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意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康德曾經(jīng)這么概括過自己對“道德律令”的絕對追求:有兩樣事物使我心中不斷充滿驚奇和畏懼:在我頭上繁星密布的蒼穹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后來李澤厚先生把這段話翻譯成“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這是康德對理性的追求,甚至其實這個“道德律令”是社會上最最普遍的、拋棄了人的欲望的義務(wù),也有人曾把康德的道德觀念概括為“為義務(wù)而義務(wù)”。
也就是說,康德有著對道德的絕對推崇和絕對肯定,也就是說,康德可以算作是一個唯道德論的支持者。
陳嘉映先生在《美德與幸?!愤@個主題講演中談到了美德與幸福之間的關(guān)系。從小到大,父母對我們的教導都是:“你要做一個好人,好人有好報”。但是長大之后發(fā)現(xiàn),好人不一定有好報,好心去扶跌倒的老人家反被污蔑、保持正直的品格不說假話卻得不到別人的歡心。然而那些我們一直鄙夷的所謂“壞人”卻常常都過上了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好日子”:有財富、有名氣、有地位。
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美德與幸福并不是攜手并進的,它們之間常常有沖突。我們是應(yīng)該保持我們的美德而放棄好處還是為了好處而不擇手段拋棄我們的美德呢?
陳嘉映先生從三個不同的主義給了我們回答。他把歷史上曾經(jīng)針對美德與幸福這個論題的觀點分成了三類,分別是功效主義、唯道德淪和第三類,并且分別對這三種觀點做了解釋說明。
功效主義的主要觀點是道德是獲得幸福的手段,幸福是我們最終要追求的目標。功效主義者重視的不是道德本身,而是通過道德這種手段和工具去最終獲得幸福,所以他們往往是那些愿意為了一個高尚的目標而不管過程的艱辛,甚至愿意犧牲自己,只為了那個理想的實現(xiàn)。他們最常用到的話語就是:“我們要伸張正義,否則不義將降臨到你的頭上”。
這種觀點看似非常有道理,但其實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既然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最終目標,而且道德只是幸福的一種手段,那么我們是否就可以選擇不用道德這一手段而選擇用一些惡劣的手段來謀得一些好處從而獲取幸福呢?
再者,并非所有美德都能帶來好處。比如說正直,正直無疑是一個美德,但是正直的人不一定能和別人很好地相處。我們總會說在必要的時候一些善意的謊言會比正直的話語更令人感到舒適。
因此,陳嘉映先生認為,美德并不只是幸福的一種手段,而是幸福的一個部分。那么,吃好喝好睡好就是幸福嗎?先生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個平日在官場中的人,對上阿諛奉承,對下貪污受賄,他確實有著很多“幸福”:金錢財富、權(quán)利地位,但是我們也不能說這個人是完全幸福的,因為在這個獲得“吃好喝好睡好”的過程中,他并非心安理得,他總是會整日惶恐,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第二種觀點是唯道德論,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斯多葛學派。斯多葛學派的觀點是:德行是唯一的善,美德是不需要回報的,如果一定要為美德尋找一個回報,那么美德本身就是回報。他們不把美德作為工具,他們認為美德即美德自身,美德是可以超越一切實際的東西的精神愉悅。
唯道德論者只重視道德而不重視結(jié)果,這一主張與功利主義者截然相反。唯道德論者不需要對美好結(jié)果的向往,只要擁有美德,那么人就是幸福的,所以他們可以為了自己的堅守、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熱狂而付出一切代價。甚至可以用莊子《逍遙游》里面的“無所待”來解釋道德的最高境界——沒有外在的依靠,僅僅只剩下美德本身。
唯道德論的觀點非常理想主義,這種近似乎烏托邦世界的唯道德論并不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到實現(xiàn),因為有一點是我們能夠確認的——那就是我們活在社會關(guān)系中,我們有家庭、有情感的寄托,所以沒有辦法像那些勇士一樣為了心中的道德而不論結(jié)果。
陳嘉映先生沒有能夠給第三種觀點起一個概括性的名字,因為在這第三種觀點里面,道德并不是唯一的追求,這一觀點認為幸福不僅僅只有美德,還包括健康長壽等其他因素,甚至孔子也直白地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
這個觀點似乎是我們最能接受的有關(guān)美德與幸福關(guān)系的論斷。在這種觀點的指導下我們會不由自主地行“中庸之道”。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德”并不是單純的“道德”,也不是所謂的“知識即美德”,而是“道德的美德”,即“德性”。這個德性是理性控制的,當我們面臨選擇時我們會有一種相對“中庸”的答案。這種論斷和孔子的“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有些相似。
這種“中庸”,不偏不倚、折中調(diào)和的處世之道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所選擇的?!爸杏怪馈斌w現(xiàn)在美德與幸福的關(guān)系上就表現(xiàn)為:我們可以選擇用美德去獲取幸福,但是,如果讓我為了獲取幸福而采取一些不道德的“缺德”的手段,那么就不會被贊許了。
陳嘉映先生最后也沒能告訴我們?nèi)绾慰创赖屡c幸福的關(guān)系,也沒能告訴我們?nèi)绾翁幚砻赖虏灰欢◣硇腋_@個很殘酷問題的答案。因為其實這個問題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普遍的答案,如果有答案的話,那么這個答案會處在每個人的心中。
他說,美德與幸福沒有固定的答案,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不同社會條件所左右的:在一些良好社會中,那些擁有美德的好人會有更多機會獲得幸福,也就是能有更多的“好人有好報”,而在一些極端混亂的社會中,缺德的壞人反而更容易獲得好報。
但我們都愿意相信,美德是重要的,我們也愿意相信,美德和幸福是可以并駕齊驅(qū)的。就如《周易·系辭下》中寫道:“德不配位,必有災(zāi)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也許我們不能夠強求每個人都保持心中的一份清明和原則,但我想,我們可以做好自己??鬃诱f: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捌迨ァ眳乔逶凑f:“下棋這個事情,你要是想下得好,你就要好好下?!蔽覀兛赡軟]有辦法像那些熱血的勇士一樣敢于為了理想付出生命,但我想,我們可以如同陳嘉映先生在講演最后希望的那樣,雖然沒能做成那些勇士,但我們要和那些正直的人站在一邊。