gòu)造了一種安寧、祥和的意境,表明了他與世無爭的人生態(tài)度。
2.以禪入定。
古人云: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jié)合。這里所說的動靜主要是指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的內(nèi)心平靜如水,那么即使外面的世界何等喧囂,其內(nèi)心也是寧靜的;反之,若一個的內(nèi)心如波濤般洶涌,即使周圍的環(huán)境再怎么寧靜,其內(nèi)心還是無法平靜。因此從道家和佛學的角度來說,打禪是一種平靜內(nèi)心地方式,讓人們能夠在這喧囂的塵世中享有一片安寧。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以禪入定的意境用得最多的當屬“詩佛”王維了。在他的作品《凝碧詩》中表達了“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時在朝天”的志節(jié):在《文杏館》詩中“不知棟里云,去做人間雨”,更表達了他還想有朝一日云回人間,化作甘霖為蒼黎百姓服務(wù)。因此他時常以禪入定,來達到“入世中的出世,出世中的入世”的效果。這總能出能入的境地完善地解釋了道家以禪入定的思維。即使在官場不得意,也能在其他方面展示自己的才華。并以此來激勵世人不要被當前的處境所困擾,如果你是一顆金子,總是會發(fā)光的。
3.虛實結(jié)合的意境。
文人墨客在對景物的描寫或進行情感表達時,如若僅僅使用一些華麗的辭藻來修飾的話,會使得整個作品顯得單調(diào)無味,缺乏精神內(nèi)涵。因為在現(xiàn)實中不論作者的文采如何好,都不能把意境完全描繪出來,讓人身臨其境。因此大多數(shù)的文人會選擇虛實意境的結(jié)合,通過想象把意境描繪得更豐富,從而更好地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這種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描寫給了讀者一種想象空間,使得文學作品更加耐人尋味。在眾多的古代文學作品中,屈原的《離騷》絕對算的上虛實結(jié)合意境的代表作。文中“余既茲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度蘅與方芷;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這段,看似在寫花,實則是以花來喻人,將忠貞賢良的臣子比作蘭、蕙、度蘅與方芷;用眾芳來對奸臣小人進行比喻,這是實景與虛境有效結(jié)合的代表,看起來在寫花,實際上在寫人,使文章中的實景與虛境有效結(jié)合,使文章的意蘊更加深遠。
4.動態(tài)美。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世間萬物瞬息萬變,文學作品也在嘗試著對動態(tài)美的描繪,使得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感官效果更加豐富立體。具備代表的文學作品是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边@幾句簡單的詩句不僅對當時明月、松樹、清泉和石頭的形態(tài)進行了描述,同時還深刻地表現(xiàn)了當時還有美麗的少女和打魚的漁船置身其間的場景。詩詞描繪的每一個畫面仿佛都像活了一樣,使得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猶如現(xiàn)代的電影一般,將場景重現(xiàn),以達到詩歌的動態(tài)美的效果。
古代文學作品通過不同手法對意境的描繪,讓讀者很好的融入到了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在優(yōu)美的意境中,體會詩歌的含義,從而給予人們一種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